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都督湯壽潛簡介
湯壽潛,清末民初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是晚清立憲派的領袖人物,因爭路權、修鐵路而名重一時。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布衣都督湯壽潛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布衣都督湯壽潛簡介:
湯壽潛,原名震,字蟄先(亦作蟄仙),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天樂鄉人。1890年以《危言》一書刊行知名于世。1892年赴壬辰科會試,取中賜進士出身。甲午戰后曾參與強學會與維新運動。庚子事變以后倡議并推動東南互保。1906年,與張謇、鄭孝胥等在上海創立預備立憲公會,成為國內立憲派的著名領袖之一。1911年杭州光復后出任浙江首任都督。
1915年春末,青年學子曹聚仁初到杭州,出乎意料地遇見先父極為敬仰的前賢:湯壽潛。然而更令曹想不到的是湯的打扮,“他穿了一套土布短褂,戴了一頂箬帽,腳上一雙蒲鞋,手上拿了一把紙傘,十足的莊稼人。”當然,被湯的這身造型“雷倒”的又豈止曹聚仁?據著名報人包天笑回憶:“我雖然常坐二等車,有時也到三等車去看看。那天卻見一位湯蟄仙先生(壽潛)廁身于許多販夫走卒之中,縮在壁角看報……何以蜷伏在此?”
不過,作風樸素的湯先生卻是清末民初響當當的大人物,堪稱傳奇。
“布衣都督”的來歷:湯壽潛多年身居要職,但生活簡樸,有“布衣都督”之稱。他不富、不貪,在全浙鐵路被袁世凱收歸國有兩年后,袁通過全浙鐵路公司撥發20萬銀元,作為湯全浙鐵路4年多不支一分薪金的補償,但湯分文不受,將全數款捐給建造浙江圖書館。
生平簡介:清浙江山陰(今蕭山進化鎮大湯塢村)人。少年時在家鄉讀書,"早歲穎異,以文學見稱"。青年時曾出任浙江金華書院山長,主張教學以實用為務。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入山東巡撫張曜幕。光緒十六年(1890年)作《危言》一書,共4卷,提出精減冗員,改革科舉,推廣學校,開發礦藏,修筑鐵路,興修水利,加強海軍防務等,并闡述其改良主張。
光緒十八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逾兩年,授安徽青陽知縣,數月即辭;后受聘當幕僚,游歷各省。
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曾游說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實行"東南互保"。
二十九年任兩淮鹽運使,但仍以養親之故居上海。
三十一年,發動旅滬浙江同鄉抵制英美侵奪蘇杭甬鐵路修筑權,倡議集股自辦全浙鐵路。七月,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鐵路公司",任。此時清政府被迫允諾滬杭鐵路由商民自筑,授湯壽潛為四品京卿,全浙鐵路事宜。
三十二年,湯與張謇、鄭孝胥等人聯合江、浙、閩紳商200余人,成立"預備立憲公會",任副會長,以"發憤為學、合群進化"為宗旨,敦促清廷早日立憲。
宣統元年(1909年),任浙江咨議局議長,曾與張謇、湯化龍、譚延闿等發起和組織聯合會請愿,要求清政府實行憲政。
宣統二年(1910年)八月,清廷革除湯壽潛全浙鐵路公司職,不準干預路政。次年十一月辛亥革命爆發,杭州新軍起義,湯被推舉為浙江軍政府都督。在任期間,他又聯合陳其美、程德全等通電起義各省,商議成立聯合政府。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任命湯壽潛為交通部長,未到任。改任赴南洋勸募公債,向在南洋各地華僑募款。袁世凱篡權后,湯曾與章太炎等組織"統一黨"以挽殘局,未果。
