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歷史小故事兩則
有史以來就有故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搞笑歷史小故事3則,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搞笑歷史小故事·不惜千金買琴摔
利用娛樂圈兒出名的方法有很多種。唐代大詩人陳子昂卻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他年輕時從家鄉(xiāng)四川來到長安,準備一展鴻鵠之志,然而朝中無人,故四處碰壁,懷才不遇,令他憂憤交加。一天,他在街上漫無目的地閑逛,見一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觀者中達官貴人不少,然不辨優(yōu)劣,無人敢買。陳子昂靈機一動,二話沒說,買下琴,眾人大驚,問他為何肯出如此高價。他說:“吾擅彈此琴,請明天到敝處來,我將為爾等演奏。”
次日,陳子昂住所圍滿了人,陳子昂手捧胡琴,忽地站起,激憤而言:“我雖無二謝之才,但也有屈原、賈誼之志,自蜀入京,攜詩文百軸,四處求告,竟無人賞識,此種樂器本低賤樂工所用,吾輩豈能彈之!”說罷,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頓時粉碎。還未等眾人回過神,他已拿出詩文,分贈眾人。眾人為其舉動所驚,再見其詩作工巧,爭相傳看,名滿京城。不久,陳子昂就中了進士,官至麟臺正字,右拾道。這個故事后來被傳為佳話,也成為利用娛樂圈兒成名的一種“終南捷徑”。
搞笑歷史小故事·民國時期有趣的“高考”試題
民國時期,考大學也是學子們拼命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到幾則民國大學入學考試題目,頗為有趣,也頗引人深思。
第一則是1932年清華大學的國文考試題,題目不難,但其中有一道怪題——“對對子”。上聯(lián)是“孫行者”,要求考生對下聯(lián)。據(jù)說后來只有3人答對了,他們對的是“胡適之”。“孫”對“胡”(猢猻),“行”對“適”,“者”對“之”,答案用的是時髦人物胡適的名字,十分有趣,大大出乎出題者的預料。但后來據(jù)一位考生透露,這樣答其實也不是十分準確,“胡適之”的“胡”與“孫行者”的“孫”平仄不協(xié)(都是平聲),最標準的答案應該是“祖沖之”(南北朝數(shù)學家)。
這道怪題的“始作俑者”是清華大學教授陳寅恪。陳寅恪——中國現(xiàn)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和語言學家,時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當時人們都認為“孫行者”的標準答案就是“胡適之”,而且還都以為是陳寅恪有意為之,目的就是調(diào)侃一下胡適,其實陳寅恪擬定的標準答案是“王引之”(清代學者)和“祖沖之”。
陳寅恪如此出題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但社會輿論對于這種考試形式卻很不理解,當時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已推行白話文10余年之久,盡管社會上堅持使用文言者還依然不少,但白話文已占據(jù)了主流地位,“對對子”在當時的正規(guī)學校教育中已銷聲匿跡多年。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陳寅恪此舉是有意復古開倒車,后來甚至還有人將這次考試當作笑談,所以“對對子”這種形式?jīng)]有再應用,更沒有推廣。
第二則是聞一多錄取臧克家的故事。臧克家當年報考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時,國文考試有兩個題目,一是“你為什么投考青島大學”,一是“雜感”,兩題任選一道。但臧克家兩題都做了。他寫的“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這三句雜感雖然短小卻飽含哲理,后來臧克家在回憶文章中說:“它是我嘗盡了人生的苦味后,從中熔煉出來的哲理,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敗之后,極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結(jié)晶。”聞一多對此極為欣賞,從中看到了臧克家的內(nèi)心世界,于是便判了98分的高分,將數(shù)學考試吃了“鴨蛋”的臧克家破格錄入了青島大學。據(jù)說當年聞一多報考清華時,其他學科成績平平,也是唯獨作文文才并茂而為主考老師所賞識。這次破格錄取臧克家,可能是聞一多想起了自己的經(jīng)歷,多少有點惺惺相惜之意吧。
第三則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1946年的聯(lián)合招生國文試題,這份試題可以說是簡單至極,讓人看了有不可思議之感。題目共兩道:一是作文:學校與社會;二是解釋成語的意義:指日可待、變本加厲、隔岸觀火、息息相關(guān)。
民國時期,雖然戰(zhàn)亂頻仍,但同時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那時的許多學者文人至今仍讓我們懷念不已。之所以如此,這與當時那種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不無關(guān)系吧。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搞笑歷史小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