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成語故事3則
成語故事的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孩子了解歷史。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歷史成語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關于歷史成語故事·前程萬里
唐朝時期,有一個叫崔鉉的人,是大臣崔元略的兒子。
崔鉉六歲那年,他跟隨父親去拜訪當時的宰相韓滉。韓滉對崔鉉父子來訪非常高興,熱情接待。韓滉見崔鉉聰明伶俐的樣子,十分喜歡。他們圍坐再一起,談古論今,講經道文,趣味甚濃。在談論中,崔元略說:“這個孩子近來作詩的能力有很大進步。”韓混一聽,想試試崔鉉的詩才,就隨手指著架上的一只鷹,讓崔鉉即興賦一首詩。崔鉉欣然從命,接過紙筆,稍作思索。提起筆來,一揮而就。詩曰:
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宵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絳人。
韓滉看詩后,不禁贊嘆地說:“好詩!好詩!這孩子將來前程萬里,不可限量啊!”
崔鉉長大后果然很有作為。唐宣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他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隨后開始仕途生涯。唐宣宗很欣賞他的才能與品德,說他是“真貴人”。他先后擔任過中書侍郎、河東節度使、御史大夫、淮南節度使等要職。
——《唐詩紀事·崔鉉》
【求解驛站】形容前途遠大,不可限量。
【活學活用】芳華才華橫溢,升遷也快,真可謂~。
【妙語點撥】唐代是個詩歌王朝,詩教成風,群星璀璨,置身其中的少年兒童,耳濡目染,多有吐露天真、文采斐然之作流傳后世。駱賓王七歲作《詠鵝》;崔鉉六歲作《詠鷹》;林杰六歲的時候也創作了一首《詠七夕》:“七夕今朝看碧霄,牽??椗珊訕?。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些少年才思敏捷,場景活現,與他們成長的環境密不可分。
【近義】前途無量、前程似錦
【反義】窮途末路
關于歷史成語故事·削足適履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里的軍政要務,然后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準備一舉滅掉徐國。
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為此而悶悶不樂。
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于心計。有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么問題嗎!”
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驪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并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驪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后,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說林訓》的作者劉安評論這兩件事說:“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意思是說,聽信壞人的唆使,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好比是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這種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淮南子·說林訓》
【求解驛站】鞋小腳大,把腳削去一塊來適應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遷就湊合,或不顧條件生搬硬套。
【活學活用】不考慮本國國情,照搬外國的做法,~,注定失敗。
【妙語點撥】淮南王劉安認為“削足適履太愚蠢”,很多人也認為削足適履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畢竟,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是痛苦的,也是生搬硬套的。然而,世界上可能沒有為你量身打造的“履”——完全適應你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這種情境下,你該如何抉擇?是改變環境適應你,還是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事實證明,如果不懂得在關鍵時刻“削足”,我們可能終生都不會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那雙“履”。
【近義】生搬硬套、殺頭便冠
【反義】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關于歷史成語故事·差強人意
有一個叫吳漢的人,字子顏,南陽人。吳漢家貧,他年輕時候就跟漢高祖劉邦發跡前一樣,在縣里做個小小的管治安的小干部——亭長。像那時候的豪杰一樣,吳漢雖然家里面沒有多少資財,可是他也好養賓客。王莽末年的時候,因為他家的賓客犯了法,他也因此被連累得亡命到了河北的漁陽,因為缺乏生計來源,只好干起了販馬的營生,從此往來于燕、薊之間,而他也因此結交了不少豪杰人物。
后來,新莽王朝滅亡而更始帝劉玄代立,劉玄先是派出了使者韓鴻徇撫河北,這時候便有人對韓鴻說道:“有個叫吳漢的人,是一位奇士,您可以與他共商大事。”于是這韓鴻便召見了吳漢,一見之下果然對他很滿意,于是就把吳漢任命為了安樂縣令。
過了一段時間,王郎起兵,北州擾惑,人心不安。而吳漢一向聽聞說劉秀是一位寬厚的長者,于是便歸附了劉秀。由于吳漢為人質樸、勇敢、有智謀,打了很多勝仗,所以逐漸受到劉秀的信任,劉秀做皇帝后,封吳漢為大司馬、舞陽侯。吳漢不僅勇敢,對劉秀也十分忠心。他出生入死為劉秀打江山,劉秀出征遠行,吳漢總是伴其左右,保護他的安全,而且只要劉秀沒睡,他也就恭敬地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當時,天下仍然很亂。有個叫劉永的漢室宗親,早于劉秀索立為皇帝。劉秀登基前后,主要就是鎮壓,剿滅各路勢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其中,大司馬吳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建武(光武帝劉秀的年號)二年春,吳漢率領大司馬工粱、建為大朱佑等9位將領,接連打敗了多路人馬,接著又在廣東包圍了劉永的部將蘇茂。劉永部下另一將領周建招聚了10多萬人救蘇茂,吳漢和他交戰失利,跌下馬傷了膝蓋,周建趁機進了廣東,和蘇茂合兵一處。吳漢回營后,眾將領對他說:“大敵當前,而您負傷躺下,士兵們心里擔擾啊。”吳漢聽了,立刻起床包裹好傷口,命令殺牛宰羊,讓部下美美地飽餐一頓,鼓勵大家說:“敵人雖然很多,但都是些搶掠財物的盜賊,沒有肯主持大節為義而死的?,F在是力爭封侯的時候,大家努力殺敵啊!”于是,軍中士氣大振。
第二天清晨,蘇茂、周建率領軍隊包圍吳漢。吳漢派出四部精兵和烏桓的3000騎兵,擺著鼓齊頭并進迎擊敵人。吳漢自己不顧傷痛,披上盔甲,高舉戰戟,大聲下令:“聽到鼓聲,必須大聲呼喊前進,后退者軌首!”士兵們聞此爭先恐后地沖向敵軍,周建大敗,返身逃進城去。吳漢部下長驅直入,搶進城門,周建、蘇茂只得棄城而逃。
吳漢作戰,即使在戰陣不利、將士垂頭喪氣的形勢下,也能鎮靜自若地激勵士兵,鼓舞軍中士氣。有時,光武帝劉秀派人察看大司馬吳漢在做些什么,使者總是回報“在修整攻戰的器具”。劉秀贊嘆道:“吳司馬差強人意。”
——《后漢書·吳漢傳》
【求解驛站】原指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現形容某人某事還不錯,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差,稍微、大致;強,振奮。
【活學活用】這篇文章雖然說不上雋永,但在結構安排上尚能~。
【妙語點撥】吳漢為人質厚,不太會講話,但他能夠于天下紛亂之際選擇一位明主,這也證明了他的非凡眼光。吳漢英勇殺敵,赤膽忠心,劉秀擁有如此得力的部將,實乃三生之幸。吳漢病重之際,劉秀親往探視,吳漢遺言:希望死后劉秀能夠依據他從前所犯下的罪過而對其依法治罪,而不須念及他的功勞。無疑,吳漢對自己那些不光彩的往事是非常自責的。吳漢死后,劉秀為其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足見恩寵之厚。
【近義】聊勝于無
【反義】大失所望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關于歷史成語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