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學的故事3則
歷史故事不需要有過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大段的對話和繁復細膩的景物描寫。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歷史學的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關于歷史學的故事·當務之急
有次,孟子的弟子問,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先干些什么。
孟子回答說:“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孟子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急需要干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要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于了解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于愛的是親人和賢人。
接著,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咽,咕咚咕咚地喝湯,卻去講什么不能用牙齒咬斷干肉等,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孟子·盡心上》
【求解驛站】當前任務中最急迫的事。當,原為“處于”,現為“當前”;務,應該做的事。
【活學活用】華南虎的照片是不是假的并不重要,保護華南虎才是~。
【妙語點撥】孟子認為:不管做什么事情時,首先都用分清主次的辦法來統籌做事。事實上,這便是時間管理的精髓所在。做事要分清主次,明了當務之急,然后設定優先順序。更明確地說,即把要做的事情分成等級和類別,先做最重要的事,后設定優先順序。更明確地說,即把要做的事情分成等級和類別,先做最重要的事,再做次要的事。優先保證最重要的事的時間,就能優先保證做好最重要的工作,從而能夠從大局上控制時間的價值。
【近義】燃眉之急
【反義】不急之務
關于歷史學的故事·守株待兔
話說在春秋時期,宋國有一位農夫。他一年四季,每天早出晚歸,十分精心地耕種著自己的一塊土地,可到頭來,即使是遇到好年景,也只落得個頓頓粗茶淡飯,剛剛能填飽肚子。他實在是很辛苦。
一天正午,烈日炎炎,勞作了整整一上午的農夫感到十分疲倦,就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這時,突然一只野兔從草叢中竄出來。野兔見到有人而受了驚嚇。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截樹樁子上,昏死過去。農夫跑過去拎起了兔子,心中不禁一陣竊喜,心想:“哈!想不到不費吹灰之力就撿到了一只兔子,看來我真是時來運轉了!以后我要是天天能撿一只兔子,那該多好啊!”
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子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大餐。
第二天,農夫照舊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專心了。他干一會兒就朝草叢里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該鋤的地也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見到有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他把農具放在一邊,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而農夫地里的野草卻越長越高,把他的莊稼都淹沒了。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宋國,人們都笑話他的這種行為。
——《韓非子·五蠹》
【求解驛站】原比喻妄想不經過努力而僥幸得到意外的收獲。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株,樹樁子。
【活學活用】~只會讓機會擦身而過,只有不斷主動爭取,成功才屬于自己。
【妙語點撥】野兔撞到樹樁上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即使稱不上奇跡,也離奇跡的境界不遠了。遺憾的是,宋國的這個農夫竟然把千載難逢的一次偶然當成必然,不惜放下本職工作,專門等待偶然的出現,最后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的確很愚蠢呢。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近義】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反義】通達權變、見機行事
關于歷史學的故事·百步穿楊
秦國的白起,是一位非常善于打仗的。由他指揮的戰爭沒有失敗的時候,所以人們稱他為“常勝”。有一年,秦王派白起率兵前去攻打魏國。如果魏國被秦國攻下,會在多個諸侯國之間引起連鎖反應,為此很多人都非常擔憂。有個名叫蘇厲的謀士,奉命前去游說白起不要攻打魏國。蘇厲設法拜見白起,向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養由基從小就練成一手好箭法,能在百步之外準確地射中楊樹葉。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箭術也非常高超。一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前來圍觀。
比賽的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里撐起一塊木板,木板上畫出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靶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
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太近、太大了。咱們還是比賽射百步以外的楊樹葉吧。”
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樹,叫人在樹上選了一片葉子,涂成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嗖”的一聲,人們放眼望去,箭頭正好貫穿那片紅楊樹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全部目瞪口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樹葉,便走到那棵楊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樹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到樹下,看清楊樹葉上的編號后,便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連發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樹葉。這樣一來,圍觀的人群大聲喝采,潘虎雖然輸了,卻輸得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不料有個站在養由基身旁的人冷冷地說:“嗯,有了百步穿楊的本領,才配受我的指教。”
養由基聽這個人說話的口氣這么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地說:“我并不是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或者稍稍出一點兒偏差,只要射不中,你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一個真正善于射箭的人,應當注意保持名聲。”
蘇厲對白起說:“你號稱常勝,但魏國并不是一個非常容易打敗的國家,如果你不能馬上取勝,便破壞了自己的名聲。”白起聽后,想到要保持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借口身體狀況不佳,取消了進攻魏國的計劃。
——《戰國策·西周策》
【求解驛站】春秋時楚國養由基善于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后用來形容箭法或槍法非常高明。
【活學活用】隊長打靶十發全中,不愧“~神槍手”的稱號。
【妙語點撥】秦王派素有“常勝”雅稱的白起攻打魏國,很多諸侯國紛紛自危。蘇厲授命于危難之中,游說白起。他抓住人們愛惜名譽的心理,列舉養由基百步穿楊的事例,借他人之口,側面暗示白起不要憑借一時之勇,將來之不易的“常勝”名譽毀于一旦。最終,蘇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在沒有動用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成功擊退秦國的百萬之師,讓我們著實領略了口才的巨大威力!
【近義】百發百中
【反義】無的放矢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關于歷史學的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