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電話發(fā)明故事
移動電話,通常稱為手機,現(xiàn)在手機已經(jīng)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電子用品之一。那么關(guān)于手機發(fā)明的故事是如何的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手機發(fā)明的故事
1973 年4月3號,一名中年男人站在紐約 的街頭,從包里掏出一個磚頭大小的無線 電話,引得路人一片圍觀。 “喬治,我現(xiàn) 在正在使用一部無線電話跟你通話”中年 男人說。
電話那頭沉默了,不過中年男人可以通過 手中的這個無線電話聽出對方的妒忌與憤 怒。
中年男人叫馬丁庫帕,他打這通電話的心 情是復雜的,接電話的人叫喬治,是貝爾 實驗室的一名項目負責人,他們的故事還 要追溯到幾年以前。
馬丁庫帕不僅是一名烏克蘭移民的兒子, 還是一名無線電愛好者,從學校結(jié)業(yè)的他 找工作到處碰壁,終于鼓起勇氣去喬治的 公司碰碰運氣,當時的喬治已經(jīng)在無線電 界小有名氣,是馬丁庫帕的崇拜對象,馬 丁做夢也想在無線電行業(yè)做出一番事業(yè), 當他進入喬治的辦公室時,喬治正在專心 研究無線電話的項目。
“尊敬的喬治先生,我很想成為貴公司的一員,如果能留在您身邊做一名助理工程 師就好,我不求待遇。。。”馬丁誠惶誠 恐地說。
“請問你是哪一年畢業(yè)的?做無線電多長時 間了?”喬治甚至沒有看馬丁一眼,就粗暴 地打斷了他。
“喬治先生,我今年剛畢業(yè),還從未干過 無線電的工作,可是我很喜歡這項工作。 ”馬丁坦率地說。
“年輕人,我看你還是出去吧,不要再來 了,請別耽誤我寶貴的時間!”喬治還是原 來的口氣。
聽了這句話以后,原本忐忑不安的馬丁反 而平靜了下來。 “喬治先生,我知道您現(xiàn) 在正在忙什么,在研究無線電話?或許我 可以幫上忙!” 就在這一瞬間,喬治對馬丁 能一眼看出自己正在研究的項目而驚訝, 可他還是認為馬丁不是能夠幫助他的人, 于是堅持將馬丁趕了出去。
“喬治先生,終有一天您會正眼看我的!”馬 丁出門的時候說了最后一句。
這本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應聘者被拒的故 事,可是正是喬治拒絕了馬丁的應聘,才 給了馬丁人生的另外一次機遇。
不久,馬丁在摩托羅拉謀得一份工作,并 負責無線領(lǐng)域的研發(fā),1973年,美國電 報電話公司(AT&T)發(fā)明了一種叫做‘蜂窩 通訊’的技術(shù),馬丁庫帕覺得這個想法很 好,正好為自己的發(fā)明提供了技術(shù)的支 撐,因為‘蜂窩通訊’采用蜂窩式無線組網(wǎng) 的方式,把終端和無線設(shè)備連接起來從而 實現(xiàn)互相通訊。
對馬丁來說幸運的是,AT&T公司并沒有 打算將此項技術(shù)導向個人用戶,公司的高 管認為蜂窩通信僅僅是‘車載通信’,就像 今天的固定電話主要針對家庭一樣,只能 說AT&T公司并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發(fā)明 的這種技術(shù)的本質(zhì)。但是馬丁卻認識到, 人們并不希望和房子、汽車或者辦公室說 話,而是希望和人講話,他發(fā)明無線電話 的另外一個目的無非是為了證明個人通訊 的想法是正確的,電話號碼對應的應該是 人而不是地點。
由于當時美國聯(lián)邦通訊委員會正在考慮, 是否允許 AT&T在美國建立網(wǎng)絡(luò),并提供 無線服務(wù)。此外,AT&T也在開展研發(fā)無 線電話的計劃,此時正是大好時機,摩托 羅拉當然不愿意讓機會白白溜走,剩下的 問題就是誰先研發(fā)出來誰就搶占了商機。
摩托羅拉要求馬丁在六個星期內(nèi)制作出無 線電話模型,有五個工業(yè)設(shè)計小組同時給 即將誕生的世界上第一部手機做外形,馬 丁選擇了最簡單的一種,這個類似磚塊的 設(shè)計差不多流行了十五年,事實上馬丁和 他的團隊花了兩倍的時間也就是兩個月才 研發(fā)出來,由于有上百個電子元器件,最 后的外形也是原來設(shè)計的 5 倍大小。
馬丁拿著這個自己研發(fā)的手機,首先就想 到了喬治,于是他就打了這通電話。這 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無線電手提電話方面的 故事,無線電手提電話俗稱:手機。
為什么發(fā)明手機
朋友的母親是個可愛的小老太太,她做一件事的時候,任你怎么打攪都沒用。老太太最不愛干的一件事兒就是接電話,她總說電話是非法入侵者,本來好好干自己的事兒,可電話一響,你就得侍侯它。所以,她固執(zhí)地拒絕鈴聲,該炒菜炒菜,該澆花澆花,該看肥皂劇看肥皂劇,你要是有耐心,就等著老人家燉好肉熄了火、剪了枝擦了葉、唉聲嘆氣關(guān)心過小燕子之后,再來接你的電話。
電話不遭老人待見還有很多理由:原本兒女說好了回家吃飯,可電話一響,準有事兒來不了;以前沒電話,定下來的事情就改不了,現(xiàn)在說變就變;推銷的騙人的,動不動就來找你……不方便?哪里有啊,面對面說話,或者寫封信傳消息,不比聽個聲兒好?
