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武則天的故事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把一代王朝治理為世界強國。一起來看看武則天的故事,歡迎閱讀!
歷史上的武則天
武則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縣的第八代子孫。北魏時,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書、晉陽公,食邑于文水,賜田50頃。這塊封邑大約占據著南徐至北徐兩村之地。在這塊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關的古跡,如則天廟、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轅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淵的開國功臣,歷任井鉞右廂衛、工部尚書,封應國公。
在唐太宗朝,歷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大都督。貞觀九年(635年),卒于荊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歲。其母楊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楊達之女,自幼篤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養,42歲嫁武士彟為繼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則天是其次女。武則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
武則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來是圣神皇帝,關于她的事跡被人們傳為神話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傳說,至今,四川廣元還留有望云鋪的地名。相傳,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關山上看見利州方向有王氣,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鋪,見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說:“王氣至。”武土彟聽說他善長相面,便邀至府上。當時武則天尚在強褓懷中,穿男孩服裝,袁天罡看后說:“龍瞳風頸,富貴之極。”又反復細看說:“若是女當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婦女游河灣,是四川廣元一年一度的民間例會,相傳這天是武則天的生日。還有則天婆婆梳妝樓、則天壩等遺跡與傳說。
貞觀九年(635年),武則天隨柩回鄉葬父,應該是她首次回故鄉。《永樂大典》文水縣部分有“武后鑿井給養,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東南,注文水”的記載,這一工程很可能就是武則天在村守孝期間所為。武則天稱帝后,這一小河被唐人抄入《水經注》,流傳至今。
從才人到皇后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受召入宮。臨別時,母親楊氏傷心慟哭,武則天卻泰然處之,安慰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則天從小即見識非凡。
武則天入宮之初被冊封為才人,但10多年過去了,武則天既無子女也沒有被提升,可見她在當時的處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則天卻時時在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政治抱負。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馬,名號“獅子驄”,沒有人能夠馴服,唐太宗為此嘆息不已。當時武則天侍侯在側,她勇敢地提出馴馬的要求,說:“妾能馭之,然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錘錘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馬供人騎,若不能馴服要它何用。”唐太宗聽了夸獎她的膽略。這也正是日后武則天的一條馭政之道。之后,她逐漸與太子李治志趣相投,關系密切。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按當時宮廷常規,武則天出家為尼。兩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顧了宮廷生活的富貴與艱險,在政治上日趨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則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唐朝皇官。這是她與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時還有著另一層復雜的背景,這就是王皇后在宮中受到蕭淑妃爭寵的困擾,迫切希望借武則天回宮來離間皇帝對蕭淑妃的寵愛之情。武則天回宮之初,也只是宮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邊。武則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聰明乖巧,“卑詞曲體以事后”,王皇后“數稱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生了長子李弘,給自己帶來了晉升的希望,也給王皇后增加了一層憂慮。本來武則天就與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對她的恩寵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為吃醋。
