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的故事3則
故事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描述某個范圍社會的文化形態(tài)。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歷史的故事3則,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關于歷史的故事·如坐針氈
“如坐針氈”這個成語源出西晉國都洛陽,講述的是一個命運凄慘的太子和他的臣下之間的故事。
司馬遹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孫子,第二任皇帝司馬衷的兒子,生于公元278年。《晉書》記載,他幼時非常聰慧,深得武帝寵愛。五歲那年的一天傍晚,皇宮失火,司馬炎登樓了望,小司馬遹急忙拖著爺爺?shù)囊埋諄淼桨堤帯K抉R炎不解,問為什么,他回答:“暮色倉猝,宜備非常,不宜令照見人君也。”原來,是為了爺爺?shù)陌踩4撕螅抉R炎多次在公開場合贊許孫子頗似先祖司馬懿,并強調(diào)說:“此兒當興我家。”
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晉惠帝昏庸無能,兇悍殘酷的皇后賈南風趁機干預朝政。由于被立為太子的司馬遹,并非賈南風所生,所以賈南風視司馬遹為眼中釘、肉中刺。她一方面讓太子與生母謝玖分開,一方面暗使太子身邊的宦官放松管教,任其荒廢學業(yè)。司馬遹即太子位時剛剛13歲,沒有了大人約束和指教,自然如脫了韁的野馬,肆意妄為。
當時有一個叫杜錫的人,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掌傳宣詔命)以后,多次規(guī)勸司馬遹遠離小人、修德近善,言辭懇切。已經(jīng)放縱慣了的司馬遹非但不聽勸告,反而對杜錫心懷怨恨。
有一次,司馬遹故意在杜錫常坐的氈墊中放了一些針。杜錫沒有發(fā)覺,結果屁股被扎得鮮血直流,疼痛不堪。第二天,司馬遹故意問杜錫:“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錫難以開口,只好回答說:“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司馬遹進而詰問說:“你喜歡責備別人,為什么自己也做錯了事呢?”成語“如坐針氈”便從這個故事中引申而來。
公元299年,賈南風召集親信潘岳等,捏造文書,嫁禍給司馬遹,朝廷以謀反罪名廢除司馬遹的太子之職,遣出皇宮,發(fā)配到許昌。公元300年,賈南風又命太醫(yī)制成毒藥,派宦官孫慮攜藥至許昌,逼迫司馬遹服用。司馬遹堅決不從,孫慮就趁司馬遹上廁所時,跟隨在后,“以藥杵椎殺之”。這一年,司馬遹年僅23歲。
——《晉書·杜錫傳》
【求解驛站】像坐在插著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活學活用】劉三巧聽聞一架客機空中起火解體的消息后,~,生怕父母恰巧在那座客機上。
【妙語點撥】年幼的司馬遹聰慧伶俐,爺爺司馬炎對其喜愛至極。然而,由于飽受殘酷的宮廷斗爭之害,使得這顆擁有良好基因的胚芽過早地凋謝了。我們在嘆息之余,不由深思。倘若皇后賈南風視之如己出,好好教養(yǎng)聰敏的司馬遹,說不定歷史上就可能會多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呢!遺憾的是,皇后賈南風心狠手辣,為了爭權奪利,把國家利益拋在腦后,硬是活生生地毀滅了一個天才!倘若司馬遹聽取杜錫的良言,修德近善,晉國歷史可能有另一番畫卷。
【近義】芒刺在背
【反義】泰然自若、從容不迫、處之泰然
關于歷史的故事·負隅頑抗
戰(zhàn)國時,有一年齊國發(fā)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地說:“老師,您聽說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們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地的谷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接著,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
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于和老虎搏斗。后來他成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現(xiàn)了一只猛虎,常常傷害行人。
幾個年輕獵人聯(lián)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追至山的深處,老虎背靠著一個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面向眾人。它瞪圓了眼睛吼叫,沒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孟子·盡心下》“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蝸(即隅),莫之敢櫻。”)就在這時,馮婦坐車路過這兒。獵手們見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請他幫助打虎。馮婦下了車,挽起袖子與老虎搏斗起來,經(jīng)過一場拼搏,終于打死了猛虎,為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歷史故事)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
東甌國人把“火”叫做“虎”。他們“火”和“虎”的發(fā)音上沒有什么區(qū)別。他們的國內(nèi)沒有磚瓦,而用茅草蓋房頂,因此常常有火災發(fā)生,國中的人都為這吃過苦頭。有個住在海邊的商人到晉國,聽說晉國有馮婦善于打虎,他的所在就使當?shù)貨]有虎患。這個商人回來就把這事告訴東甌國君。東甌國君聽了大喜,就拿出馬十匹、白玉兩雙、文錦十匹命令商人作為使者,到晉國聘請馮婦。馮婦到來,東甌國君下令駕車,空出左位,迎接他在國門之外,同車回來,下榻賓館,作為上賓客招待。第二天,集市中起火,國中人跑來告訴馮婦,馮婦捋袖伸臂跟國中人出了賓館,尋找了半天老虎的蹤影,也沒看見。火勢蔓延逼近宮殿和店鋪,國中人簇擁著馮婦就奔向大火,馮婦被火燒死。于是商人因為欺君被判罪,而馮婦至死還沒有認識到這是怎么回事。
——《孟子·盡心下》
【求解驛站】比喻依仗險阻,頑固抵抗。負,依靠;隅,山彎,引申為山勢險要的地方。
【活學活用】敵人扼守在塹壕中想~,我們劈頭蓋臉地一頓猛掃,打得他們落花流水。
【妙語點撥】東甌君為了解決國內(nèi)問題不惜花費重金來引進人才,并且禮賢下士,值得稱贊。但負責引進人才的東甌君,在沒有辨別出真假前,便盲目地引進人才,出事后還將罪責歸于商人,則有推卸責任之嫌。再有,東甌國多火災,商人想為國人做點好事,他的動機應該說是好的,只是錯把打虎能手當成救火能人,以至釀成大禍,最后馮婦被當作替罪羊,實屬可悲。孟子以之設喻,告訴弟子自己并非救濟天下蒼生的主角兒,也不想因此命喪黃泉,引人深思。
【近義】負險固守
【反義】束手待斃、束手就擒
關于歷史的故事·買櫝還珠
從前,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動腦筋將珍珠好好包裝了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珍珠的“身份”也會升高不少。
于是,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四溢。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了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金光閃閃,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
然后,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于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后,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后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于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后低著頭邊走邊欣賞木盒子。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為買家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蓋過了包裝盒內(nèi)珍珠的光芒,以致于“喧賓奪主”,令這個楚國人哭笑不得。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求解驛站】買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卻退還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櫝,木匣;珠,珍珠。
【活學活用】你必須慎重考慮一下,千萬別做出~的蠢事。
【妙語點撥】故事中的那個鄭人,由于眼睛只盯著那只精美的包裝盒,反而丟掉了真正有價值的寶珠。可見,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則就會像這位“買櫝還珠”的鄭人一樣,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當?shù)挠薮乐e來。再有,這個楚國人用心將盛放珍珠的包裝盒用心修飾一番,結果,他用較小的成本換回了更大的收益,雖然楚國人是“無心插柳”,但盒子里的珍珠卻可以再進行一次交易,實現(xiàn)雙倍利潤,卻是事實。
【近義】舍本逐末
【反義】去粗取精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關于歷史的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