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故摘抄3則
了解一個國家就要先了解它的歷史,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代歷史故摘抄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代歷史故摘抄·外強中干
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后,晉公子夷吾結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當上了國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經答應過秦穆公,若是有一天自己能夠有機會回國當上國君,就把五座城鎮割讓給秦國,當作救命之恩。可是,當上國君之后的夷吾并沒有實現諾言。
后來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也沒有伸出援手幫助秦國,秦穆公為此懷恨在心。
后來,秦穆公發兵攻打晉國,很快就打到晉國的一個城鎮。
為了抵抗強大的秦軍,晉惠公親自領兵反抗。他下令拉戰車的馬,一定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
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能耐(原文為“外強中干”)。若遇到意外,進退不得,后悔也晚了,怎么能作戰呢?你要是非用它們,肯定會后悔的。”
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
秦晉兩國的軍隊再次交戰。震天撼地的喊殺聲使鄭國的馬受驚失控,它們帶著戰車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之中。
戰馬更是狂嘶亂叫,拼命掙扎,結果越陷越深,進退不得。晉惠公無計可施,晉軍因此大敗,他自己也束手就擒,成了秦國的俘虜。
——《左傳·僖公十五年》
【求解驛站】指外表很強大,實際上很虛弱。干,枯竭,空虛。
【活學活用】他寧可讓別人說自己膽小如鼠,也不去充當~的好漢。
【妙語點撥】晉惠公為鄭國的高頭大馬所迷惑,又固執己見,不聽大臣慶鄭的勸阻,最終落得兵敗被俘的下場。這啟示我們,在看待任何事物的時候,不要被其外表蒙蔽了,究其實質才是明智之舉。像晉惠公這種不辨是非、出爾反爾的人,下場通常都會很慘。
【近義】色厲內茬
【反義】大勇若怯
古代歷史故摘抄·百川歸海
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襲父封為淮南王。他愛好讀書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賓客和懂得天文、醫學、歷算、占卜等數千人,共同編寫了一部數十萬字的書《鴻烈》,也稱《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泛論訓》,講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情況,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文章中寫道:“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這篇文章曾提到以下內容:
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后來出了幾個圣人,他們帶領人們建造房屋,這樣人們才從山洞里走出來,住進了可以躲避風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們制造農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后來,圣人又制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矩,使人們有了禮節和約束。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個方式生活。所以對古時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該廢除;而對于現在適合使用的,就應該發揚。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后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
——《淮南子·泛論訓》
【求解驛站】所有江河最終都流入大海。比喻眾望所歸或大勢所趨。也比喻許多事物由分散而匯集到一處。百川,泛指大小江河。
【活學活用】臺灣和大陸人民向往統一的心愿,如~,豈是一些跳梁小丑所能阻擋得了的。
【妙語點撥】《泛論訓》宣揚了“與時俱進”的主旨。如果我們對新變化熟視無睹,總是用一個方式生活,堅持用老眼光看人,這實際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問題,反映了一個人的事業心和膽識問題。
在為人處事過程中,我們應該與時俱進,以便進一步優化人才成長環境,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進步。對于那些不可救藥的落伍者,除了批評外,還要痛打“落水狗”,防止這種人危害國家和社會。
【近義】大勢所趨、眾望所歸、殊途同歸
【反義】分道揚鑣
古代歷史故摘抄·百感交集
衛玠,字叔寶,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衛玠出身于名門世家。祖父衛瓘乃是西晉權臣,還因為曾斬殺鄧艾,在《三國演義》里亮過相。衛玠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已經出落的秀美動人。這個小少爺坐著敞棚車到洛陽市區閑逛的時候,看見他的人都感嘆這孩子真是“玉人”,都招呼親朋好友來夾道觀摩,據《晉史》說:“觀之者傾都。”成人以后,更是飽受夸獎,有人說他像玉一樣圓潤,又有人說跟他走在一起,仿佛身邊有一顆明珠,把自己映襯得像個豬頭。
晉懷帝時,美男子衛玠任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他精讀《易經》《老子》,說話往往是非常深刻的。由于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加上持續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國家和人民處于深重災難之中。北方的匈奴貴族劉裕又乘機起兵入侵。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軍隊兩次長驅直入,一直打到西晉都城洛陽,但都被西晉軍隊擊退。
面對動蕩不安的時局,衛玠決心把家遷往南方。他的哥哥在朝廷擔任官職,母親不忍心和他分離,衛玠勸她要以家庭大計為重,終于說服母親同意南遷。永嘉四年,衛玠告別哥哥,離開洛陽,帶著母親和妻子一起南下。他哥哥不肯走,后來死在匈奴人手上。
衛玠一向體弱多病,一路上長途跋涉,餐風飲露,經受了千辛萬苦。在將要渡長江的時候,他的神情容貌都顯得憔悴不堪。他對左右的人說:“見到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又有誰能排遣這萬千的思緒和感慨呢!”
由于社會動蕩,衛玠南遷也沒有能夠安居樂業。過江不久,妻樂氏經不住旅途疲憊,不幸亡故。他輾轉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衛玠舌頭癢癢,一遇機會,定要冒兩句,聽眾個個驚嘆。清談高手王澄(小名平子)佩服得五體投地。人稱“衛玠談道,平子絕倒。”可惜的是,身子單薄多病的衛玠于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溘然長逝,年齡還未滿三十歲。
——《世說新語·言語》
【求解驛站】無數感想交融匯集在一起,形容心情復雜,感慨無比。百,形容多;感,感想,情感;交集,指不同的感想同時發生。
【活學活用】闊別40多年的夫妻在故鄉重逢,~,禁不住淚流滿面。
【妙語點撥】衛玠能說會道,腦瓜也聰明得很,能看準形勢,亦能懂得保身避禍。可惜身子太弱,一切白搭。衛玠一生,政治作為平平,也沒對中國文藝或科技的發展做出過什么貢獻,軍事方面更是外行人。然而就是這么個凡人,居然在《晉書》上有傳記,傳記里還不厭其煩地強調兩點:一是俊美,二是會嚼舌頭。可見“美男子”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文化現象。
【近義】感慨萬千
【反義】無動于衷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古代歷史故摘抄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