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jīng)典故事
經(jīng)典的歷史故事耐人尋味,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經(jīng)典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經(jīng)典故事1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quán)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豫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豫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guān)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guān)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歷史經(jīng)典故事2
杜康美酒醉劉伶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凡造酒的人都敬重杜康,把杜康看作酒家的神仙,漸漸地,杜康便成了美酒的代名詞了。
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據(jù)說和杜康還有一段淵源呢!
傳說劉伶好飲酒也極能飲酒。酒量之大,舉世無雙。由于對當時的政治不滿,他便經(jīng)常出外游歷,喝酒。
有一次,劉伶來到洛陽南邊,走到杜康酒坊門前,抬頭看見門上有副對聯(lián),寫道: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龍兩盞海底眠。
高處的橫批寫著:
不醉三年不要錢。
劉伶一看這副對子,心里很不高興。心想,這開酒坊的人也該先打聽一下我劉伶的名聲,再想想該不該夸此海口。誰人不知我劉伶:往東喝到東海,往西喝過四川,往南喝到云南地,往北喝到塞外邊。東南西北都喝遍,也沒把我醉半天。既然你口氣這么大,我就把你的壇壇罐罐都喝干,不出三天就叫你把門關(guān)。
劉伶帶著氣進了酒館。杜康便拿出酒來叫他喝,喝了一杯還要喝,杜康就勸他不要再喝,他不依。喝了第二杯,他還要喝,杜康說,再喝就要醉了。他不聽,又要了第三杯。三杯下肚,劉伶說道:“頭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還甜,三杯酒一下肚,只覺得天也轉(zhuǎn),地也旋,頭腦及暈,眼發(fā)藍,只覺得桌椅板凳、盆盆罐罐把家般。”他果真喝醉了,出了酒坊往家走去,一路東搖西晃,口里還嘟嘟囔囔說著胡話。
一回到家,劉伶就醉倒了。他交代妻子說:“我要死了,把我埋在酒池內(nèi),上邊埋上酒糟,把酒盅酒壺給我放在棺材里。”說完,他就死了。他一生好飲酒,因而他的妻子按照他說的安葬了他。
不知不覺,三年過去了。一天,杜康到村上來找劉伶。劉伶的妻子上前開門,問他有什么事情。杜康說:“劉伶三年前喝了我的酒還沒有給酒錢呢!”劉伶的妻子聽了十分惱火,說:“劉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誰家的酒,回家就死了,原來是喝了你家的酒呀!你還來要酒錢,我還要找你要人呢!”杜康忙說道:“他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領(lǐng)我到埋他的地方看看去。”
他們來到劉伶埋葬的地方,挖開墳?zāi)梗蜷_棺材一目的地,劉伶穿戴整齊,面色紅潤,像生前一樣。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劉伶醒來,醒來!”劉伶果然打了個哈欠,伸伸胳膊,睜開了眼,嘴里猶喃喃夸道:“好酒,好酒!”從此以后,“杜康美酒,一醉三年”就傳開了。
有人說杜康和劉伶后來都成了仙,上天去了。杜康故意造酒作坊引劉伶醉,就是為了度他成仙的。
歷史經(jīng)典故事3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后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tǒng)一北方之志,統(tǒng)領(lǐng)大軍出盧龍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后,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么他們肯定會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于是不顧眾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tǒng)一北方的大業(yè)算是完成了。
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大軍經(jīng)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于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這里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xiàn),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fā),脫口吟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
返回軍營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權(quán)、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尚未實現(xiàn)。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tǒng)一祖國大業(yè)的使命仍在召喚著他。想著想著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這兩首詩表現(xiàn)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fā)了他那變革現(xiàn)實、統(tǒng)一國的豪情壯志。
看了歷史經(jīng)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