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歷史小故事3則
故事根據發生的時間不同,可以分為很多種,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簡短的歷史小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簡短的歷史小故事·爾虞我詐
春秋中期,楚國在中原稱霸,楚莊王根本不把鄰近的小國放在眼里。
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經過宋國的時候,不必要向它借路。申舟估計到這樣一來,必定會觸怒宋國,說不定因此而被殺死。但楚莊王堅持要他這樣做,并向他保證,如果他被宋國殺死,自己將出兵討伐宋國,為他報仇。申舟沒有辦法,只好將兒子申犀(xi)托付給楚莊王,然后出發。
果然不出申舟所料,他經過宋國時,由于沒有借路而被宋國抓住。宋國的執政大夫華元了解情況后,對楚莊王如此無禮非常氣憤,對宋文公說:“經過我們宋國而不通知我們,這是把宋國當作屬國看待。當屬國等于亡國。如果殺掉楚國使者,楚國來討伐我們,也不過是亡國。與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殺掉!”宋文公采納了華元的建議,下令將申舟殺害。
申舟遇害的消息傳到楚國,楚莊王氣得鞋子來不及穿,寶劍也沒時間掛,就下令討伐宋國。然而,宋國雖小,要火速攻滅它也并非易事。楚莊王從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圍攻到次年夏天,還是沒有把宋國的都城打下來。楚莊王的銳氣大大低落,決定解圍回國。
申舟的兒子申犀得知后,在楚莊王馬前叩頭說:“我父親當時明知要死,可是不敢違抗您的命令。現在,您倒丟開從前說的話了。”楚莊王聽了,無法回答。這時,在邊上為楚莊王駕車的大夫申叔時獻計道:“可以在這里讓士兵蓋房舍、種田,裝作要長期留下。這樣,宋國就會因害怕而投降。”楚莊王采納了申叔時的計策并加以實施。宋國人見了果然害怕。華元鼓勵守城軍民寧愿戰死、餓死,也決不投降。
一天深夜,華元悄悄地混進楚軍營地,潛入到楚軍主帥子反營帳里,并登上他的臥榻,把他叫起來說:“我們君王叫我把宋國現在的困苦狀況告訴您:糧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經交換死去的孩子當飯吃。柴草也早已燒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當柴燒。雖然如此,但你們想以此迫使我們訂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那么我們寧肯滅亡也不會接受。如果你們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辦!”
子反聽了這番話很害怕,當場先和華元私下約定,然后再稟告楚莊王。楚莊王本來就想撤軍,聽了自然同意。第二天,楚莊王下令楚軍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國同楚國恢復了和平。華元到楚營中去訂立了盟約,并作為人質到楚國去。盟約上寫著:“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意思是說:“我不欺騙你,你也不必防備我!”
后人由此故事引申出成語“爾虞我詐”。
——《左傳·宣公十五年》
【求解驛站】我騙你,你騙我,表示彼此互相欺騙。爾,你;虞、詐,均為欺騙的意思。
【活學活用】資本家彼此之間~,是由資本主義的本質決定的。
【妙語點撥】楚莊王欲問鼎中原,為攻打宋國找借口,于是,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命令他經過宋國時故意不向宋通報。申舟遵命行事,宋國則認為此舉有蔑視本國之嫌疑,便將申舟殺害。楚莊王聞訊,出兵伐宋。宋軍殊死抵抗,故久攻不下。楚莊王心生退兵之意,卻顧忌自己承擔食言之責。后采納申叔時的計謀,佯裝與宋國進行持久戰,迷惑宋國。宋大帥見狀,信以為真,便潛入楚軍主帥的營帳,佯稱本國將誓死抵抗到底,反過來又忽悠了楚軍一把。就這樣,最終兩國議和。春秋爭霸時期,諸侯國之間勾心斗角,玩弄花招,由此可見一斑!
