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名人故事精選3則
故事對于研究歷史上文化的傳播與分布具有很大作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代歷史名人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代歷史名人故事·分道揚鑣
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勛。皇帝非常器重他,封他為河間公。
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明過人,學富五車,是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納了御史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是很高的達官貴人,很是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我是御史,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么不給我讓路?”
元志聽完李彪的話后,不以為然地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里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于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里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讓道呢?
孝文帝聽了他們的爭論,覺得他們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便笑著說:“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嗎?
——《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
【求解驛站】分路前進,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揚鑣,舉鞭驅馬前進。
【活學活用】這對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由于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最終~。
【妙語點撥】元志與李彪路上不期而遇,互相指責對方沒有禮讓自己。為這場“爭端”做判官的孝文帝了解事情原委后,也難定是非,認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只好讓二人分道揚鑣。事實上,即便是“得理”,如果彼此之間能“禮讓三分”的話,相信我們的交通必定更加暢通,社會關系也更加和諧。
【近義】各奔前程、風流云散
【反義】志同道合、并駕齊驅
古代歷史名人故事·分庭抗禮
一天,孔子和弟子們在樹林里休息。弟子們讀書,孔子獨自彈琴。一曲未了,一條船停在附近的河岸邊,一位須眉皆白的老漁夫走上河岸,坐在河岸的另一頭,側耳恭聽孔子的彈奏。
孔子彈完了一支曲子后,漁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路到他跟前,并且問道:“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
子路高聲說道:“他就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孔子呀!”
子貢補充說:“他,就是以忠信、仁義聞名于各國的孔圣人。”
漁夫微微一笑,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呀。”話音剛落,便轉身向河岸走去。子貢急忙把漁夫說的話報告孔子。孔子聽后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驚喜地說:“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趕到河邊,漁夫正要劃船離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兩拜,說:“我從小讀書求學,到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還沒有聽說過高深的教導,怎么敢不虛心地請求您幫助呢?”
漁夫也不客氣,走下船對孔子說:“所謂真,就是精誠所至,不精不誠,就不能動人。所以,強哭者雖悲而不哀,強怒者雖嚴而不威,強親者雖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沒有聲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沒有發出來而顯得威,真正的親不笑而感到和藹。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貴的。從此用于人間的情理,事奉親人則慈孝,事奉君主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
孔子邊聽邊點頭。最后,孔子卑謙地對漁夫說:“遇見先生真是件幸事。我愿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授。請告訴我您住在哪里好嗎?”
漁夫沒有告訴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獨自劃船走了。這時,顏淵已把車子拉過來,子路把上車拉的帶子遞給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兩眼直直地望著漁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見船的影子,才怏怏不樂地上車離去。
子路對孔子異于平常的表現很是不理解,便好奇地追問:“我為您駕車已經很久了,還沒見過像漁夫這樣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諸侯見到您,也是相對得禮,平等相待,您還帶有點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個漁夫撐著船篙,漫不經心地站著,而您卻彎腰弓背,先拜后說話,是不是有點太過分了呢?我們幾個弟子都對您這舉動覺得奇怪:對一個卑微的漁夫怎么能夠這樣恭敬呢?”
孔子聽了子路的話很不高興,扶著車木,嘆口氣說:“唉,子路,你真是難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點,我告訴你:遇到年長的不敬是失禮,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點,我告訴你:遇到年長的不敬是失禮,遇到賢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愛是造禍的根本。今天這位漁夫是懂得道理的賢人,我怎么能對他不恭敬呢?”
后來,人們從子路“萬乖之主,千乖之君,見天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傲之容”這句話中,引申出“分庭抗禮”這個成語。——《莊子·漁父》
【求解驛站】表示賓客與主人分別站在庭院兩旁,相對行禮,以示平等對待。后來比喻地位平等,不相上下,或比喻互相對立。抗,原作“伉”,對等、相當的意思。
【活學活用】“山寨”手機發展迅猛,大有和正規品牌~的趨勢。
【妙語點撥】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要想進步,要想鶴立雞群,就得像孔子學習,有不恥下問的精神。遇到不懂的地方,如果對方在行,哪怕其地位、年齡都低于自己,也要放下尊嚴,虛心向其請教。唯有如此,才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自己的眼界。那些放不下架子、不懂裝懂的人,猶如井底之蛙,永遠只能看到頭頂的那片小天。這種人最終只會貽笑大方,成為天下人飯后的談資。
【近義】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反義】甘拜下風
古代歷史名人故事·水到渠成
北宋時期,有一個叫蘇軾的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當時著名的古文學家,世稱“三蘇”。蘇軾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公元1057年考進士時,歐陽修見他的文章連稱:“快哉!快哉!”這一年,二十一歲的蘇軾高中進士。
“自古雄才多磨難”,蘇軾也不例外。當年王安石主持變法,蘇軾站在對立面,幾次向神宗皇帝進言,極力陳述新法的各種弊端。蘇軾的言論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滿,王安石通過親信網羅罪狀,上書彈劾蘇軾。蘇軾感到在都城舉步維艱,就請求到外地做官。公元1079年4月,蘇軾到達湖州,到任不久,一場災禍便從天而降。同年七月,御史臺(舊稱烏臺)派人將蘇軾逮捕,押送汴京(今河南開封),罪名是作詩誹謗朝廷。蘇軾在獄中被關押了一百多天,受審十余次,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團練副使。這就是宋朝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蘇軾被貶官到黃州的一段時期,不但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寂寞,在生活上也是窮困潦倒,捉襟見肘。當時,朝廷給他的薪金已經用完了,蘇家人口又不少,他只得想方設法節約開支。他規定每日的開支不得超過一百五十枚錢,每月初一,他會拿出四千五百枚錢,分為三十份,裝在小袋里,掛在屋梁上。每天早晨,他用一根平時取畫、掛畫的長叉從梁上挑下一袋,然后就把長叉收藏好。當天用不完的錢,則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做招待客人之用。當大袋子里攢了不少錢時,就再做別的安排。就這樣,蘇軾和家人度過了人生中最為慘淡的四年。
蘇軾在給好友秦觀寫信時,曾說:“平時過日子,一點一點地節省,等積多時再做安排,自然會水到渠成,沒必要做預先的計劃。”在如此落魄之際,蘇軾仍然能夠做到泰然自若,實在非常人所及。這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答秦太虛書》
【求解驛站】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條水道。比喻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會成功。渠,水道。
【活學活用】依我看,這種事不可操之過急。俗話說:瓜熟蒂落,~嘛!
【妙語點撥】“水到渠成”的故事啟示我們,為人處事都會有一個過程,對此,我們不僅不能拔苖助長,還必須順應規律。唯有如此,做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近義】順理成章、瓜熟蒂落
【反義】功敗垂成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古代歷史名人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