8月,改任浙江鐵路公司理事長。1915年曾致電反對袁世凱稱帝。晚年,湯壽潛回歸故里,為家鄉水利樞紐麻溪壩改橋閘竭盡所能,解開了天樂鄉自明宣德年間以來400多年的水利糾紛。
1917年6月6日,湯壽潛病逝。臨終遺言:"吾一生正氣,從不屈服于權勢,死后找一塊遠離吾鄉、地勢開闊的陽山薄葬就行。"
湯壽潛多年身居要職,但生活簡樸,有"布衣都督"之稱。他不富、不貪,在全浙鐵路被袁世凱收歸國有兩年后,袁通過全浙鐵路公司撥發20萬銀元,作為湯全浙鐵路4年多不支一分薪金的補償,但湯分文不受,將全數款捐給建造浙江圖書館。
其一生有著作多種,除《危言》4卷外,尚有《爾雅小辨》20卷、《說文貫》2卷、《理財百策》2卷、《三通考輯要》30卷及《文集》數卷。1917年6月病故于蕭山臨浦,葬桐廬縣質素鄉。
“東南人望”《左傳》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是傳統士人們畢生追求的完人標桿,但并非遙不可及,至少湯壽潛與之很是接近。
1890年,在內閣上班的湯壽潛寫成《危言》一書,提出遷都長安,官制改革,嚴肅吏治,科舉革新等一系列的變法主張。此書比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還早四年出版。一時間國人爭相傳閱,好評如潮,湯因之聲名鵲起。
十年后,八國聯軍侵華,北方一片生靈涂炭。為了保住東南半壁江山免于戰亂,湯壽潛主動聯手張謇、陳三立等至友奔走于寧滬之間,游說幾大督撫保境安民,勿輕易宣戰。此即著名的“東南互保”。張謇事后慨嘆“國之不亡者,僅君往說兩江總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定東南互保之約,所全者大,其謀實發于君”。
時光荏苒,又過十年。時任浙路公司的湯壽潛力拒清廷出賣路權的做法,并致電奕劻,直斥盛宣懷乃罪魁禍首,“損中益外,假公肥私”。他又奏明朝廷,“若以罪魁禍首為非”,就把盛宣懷撤職,“或調離鐵路,以謝天下”;若“以遵旨商辦為非”,就“懸壽潛之首于藳街,以謝盛宣懷!”孰料清廷竟不辨是非,以“妄劾郵傳部右侍郎盛宣懷誤國”的罪名,將湯壽潛革職,“不準干預路事”。雖浙路風潮終以慘淡收場,不過湯卻憑此人氣飆升,當時報紙甚至打出“湯去路亡”的口號,可見其已被浙人視為愛國與公信的人格符號。
就這樣,湯壽潛歷經三個“十年”,升級為江浙呼風喚雨的領袖人物,稱之為“東南人望”,殆不虛也!
順勢而為進入辛亥年,湯壽潛對清廷的信心跌至冰點。5月,清政府宣布設立“皇族內閣”,這讓一貫主張立憲的湯壽潛倍感失望。他與張謇、沈曾植、趙鳳昌等聯名致電攝政王,要求改組內閣,“重用漢大臣之有學問閱歷者”,然其建議猶如石沉大海,杳無回音。
已是心灰意懶的湯壽潛于該年秋天致友人信中寫道:“人以為幸福在前,我以為大劫方始。”果不其然,武昌首義的星星之火很快便呈燎原之勢。歷史就是如此有趣,最害怕革命的立憲黨人湯壽潛卻預言了革命的到來。更加詭異的是,湯竟然成為革命黨人的座上貴賓,于11月5日被推舉為杭州光復后的第一任浙江都督。
湯壽潛擔任浙督,看似意料之外,實乃情理之中。浙江本是革命力量最強地區之一,既是光復會的大本營所在,又擁有諸如陶成章、章炳麟、秋瑾等領袖人物。不過,杭州起義前夕,陶、章二人遠在海外,留守本地的朱瑞、褚輔成又難以服眾。環顧省內,唯有湯“有聲海內,識者皆尊敬之”,且擁有別人不及的人脈資源。于是眾人一致認為湯乃“眾望所歸,堪膺此選”。