可就是這樣一個拒絕電話的老太太,居然迷上了手機,確切地說,是得了“手機強迫癥”。
老太太參加了老伙伴們組織的老年合唱團,天天下午去公園排練。公園離家不太遠,可也得坐幾站車。兒女怕老人來來回回出意外,就買了個手機,讓老人掛在脖子上。老太太見著這個新玩意就不高興,不是把它扔到沙發(fā)角就是擱在被子下頭,鈴聲響了半天都找不著,更別說讓她隨身帶了。兒女說,這個多便利。老太太眼一瞟,那是你們方便,不是我方便。
讓老太太對手機發(fā)生興趣的是剛上中學的小孫女。她抓來手機三弄兩弄,手機鈴聲就變成老太太在合唱團里唱的歌;再弄弄,手機上就有了小孫女的照片。孫女說,奶奶,手機多好呀,你隨時都能找到我。果然,小孫女動了動手指,老太太的手機上就有了孫女寫來的信。
因為能看到孫女的來信,手機一下子在老太太那里變成了寶貝。很快,她就在孫女的教導下,學會了發(fā)短信,雖然不是字字都拼得對,可大意思不錯。手機從角落里解救了出來,寶貝似地掛在了老太太脖子上。不僅如此,老太太還帶動了合唱團伙伴們的短信熱潮,有事沒事的,就戴上老花鏡嘴里念念有詞單指大動地發(fā)信息。
老太太開始和手機形影不離。時不時把手機舉到眼前看看,有沒有錯過的電話,漏過的短信。有回出門,落了手機,都走到公園門口了記了起來,從來不遲到的老太太立馬掉頭回家,不把那個寶貝握在手里,她就心神不寧。
飯局上,朋友跟我們講老媽的故事,我們笑成一團。正笑著,一段好聽的手機鈴聲飄過來,我發(fā)現(xiàn),至少有5個認識不認識的人,在翻包找自己的手機。接著,就有人下意識地看自己的手機,怕錯過什么要緊電話。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在一天里看不到手機、聽不到鈴響時心安理得。手機已經(jīng)成為我們同他人對外界交流與聯(lián)系的重要工具,而且,越來越變成自我與社會之間不可或缺的通路。當手機號碼與每個人一一相對,在不分白天黑夜任何地方任何場所信號都暢通無阻之時,我們實際已經(jīng)成了手機的奴隸。
你其實很難說手機更方便了自己還是更方便了別人,你甚至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是變得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我們自閉于一個由手機構(gòu)成的小小空間里,當然,幫兇還有電腦。
有了這兩樣先進的通訊工具,還有什么問題解決不了?你可以對著電腦的大屏幕手機的小屏幕表情達意,拇指大動十指翻飛,它們過濾掉或好或壞的情緒,阻隔掉必要或不必要的面對面交流,然后,一并將生活方式格式化。
那么,我呢,我的表達,我的情感,我的世界呢?統(tǒng)統(tǒng)都變成了群發(fā)的郵件或者短信?我們開通了自己與外界的連線,然后就變成手機GPS定位中的一個點,從此無處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