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則天被冊封為昭儀,地位僅次于皇后與淑紀,成為后宮的第三號人物。同時,皇帝又應武則天的請求,追贈武德功臣屈突通等13人官爵,其中包括武則天的父親。這一舉動使王皇后大為震驚,當初武則天僅僅是個先朝宮女,今天忽然變成生有皇子的昭儀,而且出生于開國元老之家,這時的王皇后深切地感受到來自武則天的威脅,于是她與武則天之間開始產生了地位與感情上的矛盾。
王皇后,并州祁縣人。其父王仁佑,封魏國公,其從祖母是同安長公主,是唐太宗的親姑媽,正是在這位姑媽的薦舉下,王氏在成為晉王紀后,又成為唐高宗的皇后。王皇后入宮多年不生子女,成了她無法彌補的大缺陷。
永徽元年(650年),王皇后冊封之初,蕭淑妃已生有兒子素節,同時別的宮女,如劉氏生陳王忠、鄭氏生原悼王孝、楊氏生杞王上金。
永徽三年(652年)以前,后妃之間并無矛盾,只是蕭淑妃母以子貴比較得寵。
這本來是很自然的事,但王皇后卻產生了嫉妒心理,第一步策劃讓武則天進宮,“以間淑妃之寵”,第二步即串通其舅父柳(特殊字)搶立庶子李忠(即陳王忠)為太子。《新唐書·燕王忠傳》中寫道:“王皇后無子,后舅柳(特殊字)說后,以忠母微,立之必親己,后然之,請于帝,又(特殊字)與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于志寧等繼請,遂立為皇太子。”當時唐高宗只有25歲,并不是迫切要求冊立太跋子,這只是由于宰相與幾位重臣要幫助王皇后壓倒蕭淑妃而做的一件事。
永徽三年(652年),太子確立了,王皇后勝利了,蕭淑妃失敗了。武則天回宮以后生了兒子又奪寵,對王皇后構成新的威脅。于是矛盾再起,王皇后聯合蕭淑妃共同對付武則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厭勝(即請巫師作法咒詛他人),事發,唐高宗大怒,斷令柳氏不得人宮,舅柳(特殊字)罷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詔:“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鳩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嶺南。亡父王仁佑追奪告身。”連貶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潛通宮掖,謀行鳩毒處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詔立武則天為皇后。登上皇后寶座,是武則天一生成敗的關鍵環節,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開始了。
武則天朝中,官員和侍衛有不少風流倜儻之人,他們中有不少或有人推薦、或自薦、或有武后召幸,從而成為武后的面首。
理朝政顯才華
登上皇后寶座的武則天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廢為庶人的王皇后和蕭淑妃。《資治通鑒》載,唐高宗偶然行間其所,見門窗關閉甚嚴,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聽了嗚咽痛哭,說皇上如果念舊日情份使妾再見天日,請改此院為回心院。她們希望唐高宗回心轉意,撤銷對她們的處分。這件事很快被武則天知道。她身為皇后,對后宮操有生殺之權,但她深知一旦讓王皇后、蕭淑妃重見天日將意味著什么。所以,武則天采取果斷措施,縊死王、蕭二人,以絕后患。
廢立皇后中表現出來的矛盾,歸根到底是新君與舊臣之間的矛盾。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顧命大臣總是以長輩身份、先朝舊制管束新皇帝,而新皇帝又總想按自己的想法去處理朝政事務,擺脫舊臣的控制。這也是所謂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這種矛盾一般在皇權更替時期最為明顯。
在唐代,唐高宗初年、唐玄宗初年、唐肅宗初年、唐代宗初年都比較明顯地表現出來;在清代,康熙、雍正、嘉慶幾代皇權交替中也都表現得比較突出。武則天正是抓住了這一矛盾為自己消除了政治上的對手,也幫助唐高宗擺脫了顧命大臣的控制。在這一點上,唐高宗的手段是起用東宮舊臣。在他登基不久即起用自己的舊部下,原太子右庶子許敬宗、太子舍人李義府。起初,他們都未能進入內閣,在廢立皇后的斗爭中,他們始終站在皇帝一邊,幫助唐高宗、武則天戰勝對手。斗爭中,褚遂良與皇帝對抗,被貶為譚州都督,柳(特殊字)被貶為遂州刺史。隨后又在幾年的時間內,把韓瑗、來濟、于志寧等貶出京城。國舅長孫無忌,于顯慶四年(659年)以朋黨案件被貶逐巴州。至此,敢于和高宗、武后作對的勢力清除干凈,唐高宗與武則天配合的王朝開始了自己的有作為的時代。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密切配合雖開始于顯慶年間(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際(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礎。《資治通鑒》中載有衛尉卿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潛布心腹于武昭儀的事。說明在永徽年間武則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可以說他們的配合體制在顯慶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顯慶四年(659年)貶逐長孫無忌之后,史稱“政歸中宮”,武則天在朝廷的影響已比較深遠。