此時身在上海的湯壽潛內心異常糾結。深受傳統觀念熏染的他,雖知革命大勢所趨,但潛在的忠君情結令他難以改仕新朝。于是他起初極力婉拒,說:“卿等欲革命,徑行之耳,奈何以強人?吾雖弗善顓制,然與卿等異趣,以若所為亦不與也。”表達了道不同不相為謀之意。然而湯畢竟“心太軟”,當說客講到此時杭州民軍與旗營嚴重對峙,滿人只“愿受湯先生撫,否則力抗”,并進而游說“杭民六十萬戶,使闔門而戰,一朝而燼,公獨能不救之耶?”他終于放下了心中的“愚忠”,決定擔當道義。可以說,由清臣到浙督,湯絕非華麗轉身,而是艱難蛻變。
甫一上任,湯就擬訂旗營和降條件,以自己的誠信與聲望促使旗營“委械請降”,杭州乃至浙江“全境帖然以定”。接著,湯再出重拳,12日派朱瑞、呂公望率攻寧支隊3200余人開赴鎮江,一路披荊斬棘。12月2日,聯軍經過血戰攻克南京。湯壽潛向前線將士發出賀電:“南京光復,賴諸公指揮之勞,將士用命之力,東南大局,從此敉平。謹祝聯軍萬歲!中華民國萬歲!”不久,湯又積極呼吁成立中央政府,統一事權,并自告奮勇為南京臨時政府勸募公債,以紓財政危機。
湯壽潛最具遠見的主張是提出“援鄂伐燕”。在他看來,武漢乃首義之區,必須顧全。而“北方愈有世變,北伐愈不可懈”。因為他對袁世凱有著清醒的認識,知道其為翻云覆雨之輩,應停止議和,全力北伐。后來形勢發展確如其所言。
急流勇退浙督一職,看上去很美,實令人煩不勝煩。平心而論,推舉湯為首任都督,對于革命黨人而言,無非是暫時利用其聲望與經驗,二者間的蜜月期就好比兔子尾巴,短的可憐。都督府各部門實權多半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湯往往備受掣肘,徒具虛名。套用句流行語,他就是個“打醬油的”。
況且不少革命黨人年輕氣盛,恃功自傲,完全不把這個布衣都督放在眼里。其間有兩件事對湯刺激頗大。一是“貴林事件”。貴林,杭州旗營滿人,思想開明,在和平解決旗營問題上出力尤多。但就在旗營投降的第二天,司令部、政事部即以匿留槍械、圖謀反抗罪名,假托都督名義加以槍決。出于“維穩”的需要,湯強忍怒火,保持克制。不久,革命黨人王金發又向湯發難。王本來就對湯壽潛甚有成見,曾質問陳其美:“湯壽潛是反對我們革命的,為何要推他出來做都督?”后來王更是無視都督府的命令,組織紹興軍分政府,自任都督,裂土而封,截留浙東稅收,采購軍械,擴充部隊,“政出由己,每與杭州督府相對抗”。
既然自己已被架空,實在沒必要天天手攥“橡皮圖章”,做個“傀儡都督”。于是,湯壽潛聲稱“老病無用世之心,又無發難之烈”,于1912年1月16日卸任下崗,前后任職僅兩個月零十天。
下野之后,湯并未就此息隱山林,依然為國為民竭盡所能。他曾赴南洋籌集款項,緩解政府財政壓力;后重掌浙路指揮權,希望通過與袁世凱博弈,推翻鐵路國有政策,為地方謀求福利。可惜二者皆收效甚微,無果而終。
實業興國湯壽潛一直信奉實業興國的主張。1905年2月,湯壽潛與張謇、許鼎霖等在上海創辦大達輪步股份有限公司。同年2月至3月,湯氏又與張元濟、夏曾佑等發動旅滬浙江同鄉,倡議集股自辦全浙鐵路。以后為抵制英國侵奪蘇(滬)、杭、甬鐵路修筑權,湯氏又與張謇聯手,發動"集民股、保路權"的愛國運動。8月,經浙江股東推薦,湯氏被清庭授予四品京卿,全浙鐵路。在此期間,湯壽潛布衣芒鞋,備嘗艱苦。
短短3年時間,杭州至楓涇的160多公里鐵路及沿線114座路橋、14處涵洞、113處水管,全部建成,確保了滬杭鐵路于1909年8月13日如期接軌通車。
1917年6月6日,湯壽潛病逝于臨浦本宅。其遺言"競利固屬小人,貪名亦非佳士"為其一生寫照,深受鄉人稱道。
1936年5月,天樂鄉民為追念湯壽潛功德,建"湯蟄先先生紀念碑"一座,立于茅山之巔。__時被毀。1994年,蕭山市人民政府根據市政協九屆三次會建議,重建了紀念碑。
①1950年10月,由紹興縣劃歸蕭山縣。
②③張謇《湯蟄先先生家傳》。其余未加注者,均引自蕭山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湯壽潛史料專輯》與《湯壽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