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死不做官的遺老
黃宗羲(1610.9.24-1695.8.12),漢族,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與陜西李颙、直隸容城孫奇逢并稱“海內三大鴻儒”。
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他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黃宗羲:死不做官的遺老
康熙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頒下上諭,讓吏部著各省的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招錄隱于四海之內的學問淵通、文藻瑰麗的博學鴻儒以振興文運,闡發經史、潤色詞章,以表明清政府重視文人,發揚國學的立場。其中有幾位因為其才學、影響是必須要征請到京作為表率的,這就是幾位著名的前明遺老——黃宗羲、顧炎武、李顆、傅山。
黃宗羲,明清之際浙江余姚人,字太沖,號南雷,又號黎洲。與顧炎武、王夫之同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其父黃尊素,為東林名士,以劾魏忠賢,被害死獄中。黃宗羲19歲的時候,就懷揣鐵錘為父親入京訟冤,終于誅殺仇人。
年輕時就已名聲大振,所謂"一時老宿聞公名者,競延致之相折衷"至清兵南下又組織"世忠營",結寨自固,堅持抗清。康熙開博學鴻儒科的時候,他已經69歲了,正在浙東隱居,致力于著述及講學,當時侍讀學土葉方藹寫下一首長詩給黃宗羲,規勸他結束隱逸生活,出來為清廷效力,宗羲則答詩一首,表明其不仕清廷之志,并且讓弟子陳錫嘏以老病的理由,推辭掉了。
第二個是顧炎武,這年已經66歲,隱居在陜西華陰。明朝亡國的時候,他母親的絕食而死。臨死前,告誡他說:"弗事二姓"。顧炎武一直守著母親的叮嚀,為何垂暮又肯失節?因此縣官到門,老先生就是臥床不起,不肯前去;如果強迫他上路,就要自行了結。以后靠他的外甥徐乾學、徐元文的斡旋,總算免了這場麻煩。
再有一個是李顆,為關中理學大儒,學者稱為"二曲先生";縣官到門征請,李二曲叫家人回報,說病重不能動身。那縣官當差巴結,一定要把他弄到京城,于是連床抬了上路,李二曲水漿不入口,預備絕食自盡,縣官無奈,只好放他回去。
還有一個是山西人傅山,字青主,這年已經74歲,辭謝不赴,縣官也是派人抬了床上路,到了京城崇文門外二十里之處,無論如何不肯再往前進,否則就自殺。于是找了個野廟把他安置下來。在野大老,自有人尊敬,大學士馮溥,素有愛才之名,首先去探望,接著公卿畢集,而傅青主睡在板床上,來既不迎,去亦不送,只說病重不能應試。后來有一個同鄉代為陳奏,奉旨免試,傅青主不受亦不謝,而馮溥非強迫他謝恩,依然連床抬著到宮門;傅青主一望見由"大明門"所改的"大清門"的門額,頓時淚流滿面,從床上滾了下來,撲倒在地。馮溥一見,也自覺無趣,只好放老先生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