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小故事3則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代歷史小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代歷史小故事·眾志成城
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鐘。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看到造錢的原料非常缺少,就下令實行錢幣改革。當時的錢全是用金屬做的,而造錢的主要金屬是銅和鐵。那時候,大錢都集中在富貴人的手里,而小錢一般都在平民老百姓的手中。周景王的改革,主要是廢除小錢。這樣一來,老百姓手中的錢就要被廢除,他們就沒有錢了。因此,老百姓都非常痛恨這項改革。
景王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很擔憂,極力加以勸阻。他認為鑄大錢不利于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希望周景王停止改革,但周景王不聽。
后來,小錢被正式廢除了。很快,周景王就派人把老百姓手中的廢錢收起來,想用這些廢錢造大鐘。大鐘即編鐘。景王準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鐘,一組是無射(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鐘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
當時的司樂大夫(主管音樂方面工作的官員)伶州鳩勸阻周景王說,用錢造的鐘,敲起來聲音肯定不好聽。周景王就問他為什么。伶州鳩解釋說:“大王,我所說的好聽還是不好聽,不僅僅是就鐘的聲音而言的,我主要針對的是老百姓是不是喜歡那種聲音。這口鐘是通過沒收老百姓的血汗錢造成的,無論聲音多么優美,人們聽起來都認為很刺耳。大王辦事,只要老百姓同意,辦起來就容易;相反,如果老百姓反對,那么就會很困難。俗話說,眾人同心合力,可以筑成堅固的城墻——眾志成城,希望您仔細考慮一下。”
但景王還是不聽。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鐘。結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于心疾,周王朝也隨即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亂。
——《國語·周語下》
【求解驛站】萬眾一心,像堅固的城堡一樣不可摧毀。比喻眾人團結一致,就能形成強大的力量,取得成功。
【活學活用】汶川地震壓毀了無數房屋,卻壓不倒我們的堅強之心。中國~,抗震救災,給災區人民帶來了無限希望。
【妙語點撥】顯而易見,周景王一意孤行,違背國情民意,勞民傷財鑄大錢,鑄大鐘,試圖一邊瘋狂斂財一邊縱情享樂,結果事與愿違!
【近義】萬眾一心、戮力同心
【反義】一盤散沙
古代歷史小故事·因勢利導
戰國時期,有一次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很快,齊軍直搗魏國京都大梁。魏軍統帥龐涓聞知后,急忙從韓國撤兵,火速趕回大梁解圍。
孫臏聽說龐涓回師救魏,就對田忌說:“魏軍向來都兇悍勇猛,而且目中無人,他們一直瞧不起我們齊軍,認為咱們膽小怯弱。我們不如因勢利導,引誘他們中計。等我們進入魏國后,第一天宿營時,我們修建十萬人的鍋灶,第二天就減少到五萬,第三天則減少到三萬。用這個辦法一定能夠迷惑、引誘魏軍。”田忌覺得孫臏的話很有道理,便采納了他的建議。
龐涓領著隊伍急匆匆地追蹤齊軍,發現齊軍的鍋灶一天天減少,就洋洋得意地說:“我早說過,齊軍士兵個個膽小如鼠,果然不出我所料。現在進入我國國境只不過才三天,開小差逃跑的士兵就已經超過了半數。”
龐涓認為齊軍的力量開始削弱,于是,決定只帶領一些輕裝騎兵,日夜追趕齊軍。孫臏事先估計好了龐涓的行程,就在馬陵這個地方設下了伏兵。
那里道路狹窄,兩旁都是山,地勢十分險要,正是打埋伏仗的好地方。孫臏還專門叫士兵把一棵大樹的皮剝去,露出白木,在上面刻著:“龐涓死于此樹下。”又派齊軍的射箭能手,全部埋伏在道路兩旁,命令他們夜里一見到火光就立即放箭。
