琿春歷史傳說故事
琿春是一座"水在城中,人在畫中"的東北亞明珠城市。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琿春歷史傳說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琿春歷史傳說故事篇1
雄偉的水流峰屹立在敬信平原的東南端。夏日樹木蒼翠,野花盛開,雄偉之中不減嫵媚嬈妍。當天氣晴和,萬里無云,沿著崎陡的山路攀上山頂峰而望,圈河奇景立即映入眼簾。星羅棋布的九個泡子,由一條天然的水道連結,象一串晶瑩的明珠,放射著耀眼的光芒。
有人說圈河似蚯蚓狀,看來不夠確切,說它是巧奪天工的“九曲連環”倒是恰如其分。自然的美,最易打動人們的想象,當地流傳著許多有關圈河的神話故事,其中有這樣一個動人的神話:在遙遠的年代,這里有條泥鰍急想成龍。巡視這地區的東海龍王告訴它,能在大地拱出一百個圈,把泡子水引進大江,就能成龍。泥鰍一心想成龍,就聽了東海龍王的話,拼命地不斷拱動,不知費了多少歲月,終于拱通了,泡子水流入大江。
但是,當泥鰍回首查看只拱動九十九圈,就差一圈不能成龍時,泥鰍氣極了,騰空跳起連續跌落九回死了。泥鰍拱開了這條渠道,湖水流入圖們江,湖水水位往下降,形成了九個泡子。九個泡子沿岸出現了肥沃的良田,給附近百姓帶來了幸福。
琿春歷史傳說故事篇2
“土字牌”是中國與俄羅斯兩國界標之一,也是中俄邊境線上第一座界碑,從土字牌順圖們江而下到日本海15公里。它是1886年清政府派吳大澄與俄談判而立。在我側正中刻有“土字牌”三個大字,其左豎刻“光緒十二年四月立”八個字,在俄側刻有俄文“T”字樣。“土字牌”上字不多,但中華民族榮辱興衰的歷史卻深深的刻印其中。
(詳述)土字牌位于琿春市區東南敬信鄉防川村的中蘇邊界上。它是在1886年中俄重勘琿春東部邊界會談時重立的。1888年4月22日(公歷5月25日)吳大澄與巴拉諾夫等在第一次會談時,吳大澄提出,按條約(批中俄北京條約)記文,由海口量準中國里20里處立土字牌。巴拉諾夫執意按舊圖原立界牌之地(原立界牌之地離海口44華里,在沙草峰一帶,牌已遺失)不變。并且辨稱,海水灌入之地,謂之海河,除去海河20里才算圖們江口。吳大澄當即指出,海口即江口,二者無區別。海潮時海水灌入地不止20里,退潮時也不止20里,江口就是海灘近處。吳大澄據約力爭,再三辨駁,達成了協議。推翻了巴使堅持在距江口44華里處立土字牌的無理欲望,從而爭回了一些失地,將“土字牌”立在現在地點(據查,在清同治、光緒初年時,此地曾住有3、4戶人家,其中有擺船的曲光華一家)。
土字牌東是蘇聯的包德歌爾那亞城,西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豆滿江市,西北部的山崗是吳崗。南約0.5公里許的山崗,海拔42.2米類似駝腰狀的地方,即歷史上建有村落的臥峰,亦名船頭哨。現為蘇領地,蘇名西卡西墨。1886年吳大澄與俄使巴拉諾夫在勘定立土字牌地點后,曾策馬到過此地遼望。《中俄重勘兩國交界道路記》記:“……牌下入土深俄尺約中國2尺3寸。四周地基用堅石筑成,外掘深溝,填以碎石,均灌灰漿,以期經久”。牌體完整,字跡清晰。土字牌蘇側刻有俄文“T”字。于1960年間,我國政府為保護這一具有歷史完整的疆域標志不受江水沖毀,筑有高6—8米不等,長1860米江岸護堤。
琿春歷史傳說故事篇3
10月2日,旅居中國的朝鮮革命黨人樸東明、金永植等數百人襲擊了吉林琿春的日本人,并焚毀了日本駐琿春領事館,殺死日本人數名。日本即以此為借口,無視中國主權,于5日擅自派兵1萬多人由朝鮮向延邊及琿春地區進犯,并無理要求中國方面出兵配合鎮壓延邊人民。東北最高統治者張作霖派出3000多名士兵協助日軍從北面向延邊地區進軍,并應日本的要求派其顧問町野武馬會同鮑貴卿,制定了與日本“會剿”延邊反日人民的8條措施。
占領了環春城及附近各縣后,日軍采取報復手段,對旅居中國的朝鮮人及當地中國居民肆意屠殺,焚毀村莊。8日,日本外務省才發表出兵中國聲明書;9日,向北京政府外交部提出照會,要求允許其出兵延吉,以會同中國剿匪和取消朝鮮獨立黨活動。中國政府表示:中國已派地方官出兵保護日僑,日本毋需出兵。但日軍數千人已經進據延吉、和龍、汪濤、東寧、寧安等縣。北京政府為此而向日本提出抗議。
看過琿春歷史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