【近義】鉤心斗角、爾詐我虞
【反義】推心置腹、坦誠相見
簡短的歷史小故事·打草驚蛇
唐朝有一個人名叫王魯,他在當涂做縣令。這個王魯愛財如命,經常掠奪老百姓的錢物。王魯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變著法子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因此,當涂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里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適逢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情況,當涂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于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
巧的是,狀子上所列舉的罪行,和王魯平時的違法行為幾乎一模一樣。這可把王魯嚇壞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邊看著手中的狀紙,一邊發著抖,心里想:怎么會這樣,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么也安靜不下來,他用顫抖的手拿筆在狀紙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雖然目的就像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條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嚇了一跳了!寫罷,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來,人們從這個故事引申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方面給予甲懲罰,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現在人們多用這一成語比喻做事不夠機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舉動,導致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圖。
簡短的歷史小故事·寧為雞口 不為牛后
戰國時期,整個中原大地狼煙四起,戰事不斷。眾諸侯都想兼并其他的國家,稱雄天下。這些諸侯國里實力最強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史稱“戰國七雄”。七雄中,秦國在西,自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為相,實行變法,國力日漸強盛,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
隨著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秦國的野心也不斷膨脹,已經不滿足僅僅占領鄰國的幾個城池這樣的小勝利了,其目的是要兼并六國,稱霸天下。其他六國分布在秦國的東面。他們看清秦國的野心后,就以楚國為首,南北聯合,西向抗秦,戰略上稱為合縱。秦孝公的兒子惠王當政以后,采納宰相張儀的“連橫”外交政策,四處游說,破壞六國的合縱政策。
當時有個極力主張諸侯國聯合抗秦的辯士名叫蘇秦,他得知韓王準備接受秦國的條件,投靠秦國,就馬上動身去游說韓王:“我一直認為韓國是個實力雄厚的國家。因為韓國地理條件優越,東南西北都可以憑借天然的山川地勢做屏障,易守難攻。韓國又有幾十萬英勇善戰的精兵良將,銳利的武器,裝備有天下第一的強弓勁弩。此外,韓國還有您這樣一位賢德愛民的圣主,如果與另外六國爭雄,是完全可以立于不敗之地的,您為什么要向秦國低頭呢?大王您要知道,韓國一旦和秦國結盟,就要屈服于秦國,以秦國貪得無厭的個性,他們一定會提出各種無理要求,還會要求您把韓國的要地宜陽、成皋劃給他。大王您今年給了他這些地方,明年他還會有新的要求,韓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秦國的貪欲卻是無止境的。那時,大王就只能將自己的國家拱手讓給垂涎已久的秦國了,這不是要被天下人恥笑嗎?
“俗話說:‘寧為雞口,不為牛后。’如果現在大王屈膝向秦稱臣。那與甘居牛后又有什么區別呢?以大王的賢能,再加上韓國的精兵良將,而落得個牛后之名,就連我都替大王感到羞恥啊!”
蘇秦的上述言論提醒了韓王,韓王激憤地拔劍而起,仰天大喊道:“韓國寧可做一個獨立的小國,也絕不當秦國這個大國的附庸。哪怕是戰死,也絕不屈服于秦國!”
就這樣,張儀策劃的秦國連橫策略在蘇秦的口舌之下宣告破產了。
后來,人們根據史料記載的蘇秦所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引申出成語“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戰國策·韓策一》
【求解驛站】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牛后,牛的肛門。
【活學活用】數據顯示,除了水電、能源、銀行、保險等行業,中小企業在臺灣各行各業所占的比例都超過95%。有人用“~”來概括臺灣人這種獨立的精神。
【妙語點撥】蘇秦用“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游說對強秦有臣服之心的韓王,寧可做小小的一國之主,也不要跟在強秦后面惟命是從。韓王聽后覺得很有道理,這是因為韓王考慮到做“雞首”的相對自由度更大,而且“雞首”比“牛后”做出成績的機會多得多。一旦成績顯著,“雞首”就可能變成“牛頭”,而“牛后”想變“牛頭”卻是難乎其難。道理就是如此簡單。所以,韓王最后下定決心與各諸侯國王合縱抗擊強秦這個“牛頭”。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簡短的歷史小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