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德國人發明發電機
發電機(英文名稱:Generators)是將其他形式的能源轉換成電能的機械設備,它由水輪機、汽輪機、柴油機或其他動力機械驅動,將水流,氣流,燃料燃燒或原子核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傳給發電機,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那么你知道是哪個德國人發明發電機的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哪個德國人發明發電機:西門子
發電機英文名稱:Generators,最早產生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是在1866年由德國工程師西門子制成,它由水輪機、汽輪機、柴油機或其它動力機械驅動,將水流,氣流,燃料燃燒或原子核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機能傳給發電機,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電能是現代社會最主要的能源之一。
盡管有各式各樣的發電機,但其工作原理都是一樣的,基于電磁力定律和電感應定律。所以,發電機構造的一般原則是:用適當的導電材料和導磁構成相互進行電磁感應的電路和磁路,以產生電磁功率,從而達到能量轉換的目的。發電機的分類可歸納如下:
1、交流發電機;2、直流發電機;3、異步發電機;4、同步發電機,其中交流發電機還可分為三相發電機與單相發電機。
拓展:發電機
發展歷史
在公元1831年,法拉第將一個封閉電路中的導線通過電磁場,導線轉動有電流流過電線,法拉第因此了解到電和磁場之間有某種緊密的關連,他建造了第一座發電機原型,其中包括了在磁場中迥轉的銅盤,此發電機產生了電力。在此之前,所有的電皆由靜電機器和電池所產生,而這二者均無法產生巨大力量。但是,法拉第的發電機終于改變了一切。
1832年,法國人畢克西發明了手搖式直流發電機,其原理是通過轉動永磁體使磁通發生變化而在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并把這種電動勢以直流電壓形式輸出
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了自勵式直流發電機
1869年,比利時的格拉姆制成了環形電樞,發明了環形電樞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用水力來轉動發電機轉子的,經過反復改進,于1847年得到了3.2KW的輸出功率
1882年,美國的戈登制造出了輸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噸的兩相式巨型發電機。 美國的特斯拉在愛迪生公司的時候就決心開發交流電機,但由于愛迪生堅持只搞直流方式,因此他就把兩相交流發電機和電動機的專利權賣給了西屋公司
1896年,特斯拉的兩相交流發電機在尼亞拉發電廠開始勞動營運,3750KW,5000V的交流電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羅市
1889年,西屋公司在俄勒岡州建設了發電廠
1892年成功地將15000伏電壓送到了皮茨菲爾德
發電機的工作原理
發電機主要由轉子、定子、電刷、端蓋及軸承等部件構成。定子是由定子鐵芯、機座、線包繞組、及固定這些部件的其他結構件組成。轉子由轉子磁極、轉子鐵芯、滑環、(又稱銅環.集電環)、轉軸及風扇等部件組成。發電機電流的產生是通過軸承、機座及端蓋將發電機的定子,轉子連接組裝起來,使轉子在定子中旋轉,通過滑環通入一定勵磁電流,使轉子成為一個旋轉磁場,定子線圈做切割磁力線的運動,從而產生感應電勢。通過接線端子引出,接在回路中,這樣就產生了電流。由于電刷與轉子相連處有斷路處,使轉子按一定方向轉動,產生交變電流,簡稱交流電。
汽輪發電機是汽輪機配套的發電機。為了得到較高的效率,汽輪機一般做成高速的,通常為3000轉/分(頻率為50Hz)或3600轉/分(頻率為60Hz)。核電站中汽輪機轉速一般在1500轉/分以上。高速汽輪發電機為了減少因離心力而產生的機械應力以及降低風摩耗,轉子正常采用細長的轉子。尤其是在3000轉/分以上的大容量高速機組,由于材料強度的關系,轉子直徑受到嚴格的限制,一般不能超過1.2米。而轉子本體的長度又受到臨界速度的限制。當本體長度達到直徑的6倍以上時,轉子的第二臨界速度將接近于電機的運轉速度,運行中可能發生較大的振動。所以大型高速汽輪發電機轉子的尺寸受到嚴格的限制。
發電機類型
按照能源形態的不同,可以制成不同的發電機。利用水利資源和水輪機配合,可以制成水輪發電機;由于水庫容量和水頭落差高低不同,可以制成容量和轉速各異的水輪發電機。利用煤、石油等資源,和鍋爐,渦輪蒸汽機配合,可以制成汽輪發電機,這種發電機多為高速電機(3000rpm)。此外還有利用風能、原子能、地熱、潮汐等能量的各類發電機。
柴油發電機組
以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驅動的發電機,它起動迅速,操作方便,但內燃機發電成本較高。柴油發電機組一般是作為應急備用電源,或者流動電站和一些大電網還沒有到達的地區使用。柴油發電機轉速一般在1500轉/分,它制造比較簡單。因此,柴油發電機的結構部件,特別是轉軸要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以防止這些部件因振動而斷裂。此外,為防止因轉矩脈動而引起發電機旋轉角速度不均勻,造成電壓波動,引起燈光閃爍。柴油發電機的轉子也要求有較大的轉動慣量,而且應使軸系的固有扭振頻率與柴油機的轉矩脈動中任一交變分量的頻率相差20%以上,以免發生共振,造成斷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