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發明故事
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發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制作的新工藝、新方法。發明過程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有些發明可能是因為一個偶然就發明了。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關于偶然發明的有趣故事
1.微波爐
微波爐最早的名稱是“爆米花和熱團加熱器”(Popcorn and Hot Pockets Warmer),它的發明純屬偶然,源自一個武器研發項目。微波爐的發明者是美國自學成才的工程師珀西·勒巴朗·斯賓塞(Percy LeBaron Spencer),二戰爆發后,他在一家公司從事雷達技術開發。這項技術在當時聽起來很像具有科幻色彩,其實只是一種具有探測功能的磁電管,可以發射高強度輻射光束。
顯然,就像身邊朋友給他起的外號,斯賓塞喜歡吃甜食。他或許還是個奇怪的盲目崇拜者。一天,他在實驗室做實驗時,一塊巧克力棒粘在了短褲上。斯賓塞注意到,當他運行磁控管時,褲子上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一般人可能認為,是他身上的體溫降巧克力融化,斯賓塞沒有按照這種邏輯思維去判斷這件事,相反,思維敏捷的他給出了一個更為科學的解釋:肉眼看不見的輻射光線“將其煮熟了”。
任何一個理智的人此時都會停下來,因為這些神奇的輻射光線離斯賓塞陰囊很近。事實上,在場大多數軍事專家可能就夢想將這些射線應用到戰場上。但是,同科學史上每一位發明家一樣,斯賓塞對他的發現充滿了好奇,將其作為一種新奇事物看待。他利用這種裝置讓雞蛋爆裂,還去烤爆米花。
斯賓塞繼續實驗磁電管,最后,他用箱子將其包裝起來,作為一種烹飪美食的新工具推向市場。最早上市的微波爐大約有6英尺(約合1.8米)高,重達750磅(約合340公斤),做必須用冷水冷卻。在之后的歲月里,技術人員不斷縮小微波爐的尺寸,今天,微波爐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2.不沾鍋
特氟龍是Teflon的音譯。Teflon 是杜邦公司使用在一系列氟聚合物產品上的注冊商標。
大約70年前,化學家羅伊·普朗克特(Roy J. Plunkett)博士在杜邦位于美國新澤西州的Jackson實驗室中發明了聚四氟乙烯樹脂,杜邦公司以“Teflon”作為該產品的商標名稱。在中國,由于發音的緣故,“Teflon”這一商標又被稱之為特氟龍、鐵氟龍、鐵富龍、特富龍、特氟隆等等,皆為Teflon的音譯。
1954年,法國工程師馬克·格雷瓜爾(Marc Gregoire)的妻子柯萊特(Colette)突發奇想,覺得丈夫用來涂在釣魚線上防止打結的不粘材料特聚四氟乙烯如果可以用在煎鍋上,效果一定不錯。拯救了無數現代家庭主婦的“不粘鍋”由此誕生。不過,1938年被羅伊·普朗克特(RoyJ. Plunkett)發明出來的聚四氟乙烯最早的用武之地,卻是舉世聞名的“曼哈頓計劃”。
3.糖精
1879年的一天下午,在美國巴爾的摩大學的實驗室里,俄國化學家法利德別爾格,正愉快地在瓶瓶罐罐中迂回穿梭。今天他的心情格外好,一是他正在做的芳香族磺酸化合物的合成實驗進行得很順利,很快就會有結果出來;二是今天是他的生日,妻子娜塔莎已備好了晚餐,等他回去歡聚呢。
暮色降臨大地,實驗室逐漸暗了下來。法利德別爾格在煤氣燈下聚精會神地注視著燒瓶叫。翻滾的溶液,早已把晚上生日晚餐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了。終于,實驗有了眉目,他高興地拿起桌上的鉛筆,在實驗記錄簿上記下了實驗結果。此時,墻上的掛鐘“當當”地敲了起來,“哎喲,已經6點了。”他這才想起過了晚餐的時間,匆匆將鉛筆往口袋里一插,套上外衣就往家跑。
妻子與丈夫一起忙了起來。丈夫擺上了酒杯、餐具,妻子則端來一盤盤菜肴。晚餐在歡愉的氣氛中開始了。
法利德別爾格叉起一塊牛排,往嘴里塞去。突然,他停止了嚼動,略帶詫異地問:“娜塔莎,今天你在炸牛排里放了糖?”“沒有啊,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往牛排中加糖的。不過,”妻子也奇怪地說,“今天的菜肴是有點不大對頭,你嘗嘗看,這色拉也帶有甜味。”
晚餐后,法利德別爾格仍在想這個奇怪的甜牛排和甜色拉。出于科學家的習慣,他要把原因找出來。在檢查完廚房用品后,他把疑慮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舔了舔盤子的邊緣,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后,馬上抽出口袋里的那枝鉛筆,也用舌頭舔了一下。
“問題出在鉛筆上,出在鉛筆上!”法利德別爾格發瘋的大聲嚷了起來,“娜塔莎,你瞧,凡是我用手接觸過的餐具都帶有甜味,而這甜味都來源于我用它寫過字的鉛筆??梢钥隙?,鉛筆上的甜味是在實驗室里沾上的。看來,實驗室里一定有一種奇怪的特別甜的物質,我要去查個究竟。”
法利德別爾格風風火火趕到實驗室,點上煤氣燈后,逐件逐件地仔細檢查實驗用過的器皿。終于,他發現甜味來自一種叫鄰磺酰苯酰亞胺鈉的化學物質。
