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jīng)典歷史的小故事3則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國學經(jīng)典歷史的小故事3則,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國學經(jīng)典歷史的小故事·當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沖,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曾撰寫《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學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即《禮記》)列為經(jīng)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玄宗當即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注解,以便行用。
元澹就和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編成五十篇,加上注解后呈送唐玄宗。不料,右丞相張說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說,現(xiàn)在的《禮記》是西漢戴圣編撰過的本子,使用到現(xiàn)在近千年。更何況,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書。如今要用魏征的新本子,還加上注解,恐怕不妥當。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見。玄宗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但是元澹對這樣的做法很不滿,就寫了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并進行辯解,文章的題目叫《釋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對話的形式。www.gs5000.cn先是客人提出問題:《禮記》這部經(jīng)典,西漢戴圣編撰、東漢鄭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征加工整理的本子,究竟哪個好?
主人回答說:戴圣編撰的《禮記》本子行用于漢末,以后經(jīng)過許多人修訂、注釋,這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征正是嫌它冗長繁雜,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誰想到那些死守章句、墨守成規(guī)的人竟會反對!
客人聽后點點頭,說:“當局稱迷,傍觀見審。”就是說好比下棋一樣,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
后來,人們從此故事中引申出“當局者迷”的成語。“當局者迷”常和“旁觀者清”連在一起使用。
——《新唐書·元行沖傳》
【求解驛站】原指下棋的人往往容易迷惑不清,看不出事態(tài)發(fā)展的方向。現(xiàn)在用來比喻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看問題反而糊涂。當局者,原指正在下棋的人,后指當事人。
【活學活用】在這個世界上,“~,旁觀者清”的事情是很多的。
【妙語點撥】元澹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這件事告訴我們,做事要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不要“當局者迷”,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有道是“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會碰到看不開的事情,或者是難題,其實,很多時候困擾我們的并非問題本身,而是我們自身的執(zhí)念把自己逼進死胡同。這時,不妨先冷靜下來,換個角度去思考,或者想象這件事情如果發(fā)生在別人身上你會怎么做,實在不行索性請個“旁觀者”幫你出謀劃策,看到本質(zhì)的原因,進而走出困境。
【成語接龍】當局者迷→迷途知返→返樸歸真→真假難辨→辨色鑒毛→毛手毛腳→腳踏實地
國學經(jīng)典歷史的小故事·安居樂業(yè)
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聃。據(jù)說他剛生下來時,就是一個白頭發(fā)、白胡子的小老頭兒,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為他的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現(xiàn)實不滿,并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革新浪潮,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zhì)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xiàn)“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老子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們。
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
即使有車輛和船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
即使有武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
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jié)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于原有的風俗習慣。
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至老死不相往來。”《漢書·貨殖傳》中亦有“各安其居而樂其業(yè),甘其食而美其服”的說法。
后來,人們據(jù)此引申出“安居樂業(yè)”的成語。
——《老子》
【求解驛站】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從事自己的職業(yè)。形容社會治理得好,生活、生產(chǎn)、思想狀況安于正常。表示生活美滿、安定。安,安定;樂,喜愛,愉快;業(yè),職業(yè)。
【活學活用】一個國家要想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讓百姓~才是硬道理!
【妙語點撥】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近些年來,人們一直為安居而沸沸揚揚。在高房價成為人們不能承受之重的情況下,政府建設安置房和經(jīng)濟適用房讓百姓“安居”,社會保障制度等一些措施又著眼于解除人們的后顧之憂,讓百姓“樂業(yè)”。事實上,只有在權(quán)利的相對公平及公正的目標下,尋求并從事自己所需要、所忠實的職業(yè)、事業(yè),才是人們所希望的、真正的樂業(yè)。真正的樂業(yè)并非由某個偉人或某個“既得利益集團”施舍這么簡單。
【近義】國泰民安、民康物阜
【反義】民不聊生、顛沛流離
國學經(jīng)典歷史的小故事·百丈竿頭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大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jīng)。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jīng)。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nèi)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jīng)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向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個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fā)現(xiàn),他倆談論的是有關(guān)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nèi)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說,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這就是“百丈竿頭”的由來,“百丈竿頭”又作“百尺竿頭”。
——《景德傳燈錄·景岑禪師》
【求解驛站】百丈高的竿子。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養(yǎng)到極高的境界。后來泛用以勉勵人產(chǎn)不要滿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繼續(xù)努力,不斷攀登高峰。
【活學活用】這位老作家衷心希望國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夠再接再厲,~。
【妙語點撥】做人要有“百丈竿頭,更進一步”的積極態(tài)度。有句話說得好:“態(tài)度決定命運,選擇決定未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標。但這一切都需要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保持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在你人生低谷時期才會早一天迎來柳暗花明的驚喜;保持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在你人生的巔峰時期,才不致于墮落,失去目標,才能夠讓自己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夢想中的生活。
【近義】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反義】每況愈下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國學經(jīng)典歷史的小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