顯慶五年(660年)正月二十三日,唐高宗與武則天雙雙回并州巡幸。二月十五日,宴請隨從官員及親屬等,對并州官屬父老賜帛有差,佐命功臣子孫及原大府官員,活著的量才賜官,死亡的給以祭祀,年高80以上的版授刺史、縣令。二月二十三日,祭祀太原舊宅,以武士彟、殷開山、劉政會配食享祭。三月初五,武則天宴請親族、鄰里、故舊于并州朝堂,命婦人人會于內殿,皇室親
族賜以金帛。下詔以皇后故鄉,并州長史、司馬各加勛級,年逾80的高齡婦女版授郡君,又各賜以布絹帛物品。事后,武則天再次回到故鄉文水縣,朝拜了崖底村孝文帝廟后,當晚住在村內,夜間外出觀星,被酸棗刺勾住下裙,她伸手摘開衣裙,掰掉勾刺,罵聲討厭的刺要你何用。次日離去,從此這里的酸棗都不再長刺。由于該村做過武則天的行轅,以后人們叫該村為“武轅池”。這個村名一直到今天未曾更改。1958年修文峪河水庫,武轅池村沒入水中,每當天旱水淺時記有武轅池村名的石碑仍能露出水面。
武則天離村,行至碟子溝,看到這里的河流便于開渠引水,便建議文水縣令開渠引水,澆灌農田。事后,當地開成兩條水渠,一名甘泉渠,一名常稔渠,但由于土地糾葛未能解決,規模不大。到開元二年(714年),文水縣令代謙組織民眾開渠引水,在縣內形成甘泉渠、千畝渠、蕩沙渠、靈長渠4條大渠,灌溉農田數千頃,成為造福于后代的不朽工程,完成了武則天的遺愿。
舊史書總把唐高宗描述為無所作為而又懼內的皇帝,其實并非完全如此。在他登基之初,朝內與邊疆都產生了一些麻煩。這是君王更替的附屬產物。比如,永徽二年(651年)正月二十一日,賀魯叛亂,安西四鎮失守,七月侵占庭州;八月二十八日,白水蠻侵犯邊境;十一月,義州蠻侵犯邊境;十二月二十四日,處月朱邪孤注叛投降賀魯。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及高陽、巴陵二公主聯合造反,要奉荊王元景為帝。這些都是因新君初立,君權尚欠鞏固之時出現的問題。唐高宗及時處置了房、薛、柴等人的內亂;對外又及時派出梁建方、契苾何力、趙孝祖、劉伯英及時予以抗擊。顯慶元年(656年),再派程知節、蘇定方等出兵西北。對外戰績輝煌:
顯慶二年(657年)十月,蘇定方、蕭嗣業等生擒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并分西突厥地置濛池、崑陵二都護府。這是對外戰爭中的首占告捷。
顯慶三年(658年)五月,唐高宗重設安西四鎮,移安西都搞府于龜茲。
顯慶三年(658年)九月,唐高宗下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一百二十七個。
顯慶五年(660年)正月,利用百濟入侵新羅,新羅王春秋上表求救之機,唐高宗派左武衛大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總管,率左驍衛劉伯英等伐百濟。八月,義茲隆及諸城主皆降。分百濟為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又把百濟劃入大唐疆域。
顯慶五年(660年)八月十四日,唐高宗派大鄭仁泰帶兵討思結、拔也固、仆骨、同羅四部,三戰三捷追奔百余里。斬其酋長而歸。
龍朔元年(661年)六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詔以吐火羅、噠、罽賓、波斯等十六國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并隸安西都護府。
龍朔二年(662年)三月,唐高宗派薛仁貴、鄭仁泰出兵天山,鐵勒九姓合眾十余萬抗拒,并選數十名勇健者挑戰。薛仁貴三箭射殺三人,余部下馬投降,薛仁貴率軍渡磧北,生擒葉護兄弟三人,勝利而歸。軍中歌曰:“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人漢關。”
乾封元年(666年)六月七日,因高麗蓋蘇文死,三個兒子內訌爭斗,長子泉男生派其子泉獻誠來唐求救。唐高宗抓住機遇,派右驍衛大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率師東征,又以右金吾衛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率師東征,十二月,又以李勣動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經兩年苦戰,于總章元年(668年),擒泉男建、扶余豐等。分高麗為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余戶,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督府于平壤,以右威大薛仁貴檢校安東都護,縱兵兩萬以鎮撫之。
