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寧遠大捷的故事
袁崇煥,字元素,號(或字)自如,明末著名軍事家,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袁崇煥寧遠大捷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袁崇煥寧遠大捷的故事:
明朝內部君臣之間、宦官與東林黨人之間的斗爭,愈演愈烈,努爾哈赤在遼東卻取得節節勝利。先是攻陷開原,接著又奪取鐵嶺。公元1621年農歷三月,攻下了沈陽。沈陽是遼陽的屏障,明朝遼東的最高行政與軍事長官都駐在遼陽。遼陽自然成了努爾哈赤下一個目標。遼陽一失,明朝在遼東的勢力便全面崩潰。
為了保衛遼陽,明軍在城墻周圍挖了三四道寬寬的壕溝,注入河水,城上又安置了火炮,但還是沒有阻擋住努爾哈赤的進攻。就在明軍出城與敵軍作拼死戰斗時,混入城里的奸細突然放起火來,城內城外的明軍一片混亂,城池很快被敵人占領。遼陽的高級官員、將領們,戰死的戰死,自焚的自焚,上吊的上吊。遼河以東大小城池七十余座都不再歸屬明朝。
遼陽南面有個廣寧衛(今遼寧北鎮),遼陽失陷后,廣寧衛是明朝在關外剩下的最后一塊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基地。為了挽回敗局,明熹宗再次起用富有經驗的老將熊廷弼,負責軍事;可是又用不懂軍事的王化貞為廣遼巡撫。兩個最高長官意見不統一,熊廷弼要采用積極防守的戰略,堅守廣寧,王化貞卻不積極組織防務,企圖不戰而勝。由于王化貞的阻撓,加上兵部支持王化貞的意見,熊廷弼不能有效地指揮。當努爾哈赤渡過遼河,向廣寧發起進攻時,明軍難以抵抗,王化貞首先丟下城池逃跑,幸得熊廷弼半路接應,才逃進關里。由于廣寧失守,熊廷弼、王化貞被捕入獄,并先后被處死。遼東的明朝勢力,也就一掃而光。而且,日愈迫近山海關的敵軍,開始極大地威脅京城的安全。
明熹宗著急了,召集大臣們討論形勢。不少人主張完全放棄關外土地,專心一意防守山海關,但誰也拿不出一個切實的主張。這時,兵部的同事們發現,職方司(掌管圖籍的部門)的主事袁崇煥卻不見了。過了幾天,他出現了,胸有成竹地說:“給我一些軍隊和錢糧,我就可以守住遼東,保衛京師。”
原來,他一個人騎上馬,奔往山海關外,實地考察去了。由于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提出堅守關外,保衛關內的戰略。袁崇煥的實干精神,很讓兵部尚書孫承宗欣賞。
袁崇煥是廣東藤縣人,進士出身,做過知縣。他勇敢有膽量,有智謀,眼光遠大,忠心愛國。做知縣時,他就很關心遼東形勢,遇到從遼東回來的退伍老兵,總要詳細地詢問塞外的情形,對遼東的形勢,胸中早有了個大略。眼看敵人就要打到了鼻子底下,他毅然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邊疆的重擔。
經明熹宗批準,袁崇煥被派到關外監軍,并給他二十萬餉銀,收拾殘局。袁崇煥冒著風雪嚴寒,不顧虎狼遍野,荊棘叢生,連夜趕路,四更天就趕到寧遠(今遼寧興城)前屯,安置難民,修筑工事。將士們都佩服他的膽量和精神,服從他的指揮。
袁崇煥考察了整個形勢,認為應該趕快將寧遠城建設為新的軍事重鎮。薊遼督師孫承宗支持他的想法,就命他進駐寧遠。
袁崇煥到寧遠,立即組織軍民加高城墻,修筑炮臺,制造火器,儲備糧食,訓練士兵,救濟難民,整頓好寧遠的防務。他又在孫承宗支持下,派兵收復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等城市,形成新的防線,保持了四年的安寧。
很快,寧遠成了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重鎮。商人、百姓漸漸集中到寧遠城來,使寧遠變得熱鬧起來。關外的敵我形勢,因此有了很大改觀。
孫承宗和袁崇煥對扭轉遼東局勢起了很大的作用,孫承宗卻遭到魏宗賢的排擠。魏宗賢和他的閹黨利用孫承宗部將馬世龍打了次敗仗,將孫承宗罷了官,讓魏宗賢的爪牙、兵部尚書高第負責遼東軍事。高第一上任就將錦州、松山、杏山等地防御一一撤除,把軍民趕進關內。
袁崇煥堅決反對棄城逃跑,他說:“寧可戰死在這里,也不撤回關內。”
高第一意孤行,將其他地方的軍隊全部撤走,所積蓄的糧食裝備,全部丟棄,路上到處是餓死、累死的難民尸體,到處是悲慘的哭聲。寧遠變成了一座孤城。
努爾哈赤以為戰機又來了。公元1626年農歷正月,他親自率領十三萬大軍,直撲寧遠城。
袁崇煥作了必死的準備,他寫了血書,與將士們一起宣誓,為保衛寧遠,愿與城共存亡。他的勇敢精神感動了全體將士,大家都決心與袁崇煥死守寧遠城。
