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科舉考試的趣事
蒲松齡的“高考”路可謂辛酸,為什么這么說?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蒲松齡科舉考試的趣事,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蒲松齡科舉考試的趣事:
在中國古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蒲松齡那樣,熱衷科舉卻又不滿科舉,深受其害卻又堅忍不拔,才華橫溢卻又名落孫山,科場失敗卻在文學上大獲成功……
蒲松齡的人生確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在文學上成績巨大,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他的《聊齋志異》被稱作“中國最偉大的短篇小說集”;另一方面,他在科舉道路上卻屢戰屢敗,落魄一生。他除19歲那年考中秀才外,其后數十年間又參加了十幾次相當于高考的“鄉試”,皆名落孫山,無緣仕途。他悲憤交加,痛定思痛,在晚年又寫成長詩《歷下吟》,將考試中的辛酸屈辱、錄取中的種種弊端以及考官的驕橫貪腐等,一古腦兒暴露出來,讀了讓人感動,也發人深思……
《歷下吟》寫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那年蒲松齡已69歲。詩中,他首先揭露了監考官的兇殘和考生遭受的凌辱:
試期聽唱名,攢弁類堵墻。黑鞭鞭人背,跋扈何飛揚。輕者絕冠纓,重者身夷傷;退后遲嗷應,逐出如群羊。貴倨喜嫚罵,俚媟甚俳倡;視士如草芥,而不齒人行……
考生們辛辛苦苦地來到省城濟南應考,一開始就遭到監考官的打罵:考前點名時,那些監考官像堵墻一樣站在考場門前。他們飛揚跋扈,兇殘異常,稍不如意就鞭打考生??忌p者被打斷帽帶,重者被打傷。如果點名時答應遲了,就會像豬羊般被趕出場外。這些傲慢的家伙特別喜歡罵人,罵出的污言穢語不堪入耳。他們視讀書人如草芥,根本不把他們當人看待。
不僅如此,“上頭”規定的考試時間也異常苛刻:“內翰出司文,趾高氣如云。夕發期朝至,愆期褫服巾。”那頗有來頭的學正(教育局長)趾高氣揚,武斷專橫,晚上剛發出通知,就要求考生第二天早晨趕到考場,遲到者就被取消考試資格。這多么不近人情!
考生考完后,仍不準回家,要留在濟南等待發榜。在這段時間內,蒲松齡跟許多考生一樣,生活發生了困難:
羈留幾兩月,拆名尚未確??茨覠o一錢,蕭然??臻?。盎粟儲正供,竭貲悉糶卻。缶中蛇不存,皮骨盡剝削。
羈留在濟南快兩個月了,仍然沒有發榜。這時大家帶的錢都花光了,只好賣掉口糧維持生計,一個個都成了窮光蛋。即使如此,也不準擅自離開,否則就要遭到嚴厲懲處。蒲松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東海有名士,旋歸失發落。遠牒追逮至,與立三章約。五日一隨場,命題試兩作。日久資斧絕,歷下猶漂泊。踵決衣帶斷,乞食在郊郭。友朋哀王孫,減餐進杯勺。自言千里人,寄信道遼闊。丐活何可長?恐將葬溝壑!
家住東海邊的一個考生,沒等到發榜就擅自回了家鄉,“上頭”知道后,立即發信追了回來,并向他約法三章:要每隔五天隨場參加一次考試,每次考試必須作兩個題目。這樣時間長了,他的盤纏用盡,只能流落濟南街頭,以乞討為生。有時朋友可憐他,給他一點吃的。但他離家千里,有家難歸,靠乞討生活又怎能長久?恐怕不久就會葬身荒野……
考生的境況如此,錄取情況又如何呢?蒲松齡進一步寫道:
……獨自至般陽,妄聽怒嘲啁。云此有關節,案名一筆勾。佳文受特知,反顏視若仇。黜卷久束閣,憑取任所抽。顛倒青白眼,事奇真殊尤。賢守為寬譬,拗怒無夷瘳。良士亦何辜?陷此壑谷幽!芹微亦名器,擲握如投骰!翻覆隨喜怒,吸呼為棄收。古來僅一見,聞者心駭憂……
這次“高考”,蒲松齡又名落孫山。他心灰意冷地回到家鄉淄川,聽到鄉親們議論紛紛:有人行賄打通了門子,考官便營私舞弊,把原定錄取的人一筆勾銷,把原來賞識的文章視若寇仇,再從已被廢棄的試卷中抽出“照顧者”的卷子,作為錄取對象。他們如此顛倒黑白,委實世所罕見。當知縣前來勸慰蒲松齡時,他仍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他實在想不通,一個賢良的讀書人有何罪,受此沉重打擊?這些考官把錄取看得像擲骰子般輕率隨便。他們由?自己的好惡,反復無常,隨意決定考生的命運,真是駭人聽聞,自古少有!