以上八大勝利,使大唐帝國發展成東有高麗,西盡波斯,北至西伯利亞,南至林邑(越南)的疆域廣大、多民族融合的強盛大國。這些政績都是在武則天參與朝政的情況下取得的,是李、武二人配合的共同成果。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風眩病。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請武則天裁決。武則天生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都稱皇帝之意,從此委以政事,權力與皇帝相等。武則天由幕后聽政變成臺前輔政,成了唐高宗理政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這在唐高宗本人看來是非她莫屬,因為自秦漢以來,宰相權重而篡奪皇位的事屢見不鮮。如曹操權重篡漢建魏,司馬懿權重改魏立晉,蕭道成權重篡宋立齊,楊堅權重改周立隋。所以唐高宗患病。
權不下移,靠皇后擔起內外朝政大事,是一個大膽的選擇,也是長期配合與信任的產物。麟德元年(664年),在帝后配合出現一些誤會的情況下,宦官王伏勝告發皇后請道士郭行真為厭勝之術,皇上大怒,上官儀利用矛盾提出廢后建議并起草廢后詔書,由于武則天平時的威望懾眾,故左右拼死相保。武則天又親自對唐高宗講明原委,使其心服口服,改變廢后意向,兩人關系更加密切。上官儀也因此引來殺身之禍。關于此事,《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指使許敬宗誣奏上官儀、王伏勝與李忠謀大逆,十二月十三日,儀下獄與其子庭子、王伏勝皆死。廢太子忠,賜死。左相右相及朝士流貶者甚眾。(關于是否誣奏,歷史上有爭議)
由于幾年來對外戰爭節節勝利,開疆拓土,疆域大于先朝,國內安定,農業豐收,唐高宗決定登泰山封禪,祭告天地。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從東都洛陽出發,從駕儀仗,連綿數百里,列營置幕,東自高麗,西盡波斯,大小各國,朝會使臣各率其眾隨從出發,浩浩蕩蕩好不威風。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唐高宗在泰山隆重地舉行了祭天之禮。第二天登泰山,封玉牒,上帝冊藏以玉匱,配帝冊藏以金匱,都纏以金繩,封以金泥,蓋上玉璽,藏以石(石感合并)。第三天降神于社首,祭皇地抵。皇帝初獻畢,皇后升壇亞獻,事后各級官員加官晉爵,改元乾封,大赦天下。
古往今來登封泰山都是在國家升平、人民富裕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唐太宗曾想封禪,但由于經濟力量不足未能實現。唐高宗與武則天實現了這一夙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四位登泰山封禪的皇帝。在此之前,曾有三位皇帝登泰山封禪:第一位是秦始皇,他在統一六國之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于秦二十八年(前219年)登泰山封禪,祭告天地,顯示他的成功;第二位是漢武帝劉徹,他在大展宏圖之后,又獲寶鼎,政局空前穩固,于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登泰山封禪,祭告成功;第三位是漢光武帝劉秀,他在消除割據局面的過程中,苦心經營30多年,終于換得了天下太平,于漢建武中元元年(56年)二月舉行了泰山封禪大禮。在唐高宗封禪泰山之后,又有唐玄宗、宋真宗封禪泰山。若把武則天女皇封禪中岳嵩山計算在內,歷史上僅有七位帝王行過此種大禮。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為文武圣皇帝,自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九月,下詔追復長孫無忌官爵,讓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長孫無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復;(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上表之后,皇帝下詔施行。從此,武則天在國內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國使臣都共稱唐高宗、武則天為“二圣”。
唐高宗苦于風眩,提議讓武則天攝知國政,而宰相郝處俊極力反對。由這件事武則天看到在皇帝生病不便理政情況下,宰相將可能逐漸包攬大權,于是她召文學之士元萬頃、劉(礻韋合并)之等人入朝廷著書,同時令其參決奏議,以分宰相之權。這樣做正是給皇帝組織了一個智囊團體,避免相權過重,是穩定唐高宗皇位的有力措施。
為稱帝斬政敵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高宗的遺詔,無疑是留給武則天的“尚方寶劍”,成為她日后臨朝的法寶。
光宅元年(684年),在廢掉李顯立李旦為皇帝后,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改元光宅。此時,她遇到三個阻力:
第一個阻力是宰相劉仁軌的警告,他陳說呂后禍敗之事以申勸戒。劉仁軌的勸戒代表了大批朝臣的看法,是一種至誠的勸戒,所以武則天報之以贊賞與安慰。她打出代子臨朝的招牌說:“今皇帝諒喑不言,眇身且代親政。”同時,致書贊揚劉仁軌的忠心。
