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歷史的故事3則
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來源歷史的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來源歷史的故事·上下其手
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當時楚國國力強盛,弱小的鄭國實在是沒有能力抵抗。楚國的軍隊開到了鄭國的城麇,鄭國的將領皇頡奉命戍守此地。他見楚軍遠道而來,人困馬疲,便率領軍隊出城偷襲,準備打楚軍一個措手不及。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楚軍將領穿封戌英勇善戰,自己竟然不是他的對手。穿封戌帶領楚軍頑強抵抗。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
穿封戌滿心歡喜:“回去領個頭等功是不成問題了。”不料,在回國后,楚康王要對將士們論功行賞時,公子圍卻硬說穿封戍是他俘虜到的。兩個人為此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有人提議他們二人到大宰伯州犁那里去評理。公子圍倒覺得無所謂,反正已經賴上了,而穿封戍心里早已窩著悶氣,很想事情早點有個結果。于是他就主動跟公子圍說:“要不,我們就請太宰伯州犁來評斷一下。”公子圍說:“那也好。反正這個俘虜是我抓住的。”
二人口中所說的伯州犁,原來是晉國大夫伯宗之子,后奔楚,被任命為太宰,專門掌管皇家的內外事務。公子圍與穿封戍爭功一事,他已有所聞?,F在,雙方來讓他判斷是非曲折,他感到這是一個討好楚王室的頂好機會,于是就耍了一個小小的陰謀。
他先聽了雙方的陳述后,對他們說:“這件事很好辦,只要問一下俘虜就清楚了。”于是,命人將俘虜皇頡拉出來,當庭進行審問。審問前,伯州犁當著皇頡的面,對公子圍和穿封戌說:“二位都是有身份的人,可以說這場爭論是君子之爭。”然后,伯州犁走到皇頡跟前,先向皇頡介紹了公子圍。在介紹時,伯州犁有意把手舉得高高的,說:“這位是公子圍,我國國君最寵愛的弟弟,我同他已相處了很久了。”然后,又把手放得很低很低,向皇頡介紹穿封戍時說:“這個人名叫穿封戍,是城外的縣官。”說著說著,又故意把手壓得再低一些。
等伯州犁介紹完后,便問皇頡:“你看究竟是誰俘虜了你呀?”皇頡明明知道是穿封戍那個可惡的家伙俘虜了自己,本想一說了之。但再想想剛才伯州犁“上下其手”的暗示和在用語稱呼人時尊卑之別,當然心領神會,心想:“我若說真話,日后弄不好就要被長期生活在朝廷的公子圍整死;若說假話,不僅可以贏來公子圍的開心,更可以使太宰伯州犁對我產生好感,這樣,也許我很快就會被釋放回國。”
于是,皇頡對伯州犁說:“我是讓公子圍打敗的。”一錘定音,這可樂壞了公子圍,氣壞了穿封戍。只見穿封戍拿起鐵戈就向公子圍擲去,可惜沒打著。然后,他又狠狠地瞪了伯州犁一眼,罵了聲“卑鄙!”就憤憤不平地走了。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來源歷史的故事·千鈞一發
公元前154年,即漢景帝劉啟即位的第三年,吳王劉濞因不滿朝廷逐步削弱諸侯王封地,糾集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6個諸侯王,打著“清君側,誅晁錯”(因為晁錯力主削藩)的旗號,起兵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據東漢班固的《漢書·枚乘傳》記載,西漢初年著名的辭賦家枚乘,最初在吳王劉濞的宮廷里任郎中(當時的一種官職)。在劉濞一開始圖謀反叛時,枚乘就堅決反對,他寫了《諫吳王書》來勸阻吳王叛亂。他寫道:“現在形勢非常危急,好像一根細線懸于高空,掛著千鈞重的東西,而且下臨深潭,細線隨時都有斷裂的危險。”但是,吳王劉濞根本不聽他的勸告,執意起兵叛亂。枚乘無奈之下,只好跑到梁孝王那里避險。
景帝為了求得一時茍安,不顧多年對晁錯的寵信,昧著良心,誅殺了晁錯。景帝殺了晁錯以后,就派袁盎以太常官職出使吳國,告知已殺晁錯,并恢復被削封地,要求吳王劉濞退兵。這時劉濞已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和袁盎同去的宗正先見劉濞,要他拜受詔書。劉濞狂妄地大笑說:“我已為東帝,還拜什么詔書?”于是不肯見袁盎,卻把他留在軍中,想讓袁盎參加叛軍,任命他為將領,袁盎不肯。吳王劉濞就派一名都尉帶五百兵把袁盎圍守在軍中,還想把他殺了。袁盎得到消息后,連夜逃出吳軍營地,最后回到長安。這樣,吳王劉濞就自己揭穿了所謂“清君側”是一個騙局。
這時,從前線回長安來匯報軍情的校尉鄧公來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前線回來,聽說晁錯已死,吳楚退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謀反,已經準備幾十年了,為削他的封地而發怒,要求誅晁錯,不過是個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對晁錯一個人。現在殺了晁錯,我恐怕天下之士從此閉口,再也不敢說話了。”景帝問:“為什么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王國越來越強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議削奪他們的封地,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政府的地位,這是對萬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計劃剛剛開始施行,竟全家被殺,這樣對內堵塞了忠臣之口,對外卻為諸侯王報了仇,我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
聽了鄧公的一番精辟的分析,殺了晁錯吳楚仍不退兵的事實后,景帝長嘆一口氣,說:“你說得很對,我也悔恨了。”但后悔已經晚了。于是,晁錯得以平反。不過,這對晁錯來說己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景帝看到用犧牲晁錯和恢復被削封地的妥協辦法不能使吳楚七國退兵,就只有堅決使用軍事手段,來平定叛亂。在周亞夫等路軍隊的攻擊下,吳王劉濞兵敗被殺,其他六個叛王有的畏罪自殺,有的被處死。劉濞經過長期準備發動的叛亂,不到三個月就被徹底粉碎了。枚乘的話應驗了。后來,人們將枚乘《諫吳王書》中的“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縮成“一發千鈞”,又作“千鈞一發”,來比喻形勢非常危急或極其危險。——《諫吳王書》
來源歷史的故事·口蜜腹劍
李林甫,唐玄宗(李隆基)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也還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個人品德,那簡直是壞到家了。
李林甫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想方設法加以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諂媚、奉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并且采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表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非常合作,嘴里盡說些好聽的、善意的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態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個陰險狡猾,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
有一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遺憾的是,皇上還不知道哇。”
李適之以為這是真話,趕緊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寵臣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好幾次都想把這件事啟奏皇上,只是不敢開口罷了。”玄宗被他這番話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李適之大不滿意,逐漸疏遠了他。
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的“本領”,深得玄宗的寵信,一直做了十九年的大官。
然而,壞人雖然有時可以達到害人的目的,逞奸謀于一時,日子久了,大家就發現了他這種偽善,于是紛紛在背地里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這便是成語“口蜜腹劍”的由來。——《資治通鑒·唐紀》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來源歷史的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