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經典歷史故事四則
劉伯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那么大家知道哪些關于劉伯承元帥的歷史故事呢?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劉伯承經典歷史故事,希望你喜歡。
劉伯承經典歷史故事一
進北京城初期,劉伯承元帥就對夫人汪榮華說,戰爭年代,我們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現在解放了,我們的國家還很窮,人民生活還不富裕,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子女的生活,要大體同群眾的生活相當。
五十年代,劉伯承在家里穿的衣服,經常是袖口磨破,領口洗得發白,還不肯做新的。他還親自關照炊事員:“黃瓜、西紅柿這類菜,初上市的時節不要買來吃。”
在這位開國元勛的家里,夫人汪榮華布衣布鞋,穿著十分樸素。孩子們小時候,衣服也往往是老大穿了給老二,老二穿過給老三。孩子們讀中小學時,家里基本上不給零用錢;上大學時,每月給兩元。
劉伯承早在子女結婚之前就立下規矩:結了婚的子女一律到自己的工作單位去住。他為此多次向兒女們解釋:我這里生活條件優裕,這是黨和國家為照顧我而安排的。你們結了婚,再也不要住在這里。
1970年以后,劉帥的六個子女先后結婚,他們都同本單位的職工住在一起,節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
劉伯承經典歷史故事二
劉伯承元帥要求自己家人當普通一兵。他言傳身教,不讓子女有優越感。
1962年,他看到教育部的一個通報后寫信給兒子太行說,這次教育部通報了一個高等學校的調查,“成績優良者十人:八人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子女,一個人是農民的兒子,一個人是右派之子;而干部子女則一個也沒有——可能這是不全面的調查,但是要警覺,干部子女生活優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認為學習沒有意思,自甘落后——這必須大力教育扭轉某些落后的干部子女的壞意識,才能繼承發揚革命傳統。”就在這封信中,劉帥問兒子:“謙虛謹慎習慣在修養否?”
劉帥總是要求自己的子女要腳踏實地為人民服務,但不一定要當官。他嚴肅地告誡子女們:“沒有那個大德大才就不要去當那個官,即使當上了,也不能很好地為人民服務。”
劉帥的一個女兒入黨前,她所在單位的黨組織派人來家里征詢劉帥的意見。劉帥說:“如果你們要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現,我可以向你們介紹;你們問我能否入黨,這完全是黨組織的事,我不能發表意見。”
劉伯承經典歷史故事三
劉伯承是野司首長中年齡最大的一位首長,體質差,眼睛高度近視,加之千里跋涉,生活艱苦,行路有些困難。進入大別山,山陡、林密、路險,很多地方馬也不能騎。同志們看劉伯承走路很吃力,就綁了一副擔架讓劉伯承坐。劉伯承說:“我走路難,你們走路就不難?我們一起鍛煉吧。”他堅決不坐擔架,連同志們攙扶也不讓。警衛員沒辦法,就砍了一根竹子讓他拄著。由于竹子砍得比人還高,鄧小平對那位警衛員說:“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這么長的棍子多像個要飯的!”劉伯承聽了恢諧地說“要飯的棍子就是要長,才不受狗之欺。我要拿著大別山的這根打狗棍,把中國頭號帝國主義走狗蔣介石打倒!”說得大家捧腹大笑。
劉伯承經典歷史故事四
劉伯承,原名明昭,出身于四川開縣張家壩一戶貧苦農民家庭。上過私塾,讀過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學。辛亥革命爆發時,劉伯承已經十九歲,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統治的斗爭中,參加了學生軍,次年入重慶陸軍將校學堂速成班,畢業之后被分到蜀軍第五師任司務長。護國戰爭爆發后,他又改任排長,由于作戰勇敢,他被火線提升為連長,可是蜀軍很快被袁世凱的軍隊打敗了,就連指揮討袁的蜀軍總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了。部隊失散,劉伯承回家暫避,不久,救國心切的劉伯承再次出來投身到革命斗爭之中。
1916年,在討袁護國斗爭中,劉伯承組織起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很快這支隊伍發展到兩千余人。他率軍攻下豐都,在反動軍隊的反撲他負重傷失去了右眼。然而,由于他指揮有方,作戰勇敢,年僅二十四歲的劉伯承落下了川軍名將的美稱。