第二個阻力是揚州叛亂。英國公徐世勣的孫子徐敬業,在貶官之后聯合其弟徐敬猷及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等一伙因罪遭貶的失意官僚,以匡復廬陵王李顯為托詞在揚州起兵。他們找了個貌似廢太子李賢的人,欺騙士兵說:“李賢沒有死,逃亡在揚州,令我等起兵。我們是奉李賢太子之命匡復大唐的。”他們開制三府:匡復府,英公府,揚州大都督府。徐敬業自稱“匡復府”,領揚州大都督,以唐之奇、杜求仁為左右長史,宗臣、薛仲璋為左右司馬,魏思溫為軍師,駱賓王為記室。10天內招兵10余萬。于是傳檄州縣,歷數武則天罪責,指控武則天弒君鴆母,包藏禍心。竊窺神器,并張揚后宮穩私,污辱個人人格,把武則天罵得狗血噴頭,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兵造反。武則天以代子臨朝的正統身份與多年執政的經驗,于十月初六派李孝逸率兵30萬討伐徐敬業,又于十一月初四又派黑齒常之為江南道大總管出兵征討。十一月十八日,徐敬業兵敗逃至海陵界,想浮海投東夷,被逆風阻擋,其將王那相斬徐敬業、徐敬獻及駱賓王后投降唐軍。唐之奇、魏思溫等遭捕。這次反叛在40多天的時間內便被徹底平息。朝內斬了裴炎,貶了裴炎的支持者,使內外形勢暫時得以平靜。
第三個阻力來自宗室王公。武則天臨朝本身就是李家宗室最敏感的事。在歷史上當皇權薄弱時,同室操戈是常有的。武則天面臨的正是這個問題。唐高宗死后,武則天盯住宗室王公,有反者,必欲殺之而后快。同樣,宗室王公也密切注視著武則天的一舉一動,他們互相聯絡,出謀劃策,積極準備起兵搞垮武則天。終于在武則天拜洛受圖之前,越王李貞、瑯邪王李沖父子在博州、豫州起兵造反。武則天于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下旬派左金吾丘神勣率軍討伐李沖,九月初一又派左豹韜衛大(特殊字)祟裕、岑長倩等統兵10萬討伐李貞。瑯邪王李沖于八月十七日起兵,先攻武水縣。武水縣守軍與援軍閉城堅守。李沖命將士
推草車塞南門用火攻,結果天不作美,火起風回,反燒了自己。將領董玄寂說:“瑯邪王與國家交戰,此乃反也!”李沖聽了立即斬殺董玄寂,眾兵士人心渙散,紛紛逃離。只有家僮數人留在李沖身邊。李沖無奈還走博州,于九月二十三日行至城門被守軍斬殺。這次李沖起兵七日而敗。丘神勣軍至博州,反叛已經平息,結果又枉殺官吏以為己功,無故增加了若干冤鬼。李貞的叛兵也是一伙烏合之眾,兵無斗志,將無雄心。李貞知道李沖失敗后更是歸降心切,無奈(特殊字)祟裕大軍壓境,只好自殺了事。平息李貞反叛,歷時不到20天。
在平息反叛的過程中,武則天追根問底,凡參與謀劃的李氏王公個個伏誅,無一幸免。經過一番爭斗,李氏諸王誅殺殆盡,內政鞏固,人心思定。武則天登上皇帝寶座的道路一掃而平,再無障礙。
武則天在消除政敵、為稱帝掃清道路的斗爭中,采用過兩個特殊手段——酷吏與銅匭。
酷吏。武則天起用酷吏始于垂拱二年(686年)。從徐敬業兵敗,武則天認識到臨朝本身不合時禮的現實,反對派用封建的傳統觀念攻擊她,自己無法以禮服人,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便任用酷吏(即濫用刑罰、殘害無辜的官吏)。實際上,唐高宗一死,武則天就大開告密之門,以打擊政敵。只要被告反對武則天,就是謀逆造反,這班酷吏即對其施以酷刑,枉殺株連陷害。這樣,宗室王公及其追隨者再也無法振振有詞地反對女人臨朝,只有引頸就誅。武則天利用酷吏從垂拱二年(686年)到長壽元年(692年)共6年時間,基本上消滅了所有的反抗勢力。隨后,這些酷吏也因客觀上的罪行被一個個殺掉。這班人中,有周興、來俊臣、索元禮、劉光業、萬國俊、王德壽、鮑思恭、屈貞筠等,他們猶如武則天手中的打柴棍,該用時隨手撿來,用過后一并燒掉。
銅匭。這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魚承華之子魚保家設計的,是一個四面開口的意見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東面口曰延恩,獻賦誦求官職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事密計者投之。由正諫大夫、拾遺、補闕各一人管理。武則天為了掃除政敵,它便成為酷吏羅織罪名判殺政敵的工具,因此在歷史上留了一個“告密筒”的臭名。其實,它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沿用時間也很長。從武則天創立,經唐中宗、唐睿宗,到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年)改名為獻納,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復名為銅匭。此后一直傳至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改銅匭為檢院。
做皇帝改國號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歲的武則天在6萬民眾與官員的擁護下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為皇嗣。歷史武則天的周朝叫做武周。武則天稱帝后,經過兩年整頓,消除了政敵,殺掉了大部分酷吏,內政鞏固,令行禁止。自唐高宗病故,武則天一直忙于宮廷斗爭,西邊與北邊吐善、突厥出兵侵擾,無力抗擊,故安西四鎮失守。武則天在整頓之后,立即著手恢復她與唐高宗打下的疆域。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派王孝杰與阿史那忠節率軍出征西北。十月二十五日,王孝杰大破吐善,收復龜茲、疏勒、于闐、碎葉安西四鎮,設安西都護府于龜茲。在群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加派安西四鎮成兵3萬。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復。
武則天的邊疆政策是降則撫之,叛則討之,堅決反對各民族之間的侵擾。在武則天民族政策的感召下:長壽元年(692年)二月,吐蕃、黨項部落萬余人歸降;三月初五,天竺國遣使朝貢;五月,吐蕃酋長曷蘇率部請歸降;六月,別部酋長咎捶率羌蠻8000余人歸降。圣歷二年(699年)四月,吐蕃贊婆率所部千余人歸降。
