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歷史或寓言故事3則
歷史故事是讓我們最容易了解中國歷史,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出自歷史或寓言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出自歷史或寓言故事·道不拾遺
商鞅,原名衛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時任秦國的宰相,因功勞顯赫而封賜商地十五邑,故稱商鞅。
商鞅年輕時代就喜歡刑名之學(古代研究依法治國、賞罰分明的學問)。他之所以會到秦國去任宰相,完全是出于逃生。那時,他的父親衛叔痤在魏國當宰相。有一次,衛叔痤病重,魏王來探望。魏王問衛叔痤:“如果你的病難以治愈,朝廷中有誰能代替?”叔痤說:“我兒子衛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個喜歡以法治國的人,所以,對叔痤的薦舉自然不高興。叔痤望著魏王不悅的臉色,心里明白了許多,為了表示對魏王的效忠,就對魏王說:“既然你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殺了吧!千萬不要讓他跑到別國去,讓別國用他。”衛鞅聽到這個消息,就逃到了秦國。
在秦國,秦孝王錄用了他。他不斷地勸說秦孝王進行治理國家的改革。秦孝王聽從了他的建議,任他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
他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對國家有功,就應該予以獎勵。他鼓勵耕織,生產多的可以免去徭役。他認為,貴族世襲的制度應該廢除,應當按軍功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等級。執法應該嚴明,不講私情,以法為準。商鞅的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對,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很快就推行開了。
由于商鞅積極地推行變法,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兵士都樂意打仗。民風也變得純樸起來,社會秩序安定,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秦國一天天強大了起來。
——《戰國策·秦策一》
【求解驛站】道路上有遺落的東西,卻無人拾撿。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會風氣良好。遺,丟失的東西。
【活學活用】解放了,社會安定,很快就出現了~、夜不閉戶的新氣象。
【妙語點撥】商鞅變法啟示我們,事無大小,遇到難題不能解決,哪怕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一定要想到去變化,用合理的變化來解決難題。如果一味地走老路,只會越走越窄。“改則進”,改革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所醞釀的一種特殊形式,人只能當“弄潮兒”順應歷史的潮流,并積極推動它,而不是當時代發展的“絆腳石”。積極推動變法的商鞅正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因此,秦國大受其利,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社會風氣日益良好,國家實力逐漸強大,最終鯨吞六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壯舉。
【近義】路不拾遺
出自歷史或寓言故事·獨當一面
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趁項羽率領大軍攻打齊王田榮的時候,采用謀士陳平的計策,率軍東進,直搗項羽的根據地彭城(今江蘇徐州),并很快攻下了彭城。項羽獲悉后,怒發沖冠,立刻率精兵回救彭城。結果,劉邦的漢軍被楚兵打得大敗,傷亡慘重。
劉邦逃到夏邑(今安徽碭山西)才松了口氣。他在休息的時候,一臉憤怒地對張良說:“這次戰敗,我軍損失慘重,現在士氣十分低落,我想只要有人能幫我出這口惡氣,打敗項羽,我愿意把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全拿出來封賞給他們,以此來鼓舞士氣,你看怎么樣?”
張良聽了,回答說:“九江王鯨布,作戰非常勇猛,他雖然是楚國的將領,但他一向與項羽有矛盾;擁有一萬多人馬的大將彭越,不久前剛扯起反楚的大旗。這兩支力量,大王可派人去和他們聯絡,和他們聯合起來。至于大王手下的將領,只有韓信能夠擔負起獨當一面的重任。大王如果將關東的土地封賞給他們三個人,使他們全力幫你進攻項羽,那么項羽一定可以打敗的!”
劉邦聽了這番話,斟酌過后,覺得很有道理,便采納了張良的建議,派人去和鯨布、彭越聯系,和他們合力攻擊項羽。同時,又重用韓信,派他到黃河以北開辟戰場,不久又封韓信為齊王。韓信果然不負劉邦所望,在和項羽的戰斗中接連取得了好幾次勝利。
劉邦依靠韓信、鯨布、彭越的幫助,加上蕭何為他建立了鞏固的后方,張良不斷為他出謀劃策,終于取得了漢楚戰爭的勝利,建立了漢朝。
——《漢書·張良傳》
【求解驛站】單獨承擔或負責一個方面的重要工作。形容有本事,有能力。當,承擔,擔當。
【活學活用】老總不在公司時,王雷就~,使各部門的工作進行地井然有序。
【妙語點撥】仔細研讀史料的蛛絲馬跡,就會發現,在當時人的眼里,劉邦的作戰能力是相當受推崇的。但為什么會留下與項羽作戰屢次敗北的記錄呢?原因只能是項羽的作戰能力更高,劉邦與項羽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劉邦長期處在項羽陰影下,其作戰能力根本顯不出來,以至于讓韓信嘲笑“不能將兵”。好在劉邦羽下有諸多謀士以及能獨當一面的諸如韓信之類的軍事大才,幫著獻計獻策,率兵出生入死,終建帝王之偉業。
【反義】百無一能
出自歷史或寓言故事·罰不當罪
戰國后期,趙國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況,人們把他的著作稱為《荀子》。
《荀子》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論》,是專門議論政治的。文中提出一個看法:國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樣。殘暴的國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湯打倒,商紂被周武王消滅等,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荀況主張刑罰要嚴明,犯罪的應根據罪行的大小,給予相應的處罰。如果殺人的不償命,傷人的不判刑,那就會縱容犯罪,擾亂社會。有人說:“古代沒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刑(古代在犯人臉上刺刻涂墨的刑罰,又稱墨刑)而用墨畫臉來替代;不使用劓刑(古代一種割掉鼻子的酷刑),而用戴上草做的帽子來替代,這種辦法在混亂的現在是行不通的。如果繼續這樣做,犯罪的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犯罪行為將越來越多。
在闡述了上面這些情況后,荀況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地位要和品德相稱,官職要和才能相稱,賞賜要和功勞相稱。如果不是這樣,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稱,官職和才能不相稱,賞賜和功勞不相稱,處罰和罪行不相稱,那就會帶來極大的不幸和嚴重的后果。
——《荀子·正論》
【求解驛站】表示處罰過寬或過嚴,與所犯的罪行不相稱。罰,處罰;當,相當,相稱。
【活學活用】賞不當功則不如無賞,~則不如無罰。
【妙語點撥】荀況期望國家通過罪罰相等,對犯罪行為起到震懾作用,進而維護封建統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日益發展,如今明目張膽地枉法裁判、違規執法已不多見,但也并未銷聲匿跡。“罰熊冬眠”“罰魚淹死”更多地表現為重罪輕判、輕罪不究等罰不當罪的現象。中國的礦難為什么頻頻發生,連綿不絕?罰不當罪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罰不當罪現象小覷不得,否則將直接威脅社會主義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