聽診器的發明故事
聽診器是醫生檢查病人、診斷疾病的一種重要方法。那么你知道聽診器的發明故事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聽診器的發明故事
19世紀的某一天,急駛而來的馬車在法國巴黎一所豪華府第門前停下,車上走下了著名醫生雷內克,他是被請來給這里的貴族小姐診病的。面容憔悴的小姐,坐在長靠椅上,緊皺著雙眉,手捂胸口,看起來病得不輕。等小姐捂著胸口訴說病情后,雷內克醫生懷疑她染上了心臟病。
若要使診斷正確,最好是聽聽心音,早在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就已記載了醫生用耳貼近病人胸廓診察心肺聲音的診斷方法。雷奈克也從中獲知這一聽診方法,平時常常用來診察病人。
但是,當時的醫生都是隔著一條毛巾用耳朵直接貼在病人身體的適當部位來診斷疾病,而這位病人是年輕的貴族小姐,這種方法明顯不合適。雷內克醫生在客廳一邊踱步,一邊想著能不能用新的方法。看到醫生冥思苦想的樣子,屋內的人也不敢隨便走動和說話。
走著走著,雷內克醫生的腦海里突然浮現出前幾天他遇到的一件事情——在巴黎的一條街道旁,堆放著一堆修理房子用的木材。幾個孩子在木料堆上玩兒,其中有個孩子用一顆大釘敲擊一根木料的一端,他叫其它的孩子用耳朵貼在木料的另一端來聽聲音,他敲一敲,問一問“聽到什么聲音了?”“聽到了有趣的聲音?”孩子們笑著回答。
正在他們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雷內克醫生路過這里,他被孩子們的玩耍吸引住了,就停下腳步,他細地看著孩子們玩兒。他站在那里看了很久,忽然興致勃勃地走了過去問:“孩子們,讓我也來聽聽這聲音行嗎?”孩子們愉快地答應了。他把耳朵貼著木料的一端,認真地聽孩子們用鐵釘敲擊木料的聲音。“聽到了嗎?先生。”“聽到了,聽到了!”
雷內克醫生靈機一動,馬上叫人找來一張厚紙,將紙緊緊地卷成一個圓筒,一頭按在小姐心臟的部位,另一頭貼在自己的耳朵上。果然,小姐心臟跳動的聲音連其中輕微的雜音都被雷內克醫生聽得一清二楚。他高興極了,告訴小姐的病情已經確診,并且一會兒可以開好藥方。
雷內克醫生回家后,馬上找人專門制作一根空心木管,長30cm,口徑0.5cm,為了便于攜帶,從中剖分為兩段,有螺紋可以旋轉連接,這就是第一個聽診器,它與現在產科用來聽胎兒心音的單耳式木制聽診器很相似。因為這種聽診器樣子像笛子,所以被稱為“醫生的笛子”。雷奈克由此發明了木質聽診用具,是一種中空的直管。
雷奈克將之命名為聽診器。后來,雷內克醫生又做了許多實驗,最后確定,用喇叭形的象牙管接上橡皮管做成單耳聽診器,效果更好。單耳聽診器誕生的年代是1814年。由于聽診器的發明,使得雷內克能診斷出許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后人尊為“胸腔醫學之父”。雷內克醫生死于1826年,年僅45歲。
1840年,英國醫師喬治·菲力普·卡門改良了雷內克設計的單耳聽診器。卡門認為,雙耳能更正確地診斷。他發明的聽診器是將兩個耳栓用兩條可彎曲的橡皮管連接到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上,聽診器是一個中空鏡狀的圓椎。卡門的聽診器,有助于醫師聽診靜脈、動脈、心、肺、腸內部的聲音,甚至可以聽到母體內胎兒的心音。
1937年,凱爾再次改良卡門的聽診器,增加了第二個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可產生立體音響的效果,稱為復式聽診器,它能更準確地找出病人的病灶所在。可惜凱爾的改良品未被廣泛采用。
近來又有電子聽診器問世,它能放大聲音,并能使一組醫師同時聽到被診斷者體內的聲音,還能記錄心臟雜音,與正常的心音比較接近。雖然新型聽診器不斷問世,但是醫師們普遍愛用的仍然是由雷內克設計,經卡門改良的舊型聽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