這個偶然的發現給法利德別爾格開辟了一條通向新的發明的道路。從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這個煤焦油中提取出來的物質。他從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煉出甲苯,經過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處理后,再用高錳酸鉀氧化,最后經過結晶、脫水而得到了一種特別甜的白色結晶體。他把它叫做“糖精”,并測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4. 土豆片
1853 年夏天 , 喬治 ( GeorgeCrum) 在美國紐約一流的度假勝地薩拉托加( Saratoga )當廚師。那里的月亮湖旅館餐廳提供法國式炸馬鈴薯條,喬治通常按照標準的法國尺寸制作。這種食品在 17世紀風靡法國,那時托馬斯·杰弗遜是美國駐法大使,他非常喜歡吃薯條。于是就把制作方法帶到美國,并在蒙蒂塞洛( Monticello )把炸薯條當作一道正式晚宴菜肴招待客人。
在月亮湖旅館,一個顧客(有些文獻稱是百萬富翁范德比爾特)發現廚師喬治做的炸薯條太厚,他不喜歡,因此拒絕付帳。于是喬治又做了一批薄一點的,但同樣不能讓他滿意。被激怒的喬治就決定教訓這位客人,他把薯條做得非常薄非常脆,以至于叉子都插不起來。然而,并沒有達到他的預期目的,客人非常喜歡這種淺黃色、像紙一樣薄的馬鈴薯片。其他客人也要求喬治為他們做這種薯片。從此,菜單上出現了薩拉托加薯片,并成為特色食品。
不久這種薯片被包裝并且出售,剛開始是當地的,然后就風靡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終于喬治開了他自己的餐廳,特色就是薯片。那時馬鈴薯要靠手工削皮和切片。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馬鈴薯削皮機的發明使得薯片從小規模制作變成銷售量最大的零食。
5. Slinky
1943年的一天,美國海軍工程師克萊·沃森(Clay Watson)和同事理查得·詹姆斯正在費城的一間造船廠里作實驗,研究強浪中彈簧對精密儀器的抗震作用。實驗中理查得·詹姆斯無意間碰掉了架子上的一只彈簧,并眼睜睜地看著它劃著弧線從架子上一步步“走”了下來。發現一只掉在地上的彈簧居然開始“行走”。于是他將這只彈簧拿給他的太太貝蒂看,問她能不能從中挖點東西出來。他說,只要有合適的鋼和恰當的彈簧張力,就能制造出可以“行走”的彈簧。兩人隨即想到可以用它來做成玩具。貝蒂起先對玩具的可行性有些懷疑,不過當制成的樣品逗樂了一群鄰居的小孩之后,她打消了疑慮,并且翻遍字典想給這個玩具找個合適的名字。然后她發現了一個詞"Slinky",在瑞典語里這個詞表示“鬼頭鬼腦,圓滑,彎曲”。就這樣,一代玩具之王Slinky誕生了。
夫婦兩人貸款500美金成立了詹姆斯工業公司,在當地的一家機械工廠里生產了第一批共計400件的Slinky,每只Slinky都是21/2英寸(6.35厘米)高,98圈,用高級藍黑瑞典鋼制成,并且用黃色彩紙手工包絡。最初Slinky并不怎么受商家待見,直至1945年11月才在金貝爾斯百貨商店謀得一塊斜地,演示Slinky的行走大法,終于暴紅。1946年,Slinky在美國國際玩具展覽會中展出。
6. 苯胺紫
1856年,英國皇家化學學院著名有機化學家霍夫曼院長的實驗室里,18歲的研究生W.H.Perkin正在進行著合成抗瘧疾特效藥物金雞納霜(奎寧)的工作,當時這種藥物必須從南美印地安人居住地的一種金雞納樹的樹皮中提取,因此該藥物在歐洲的價格十分昂貴。
由于當時藥物化學的理論和實驗基礎尚不夠完善,人們還無法知道金雞納霜的準確分子結構,Perkin只有通過大量的實驗來不斷摸索。一天,他把強氧化劑重鉻酸鉀加入到了苯胺的硫酸鹽中,結果燒瓶中出現了一種瀝青狀的黑色殘渣,Perkin知道這回又失敗了!他只好去把燒瓶清洗干凈,以便繼續試驗??紤]到這種焦黑狀物質肯定是一種有機物,多半難溶于水,Perkin就采用加入酒精的辦法來清洗燒瓶。當酒精加入到了燒瓶之后,Perkin忽然睜大了早已疲倦的眼睛:黑色物質被酒精溶解成了美麗奪目的紫色!作為一位有經驗的化學研究生,他馬上意識到了這個意外的現象會導致一項重要的發明創造。
考慮到當時人們的衣物都是采用難以保存且色牢度很差的天然植物染料進行染色,無論是色彩鮮艷度還是色譜齊全度都不能令人滿意,Perkin想到了嘗試用這種紫色物質去染布,可惜他的試驗并沒有成功,染上顏色的棉布用水一洗就幾乎掉完了!他沒有灰心,又用毛料和絲綢去試驗,結果發現這種無法在棉布上染色的物質,卻可以非常容易地染在絲綢和毛料上,而且比當時的各種植物染料的顏色都鮮艷,放在肥皂水中搓洗也不褪色。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人工合成的化學染料苯胺紫。
Perkin雖然沒有制造出奎寧來,卻獲得了合成苯胺紫的發明專利。合成染料的華麗色彩令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都為之青睞,意外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他的創業沖動,1857年,Perkin在哈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產苯胺紫的合成染料工廠,并因此成為世界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