劉伯承在川軍中戰斗了十年,參加了護國、護法戰爭,也參加了軍閥之間的戰爭。他看到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是痛苦和災難深感不安。1926年,劉伯承在吳玉章等人的引導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受黨的委托,為配合北伐戰爭,他與楊闡公一起組織了滬州、順義起義。蔣介石叛變革命,國共合作破裂之后,劉伯承從四川東下,奉黨的指示,到南昌與朱德等將一起組織了南昌起義。起義失敗之后,劉伯承等人潛往香港,1927年冬轉到上海。在上海躲避期間,正遭通緝的劉伯承被染上惡習的兒子告發,幾遭逮捕。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劉伯承到蘇聯學習,躲過了反動派的追捕。
從蘇聯回國后,劉伯承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協助周恩來、朱德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面對“左”傾路線和李德的瞎指揮,劉伯承敢于站出來進行斗爭,他告誡李德:“如果我們不停止這種拼消耗的戰術,采取機動靈活的方針,根據地將會喪失,紅軍將會拼光,我們將變成千古罪人。”他的正確意見不僅未受到重視,還被免了總參謀長的職務。
紅軍在慘痛的失敗中開始總結教訓,1935年1月,紅軍打下遵義之后召開中央緊急會議,劉伯承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毛澤東主持中央軍委工作之后,劉伯承的軍事道路漸入順境,在長征途中,每遇關鍵時刻,他總是親臨前線指揮。在后有數十萬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險的情況下,許多人怕部隊過不了江,毛澤東卻風趣地說:“朱德同志說,四川稱劉伯承是一條龍下凡,江水怎么會擋得住龍呢?他會把我們帶過去的!”劉伯承果然不負眾望,使大軍安然渡江。他還組織了智取遵義、強渡大渡河、巧過少數民族區域等重大軍事行動,為紅軍的長征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抗日戰爭中,劉伯承任一二九師師長,與政委鄧小平率部深入敵后,在太行山建立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指揮了奇襲陽明堡、伏擊神頭嶺、巧勝七亙村等戰斗,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打破了敵人的十三路“圍剿”。在抗戰勝利前夕,他率部大舉對日寇反擊,殲滅五萬余,收復縣城五十九座。
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他組織了上黨戰役,殲敵十三個師。隨后又打了平漢戰役,殲敵二個軍,接著戰隴海,下定陶,揮師南下,按毛澤東的部署,千里躍進大別山,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打下了楔子。劉伯承與陳毅的華東野戰軍組織了淮海戰役,一舉殲敵五十五萬多;奠定了全國勝利的基礎。隨后渡過長江,打下南京城,揮師向南,解放了華東和西南地區。
全國解放之后,劉伯承辭去了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之職,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為軍隊的正規化和現代化積極努力。劉伯承在軍事學院任院長七年多,他常常親自審定教材,參加演習,使軍事學院的建制和課程設置逐步趨于完善。然而,正當劉帥嘔心瀝血地為軍事教育而工作時,不公正地打擊降臨到他的頭上。1958年夏天,反對“教條主義”的斗爭斗到了這位六十六歲的老元帥頭上。七月的一天,高燒三十九度的劉帥被召回京,在懷仁堂千人大會上作檢討。此后在長達十余年的時間里,老元帥失去了戰爭勝利帶來的愉快,經常緘默不語。但他仍然關心著軍隊和國家的建設,他受的不白之冤歷史早已作出了公正的結論,他的功績和貢獻已被永遠載入史冊。劉帥的坎坷經歷使他的一生具有了更濃的傳奇色彩。
看過劉伯承經典歷史故事的人還會看:
1.歷史傳奇故事大全精選
2.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
3.獨眼將帥們的愛國典故故事
4.鄧小平寫給毛澤東的信
5.展開想像的翅膀記憶九年級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