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劉伯溫的故事
折疊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明朝開國元勛,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劉基劉伯溫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劉基劉伯溫的故事:功成身退
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伯溫在功成之后,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其原因亦是主動與被動兩種因素相撞促成的結(jié)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xué)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
劉伯溫為了免遭朝廷官場斗爭的不測之禍,隨即上書明太祖,要求辭仕過隱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報國志得以實現(xiàn),位至開國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這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思想性格,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時曾得罪過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諫不諱。因此,他想盡早從官場的旋渦中抽出身來,激流勇退。
洪武四年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里,在鄉(xiāng)間每日讀書吟詩,飲酒奔棋,謝絕同一切官府來往,靜心修養(yǎng),樂哉快哉。說劉伯溫上書請求辭職含有被迫原因,還可以從他后來被朱元璋剝奪俸祿一事加以佐證。
公元1373年,胡惟庸當上了亟相,他對劉伯溫曾經(jīng)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擔任丞相一事,懷恨在心,故誣陷劉伯溫在故里謀占有王氣之地為自己墓地,圖謀不軌。朱元璋因疑心極重,遂于第二年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進京說明真情,不想在京積憂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鄉(xiāng)里,一月后逝世。
如果劉伯溫在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隱退故里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于后來遭到剝奪俸祿的冤屈。由此看來,政治斗爭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遲,否則,雖辭職也難保全終身。
劉基劉伯溫的故事:患病離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fēng)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帶了御醫(yī)去探望。御醫(y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zhuǎn)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y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yī)所開的藥之后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后,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yǎng)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shù)男暮H孪卵呀?jīng)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xiāng)。回家后,拒絕親人和鄉(xiāng)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后,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后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后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xué)習(xí)這門學(xué)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lǐng)在寬柔與剛猛循環(huán)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yǎng)道德,法律則應(yīng)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shè)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yōu)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xù)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后的心意與所學(xué),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農(nóng)歷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于鄉(xiāng)中夏中之原
劉基劉伯溫的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xué)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
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yù)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說。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zhàn)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zhuǎn)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并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wù)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zhàn)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fù)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fēng)喚雨,大發(fā)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赑屃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赑屃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圣德碑乃記載“真龍?zhí)熳?rdquo;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zhèn)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fā)誓永不現(xiàn)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后,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