袁崇煥讓城外的老百姓連同糧食,都撤回城里。軍糧供應、奸細盤查、火器燃放,都有專人負責。袁崇煥又通知山海關守將,凡是從寧遠逃進關的將士,一律斬首。寧遠城軍民安定,團結一致,準備抗擊努爾哈赤的進攻。
正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軍隊發起進攻,他們頂著盾牌,沖到城下,架起長梯,不要命地爬城。城上明軍用火炮、弓箭、石塊還擊,像雨點一樣密急。后金兵像割草一樣,一批一批地倒下,又一批一批地沖上來。城上的明軍則不斷向城下發射弓箭石塊。這時,袁崇煥命令發射西洋巨炮,攻擊后金兵的營盤,這才將后金兵打敗。
第二天,后金兵再次猛烈攻城,努爾哈赤親到前線督戰。突然一發炮彈在他身旁炸開,將他炸成重傷。努爾哈赤不得不下令撤軍。寧遠城的包圍解除了,明朝與努爾哈赤開戰以來,取得第一次偉大的勝利。
努爾哈赤遭到慘重的損失。不久,他就含恨而死。
寧遠大捷后,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山海關內外的防務都歸他管轄。他的雄心更大了,一心一意地想收復被努爾哈赤占領的全部遼東土地。
袁崇煥簡介:
袁崇煥字元素,號(或字)自如,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廣東省東莞市)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將領。入兵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指揮寧遠之戰、寧錦之戰。但不救朝鮮,擅殺大將仍觸兵家大忌。后被崇禎帝以誅殺毛文龍、己巳之變護衛不力以及擅自與后金議和等罪名正法。清乾隆大興“文字獄”,清政府為貶損明朝君臣在百年后杜撰了皇太極以“反間計”構陷袁崇煥的故事,史學界至今爭議頗大。袁崇煥曾為魏忠賢建祠,大學士韓爌云:“袁崇煥…,亦俱建祠,但與諸奸宜減等論。”
歷史評價:
“只認定‘不怕死、不愛錢’與‘曾經打過’十個字耳。強敵壓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煥為關門必不可發一援寧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亦但是置將與卒耳。而崇煥置母妻子百口於軍中。紙上甲兵,禁中頗牧人,可自命也。而實從矢石鋒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膽氣較練,而伎倆較實。”(《崇禎實錄》卷八)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為之。而該道員缺,則聽崇煥自擇以代。”(《明熹宗實錄》卷六八)
“初,虜勢張甚。人心惶駭欲遁。自崇煥堅拒,氣始振。關外九城得屹然拱護山海……藤縣(袁崇煥)之于東陲,亦勛勞多矣!初,經略高第議棄寧前錦右。果如其說,則遼西將非國之有也。賴藤縣力持,成寧遠之功,士氣少奮。”(《國榷》)
“柳河敗績,士卒西奔。崇煥狂呼邀截,使各還守信地。關外城堡幸爾得存。至于寧遠解圍,誓眾效死。金啟倧一炮打壞虜營一角,虜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煥雖死于法,不可頓沒其功也。”(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天啟六年正月)
“(袁)軍門領諸將及一萬四千兵……由間路馳進北京,與賊對陣于皇城齊化門。賊直到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十數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兵三十里。賊之得不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朝鮮《仁祖實錄》卷二十二)
“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而崇煥先置于極刑,妻子流數千里,刑浮于罪,冤哉!”(《明季北略》二十四)
“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明史·袁崇煥傳》)
“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清高宗實錄》)
“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系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梁啟超《袁督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