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歷史小故事
鄭成功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關于他的歷史故事大家知道哪些呢?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鄭成功的歷史小故事,希望你喜歡。
鄭成功的歷史小故事一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小時候,既愛習武,又迷讀書。可是,他的父親、福建總兵鄧芝龍,卻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yǎng)成武將,以便將來能承襲爵位。
一次,鄧芝龍父子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著一只官船,在五馬江上游覽。船內(nèi)吹簫彈琴,猜拳行令,好不熱鬧!鄭成功卻無心玩賞。他坐在角落里,聚精會神地讀書。鄭芝龍看了,不便直說,吆喝一聲:“升帆!”
帆升起來了,風兒將它鼓得滿滿的,船就像一支離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飛去。鄧芝龍又叫了聲兒子,說:“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
“請父親出上聯(lián)。”鄭成功抬起頭來。
“你看對面那只舢板,盡管漁民拼命搖櫓,可怎么也趕不上我們,所以我以為:‘兩舟并行,櫓速不如帆快’--這就是上聯(lián)。”
鄧芝龍出的這個上聯(lián),實在不好對呀!原來他語帶雙關,表面上說是拼命搖櫓不如升起船帆,實際上“櫓速”是影射周瑜的謀士魯肅,“帆快”是隱喻劉邦的參將 樊噲,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將”。要找到兩個歷史人物,又利用諧音,完成這個對偶句,實在不易呀!但鄭成功聰敏過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聯(lián):“八音齊奏,笛清 難比簫和。”
語音一落,滿座叫絕。原來這也是個雙關語,表面上說是笛聲清脆但比不上蕭聲和諧,實際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的大元帥狄青,“簫和”暗指協(xié)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武將難比文官”。
在眾人的贊嘆聲中,鄧芝龍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從此,他再也不干涉鄭成功攻讀詩書了。鄭成功一邊讀書,一邊習武,終于成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鄭成功的歷史小故事二
民族英雄鄭成功四抗父母不肯投降的趣事廣為人知。他的父親鄭芝龍是一個賣國求榮的大漢奸,南明之時,朝廷兵權操縱在他手里,清廷以閩粵總督的官職為誘餌,他就心有所動。一天他把兒子鄭成功找來,講了自己的心思。當時才二十三歲的鄭成功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有一顆愛國忠心,他對父親的叛變行為十分震驚,他耐心地勸說父親;清廷一向,背信棄義,我們?nèi)缃竦靥幐=ㄓ须U可守,抗清地利人和,中興大明并非毫無希望;即使失敗,有史可法為榜樣,也要名垂青史。但鄭芝龍迷戀清廷的高官厚祿,執(zhí)意投降。鄭成功當夜逃走,決心抗清到底。他在給父親的信中說: "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父教子以貳。"
鄭芝龍投降清廷了,然而家財沒有保住,妻子田川氏(鄭成功生母)被清兵奸污,自縊身死。鄭芝龍有此國恨家仇而不思圖報,反而為了保全性命,在清廷的指使、配合下三次寫信勸兒子投降,都遭到嚴辭拒絕。
第三次勸降時,鄭芝龍派鄭成功最喜歡的弟弟鄭渡,陪伺清廷的欽差大臣去勸降。這一次清廷出價更高,不但封公,而且答應將福州、泉州、漳州、興化四府的土地撥給鄭成功管轄,鄭渡到廈門,一見哥哥就痛哭不已,懇求哥哥為了全家人的性命忍辱投降。鄭成功思念骨肉,心如刀絞,更覺得倘若投降清廷,就對不起天地良心,會成為民族罪人。于是他堅定地說; "我要的不是個人的富貴,一家的平安,而是大:明的天下,故國的山河。父親賣國求榮,致使隆武帝被俘遇害,幾十萬軍民流血犧牲,至今萬人唾罵!"他還勸弟弟到杭州祭掃岳墓,當岳飛而不當秦檜。后來,鄭成功進軍臺灣,趕跑荷蘭侵略者,使臺灣回歸祖國。
鄭成功的歷史小故事三
永歷六年九月,臺灣發(fā)生郭懷一起義,鄭成功多方支持臺灣人民這一反抗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被忽視的福摩薩》有如下的記述:“島上中國居民認為受公司壓迫過甚,渴望自由。他們受到國姓爺方面的鼓勵,認為可以得到國姓爺?shù)闹г谑桥e行了一次危險性的暴動。中國人民的叛亂雖然很快被鎮(zhèn)下去,地方秩序也已恢復常態(tài);但公司仍然怕中國人會再次發(fā)生叛亂,甚至取得更大的成果……”臺灣人民也期望鄭成功能早日赴臺,趕走荷蘭殖民者;鄭成功也更堅定驅荷復臺的決心。
看過鄭成功的歷史小故事的人還會看:
1.中國經(jīng)典歷史故事
2.經(jīng)典名人故事大全精選
3.世界歷史經(jīng)典故事
4.古代經(jīng)典哲理故事
5.經(jīng)典中國歷史故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