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人物介紹
史可法(1602-1645),明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字憲之,號道鄰,崇禎進士。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可法人物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史可法人物介紹
史可法(1602-1645),明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字憲之,號道鄰,崇禎進士。授西安府推官,稍遷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崇禎八年(1635年),遷右參議,分守池州、太平,監江北諸軍以堵截民變隊伍。十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光州等府縣,提督軍務,扼李自成軍。后由漕運總督、鳳陽巡撫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十七年,聞北京失陷。初欲立潞王,馬士英、阮大鋮合謀欲立福王,送之至儀真,遂立福王于南京。加東閣大學士,入閣參政。受馬士英排擠,以兵部尚書大學士督師揚州。清兵至,可法傳檄各鎮,無一至者,親守西門險要。城破,自刎不死,被執,不屈死,以袍笏葬于城外梅花嶺。人稱史閣部,謚忠靖。清乾隆追謚忠正。有《史忠正公集》。史可法、字憲之,祖籍直隸(河北)順天府(北京)大興縣,于祖父時移居河南祥符縣后史莊(中牟縣狼城崗鄉后史莊)。
史可法早年以孝聞名于鄉,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出任西安府推官,后遷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
崇禎八年任右參議(軍職),受命駐守安徽池州、太平一帶,秋任盧象升(崇禎時名將,官至兵部尚書,當時任僉督御使)副使,負責安慶、池州一帶防務,指揮江北軍隊。崇禎十年晉右僉督御史,巡撫安慶、盧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光州、光山、固始、羅山,湖廣蘄州、廣濟、黃梅及江西德化、湖口等地,督導各地軍務,有兵萬人。
史可法重信義,能與部卒同甘苦,行軍中總是等士卒都吃到飯他才肯吃,士卒都穿上棉衣他才換棉衣,所以很得軍心,都愿為他效命。
崇禎十二年夏,因父喪去職,回鄉首孝,期滿復官,任戶部右侍郎(尚書副職)兼右僉督御史,代朱大典總督漕運。他奏請罷免不稱職的督糧道員二人,增設漕儲道員一人,疏通河道,漕政大為改善,并巡撫鳳陽、淮安、揚州等地。積功升南京兵部尚書,參與軍國大事。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進逼北京,他率師渡江北征,至浦口,北京陷落,崇禎帝自殺身亡,遂止。南京群臣議立潞王常芳監國(代行皇帝權),吏可法同意此論。四月間,馬士英、阮大鋮等為爭擁立之功,擅自擁福王由嵩至南京,史可法等不得已,才同意既成事實,立福王監國,以史可法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事。次年福王稱帝,改元弘光。
為擁立事,弘光帝及馬、阮等對史可法心懷疑忌,加之弘光帝昏庸,馬士英等專橫,史可法遭受排擠,不安于位,自請出京督師揚州,鎮撫淮、揚一帶,被加封太子太保,改任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后又加封為太子太師。
從福王被立到揚州陷落近二年間,由于朝廷昏聵,權臣當道,南明王朝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史可法竭盡全力,苦心支撐,無奈權臣只知勾心斗角,將帥各霸一方,不聽調遣,以致疆土日削,大局終難挽回。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日,清兵圍攻揚州,史可法調兵不至,城內守將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拔營出降,城孤勢單,史可法親率部屬分段拒守,決心與城共存亡。他寫信給母親和妻子說:“死,葬我高皇帝陵側”。圍城期間,清將多鐸多次誘降,均被嚴詞拒絕,四月二十二日清兵陷城,史可法自刎未死,命副將史德成補他一刀,德成痛哭,不敢仰視。部屬擁他潛出小東門,不幸被俘。多鐸再次勸降,史可法奮然高呼:“我史督師決無降理”,遂被害,時年45歲。
清兵血洗揚州長達十日,尸骨堆積如山,史可法遺體難以辨認,一年后揚州人民及其家人以袍笏招魂,葬在揚州郊外梅花陵,人稱“史閣部”,南明贈謚“忠靖”。清乾隆帝南巡至揚州,贈謚“忠正”。乾隆四十九年(1786年),他的玄孫史開純匯集他的遺稿,刊成《史忠正公文集》四卷。
史可法一生儉樸,身為兵部尚書、大學士、揚州督師,但行不張蓋(傘),食不兼味,夏不扇扇,冬不衣裘,寢不解衣。年已四十多歲,仍無子息,妻子勸他納妾,他說:“王事方殷,敢為兒女乎”!
建國后,揚州建起了“史可法紀念館”,朱德題寫橫額,郭沫若、趙樸初等為之寫了紀念詩篇。
史可法祠墓
時代:清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廣儲門外梅花嶺西麓
史可法,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家、抗清英雄。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省祥符縣人。清兵南下。史可法困守揚州。城破被殺,清兵屠城十日。因無法辨認遺骸,遂于梅花嶺筑衣冠冢。乾隆三十七年又建祠奉祀。墓祠合稱史公祠。
看了“史可法人物介紹”還想看:’
1.史可法的故事及簡介
2.抗清名將史可法簡介
3.史可法的歷史故事
4.伊尹的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