收復安西四鎮之后,武周王朝對外戰爭的目標主要是北方的契丹與突厥。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造反,13天后,武則天派左鷹揚衛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張玄遇、左衛大李多祚等率軍征討,八月二十八日戰于峽石谷,唐軍大敗。繼而叛軍又設計伏擊,唐軍全軍覆滅。武則天再次發兵征討,九月,在唐軍與突厥兵的共同打擊下,李盡忠兵敗身亡。孫萬榮收拾余眾,軍勢復振,多次侵擾州縣。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十八日,武則天派武懿宗、何迦密率軍征討,五月初八,又派婁師德、沙吒忠義率軍20萬征討,終于在六月三十日討平契丹,斬殺孫萬榮。長安元年(701年)十一月,武則天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郭元振到任后,以南境硤口設和仁城,北境磧口設白亭軍,控其要沖,拓寬州境1500里,突厥不敢侵擾。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5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遺,積軍糧可支數十年。長安二年(702年)十二月,設北庭都護府于庭州,安定了北部邊境。
武周時期與周邊各國的局部小戰爭,時起時伏,以武周勝利為多。武則天在位15年中,基本上維護了帝國的統一,疆域的遼闊,國家的強盛。
讓帝位去帝號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后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圣歷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托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于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圣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后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臺碑)于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次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 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武則天的無字碑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設武舉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則天令蘇(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舊案,從而使許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昭雪。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臥病在床。十一月,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并)等迎李顯太子,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武則天讓位于李顯。二十三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于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二十六日,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國號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同日,唐中宗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于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王皇后、蕭淑妃及其牽連的人都予赦免。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則天于乾陵,謚號“則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稱“天后”,后又改稱“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后”;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圣皇后”。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因為她觸犯了家族天下的傳統,打倒所有的反對者,當了女皇帝,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指責為“狠毒、淫蕩、殺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她的輝煌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