當天晚上,龐涓果然領兵趕到了馬陵。他隱隱約約看到樹上有字,便叫人點起火把照看。當龐涓看清樹上的字時,不禁大吃一驚,才知上了當。正在龐涓暗自吃驚時,齊軍沖著火光的地方發箭,頓時,魏軍一片大亂,死傷無數。龐涓知道敗局已定,就拔劍自殺了。
后來,齊軍乘勝追擊,徹底打垮了魏軍。孫臏也從此名揚天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求解驛站】順著事情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活學活用】學校對于課外興趣活動的組織應該~。
【妙語點撥】《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善于用兵的孫臏猜透龐涓向來認為齊軍膽小如鼠的心理,便因勢利導,故意逐日減灶,營造出齊軍士兵膽小逃跑的假象,請君入甕。與此同時,暗中埋伏弓箭手,甕中捉鱉。輕敵的龐涓果然上當,被迫自殺。這啟示我們,與對手競爭時,千萬要擦亮慧眼,識破對手的狡詐之術。倘若驕傲輕敵,很容易將自己推向窮途末路,甚至死無葬身之地。
【近義】順水推舟
【反義】引足救經
古代歷史小故事·行尸走肉
任末,字叔本,蜀郡新繁(今屬成都市新都縣)人,東漢時期的學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與當時學者景鸞(字漢伯)等去都城洛陽游學。他通曉“五經”,對西漢齊郡人轅固生所傳《詩經》特別有研究,在洛陽教授生徒達十余年,其一生事跡感人至深。
任末十四歲時,由于沒有固定的教師,常背著書箱不怕險阻到處求學。有時,他在樹林里搭個小茅棚住下,削樹枝做筆,汲樹汁當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桿、篙草取亮。他刻苦讀書,到了晚年仍堅持不懈。每有心得,便寫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學生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便用洗凈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怎能有所成就呢?”
任末不僅刻苦好學,而且還以愛友尊師聞名。他的友人董奉德在洛陽病死,因家境貧寒無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車(古時一種獨輪小車)載上棺木,親自推著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古代風俗,人死于異鄉,如果不能歸葬在祖墳,對死者和死者家屬都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任末出于對朋友的至誠,不顧路途坎坷,風雨無阻地推車送友人尸骨還鄉,這是一種十分令人感佩的高行義舉,在當時傳為美談。
后來,任末回到家鄉,蜀郡守曾聘請他做管理全郡總務的功曹史,他稱病沒有去。不久,他的老師去世,他又不顧路途遙遠前去奔喪,不料死在奔喪途中。臨終前,任末告訴陪他同行的侄兒任造說:“你一定要把我的尸體送到老師家門前,如果人死后還有知覺,那么我為老師奔喪盡了弟子的禮節,魂靈也就不會感到慚愧;如果死后沒有知覺,把我埋在泥土里,我也就滿足了。”
任末愛友尊師的風范,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東晉文學家王嘉所著《拾遺記》是這樣記載的:任末一生,除非圣人的書,其他一律不看。他臨去世時,告誡弟子們說:“好學不倦的人,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一樣;不學無術的人,即使活著也只是行尸走肉罷了!”“行尸走肉”的成語便由此而來。
——《拾遺記》
【求解驛站】比喻庸碌無為,糊里糊涂過日子的人。行尸,會走動的尸體;走肉,能走動但無靈魂的肉體。
【活學活用】他自從失戀后,便整天無所事事,頹靡不振,如同~一般。
【妙語點撥】任末以勤學苦讀聞名,但他的愛友尊師的義行更是聲名遠播,非常人所能及也。雖然古人重義,但能將“義”修到任末這種大境界,也算罕見。“義”是做人的本分,是道德,是情感,更是行動。“度義而后動”,向來為君子的信守之道。至于極至到大義所在,不惜舍生取義。任末的義行,在如今這個“義”缺失的現代社會,如夜中明珠,閃閃發亮。
【近義】酒囊飯袋
【反義】雖死猶生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古代歷史小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