那時,對于多數考生來說,考試就意味?災難,“落榜”的打擊讓他們痛不欲生:“萬人被黜落,道路涕紛紛。旋里無顏色,志士死不存。”成千上萬的考生名落孫山,他們悲觀失望,哭聲載道,感到無臉回家見親人,有些人甚至想以死了之……這是何等的悲慘!
寫了這些,蒲松齡意猶未盡。他把考不上的直接原因歸之為考官太貪太黑,他對他們恨之入骨:
收錄仍棄捐,悲憫怨落拓。乃復被拘留,旅食待敲撲。不得趙孟貴,徒苦趙孟惡。
趙孟設身處,無乃太酷虐!怨毒至終身,安能遽忘卻?自謂矢清公,道路為一噱。
本來可被錄取的卻終遭黜棄,這已讓人悲觀失望,可是還需羈留異鄉,遭受考官的打罵;來應考不但沒被考官提拔,反受到他們的凌辱。如果這些考官能設身處地地為考生想一想,就應感到自己太殘酷暴虐了。這些人讓人恨一輩子,哪能很快忘卻呢?他們自謂正直清白,實則又貪又黑,只能被人們唾棄!
當然,蒲松齡“高考”不中,也有主觀原因,他有時太過自信。如他48歲那年參加鄉試時,一拿到考題他就感到太容易,于是思如泉涌,筆如有神,洋洋灑灑,一揮而就。但寫完回頭一看,忽然發現“越幅”了。所謂“越幅”就是違反了書寫規則。因為科舉考試對文字形式要求非常嚴格,一頁只能寫12行,一行只能寫25個字,而且要寫完第一頁再寫第二頁。蒲松齡寫得快,第一頁寫完,飛快一翻,就連?把第二頁也翻了過去,直接寫到了第三頁上,這就犯了“越幅”之規,不僅要取消錄取資格,還得張榜公布。他在《大圣樂.闈中越幅被黜,蒙畢八兄關情慰藉,感而有作》一詞中寫道:“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痛癢全無。”將其在考場發現自己“越幅”后的震驚狀態及頹喪心情表露無遺。就這樣,他斷送了一次考取的機會。還有一次,他考試時狀態很好,卻突然拉起了肚子,又一次失去了“飛升”的機會……
蒲松齡科場失敗,文學上成功,這之間并非沒有聯系。正因他在仕途上碰得頭破血流,才轉而發奮圖強,潛心創作,寫出了《聊齋志異》這樣的不朽巨著??梢韵胂螅偃缢诳茍錾洗猴L得意,飛黃騰達,又焉能在文學上取得如此的輝煌?
蒲松齡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蒲松齡生于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中國短篇小說之王。71歲時才破例補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余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馬瑞芳稱他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聊齋志異》的創作,前后歷四十余年之久,貫串了蒲松齡的大半生?!读凝S志異》屬志怪傳奇類小說,凡四百九十余篇,絕大多數是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以及一些奇聞異事。
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的動機、過程和苦悶,在他所寫的《聊齋志異》中說得極為分明:
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吟而成癖。自鳴天籟,不擇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螢之火,魑魅爭光;逐逐野馬之塵,罔兩見笑。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蕭瑟瑟,案冷疑冰。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闌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