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趙佗人物介紹
趙佗,(? 前137年),是秦漢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真定(正定)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香港、澳門及嶺南地區確立政權的秦朝將領,為維護少數民族地區團結及統一做出了突出貢獻。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南越王趙佗人物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南越王趙佗人物介紹
秦始皇統一中原后,開始了建立多民族統一中國的宏偉大業,他把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作為進軍的首要目標。公元前218年,他派大將屠睢、趙佗率50萬大軍進攻嶺南地區。由于屠睢濫殺無辜,引起了當地百姓的頑強的抵抗,屠睢也被當地人殺死,而秦軍“三年未能越嶺”。在這種情況下,趙佗被秦始皇任命為主將,負責進攻嶺南地區。趙佗采取了民族親和的懷親政策,團結當地少數民族首領,逐漸取得了當地人的信任和擁戴,經過幾年努力終于在公元前214年成功平定了百越之地,并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了政權,設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
百越被平定后,秦王朝為削弱趙佗兵權,派任囂出任南海郡尉,而趙佗僅被任命為南海郡(今廣州)龍川(今廣東龍川縣)令,在龍川筑城辟地以為治所。趙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又采取“和輯漢越”方針,極力安撫越族。他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促進漢越同化;又-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遷居南越以傳播中原文化。為促進當地經濟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他從中原遷徙50萬人與少數民族雜居。
秦始皇死后,宦官趙高專權,即位的秦二世對人民進行了殘暴的統治,引起矛盾激化,從公元前209年起,爆發了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在混亂的情況下,任囂覺得無力控制局面,便請趙佗代理南海郡尉,并囑咐“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背山面海,東西數千里,可以立國。秦朝滅亡后,中原陷入了楚漢相爭的混亂狀態,在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的情況下,趙佗起兵統一了嶺南的政權。他在當地漢越兩族士民的擁戴下,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國,自稱為“南越武王”,從而為存在95年的南越國奠下基石。番禺就是現在的廣州,廣州古稱“番禺”,是由于它最早的城市是建在現北京路附近的番山和禺山上;廣州早期又稱為“任囂城”和“趙佗城”,是因為當年秦將任囂和趙佗奉命駐嶺南,并建立南越國和修筑城市而得名的。趙佗又對番禺城進行擴建,城周達十里,被稱為“佗城”。
經過幾多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穩定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劉邦親率大軍平定趙佗故鄉東垣的叛軍,并將東垣改為真定縣,取“真正安定”之意。為維護國家統一,劉邦于次年派大夫陸賈帶詔書南下,勸說趙佗歸順朝廷。在詔書中漢高祖劉邦高度評價了趙佗治理和開發嶺南的功勞。在陸賈勸說下,趙佗表示接受漢高祖的封號,孝忠朝廷,這樣,趙佗在稱臣前提下,在南越地區建立了具有高度自治權的少數民族政權。
劉邦死后,呂后專權,采取了歧視和壓迫少數民族政策,限制嶺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趙佗一方面安撫嶺南各族人民,另一方面又多次派使者赴京勸說呂后,但呂后不但不聽勸說,反而下令扣押使者,并揚言要搗毀趙佗在今趙陵鋪的祖墳,并下令進攻南越地區,無奈之下,趙佗于公元前182年宣布獨立,自封為南越武帝。
呂后死后,漢文帝即位,采取了休養生息和民族和解政策,廢除了呂后的一些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政策,為了籠絡趙佗,漢文帝派人修葺趙佗先人墓,這所墓地,在中華民族統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采取這些措施后,漢文帝仍派太中大夫陸賈再次攜詔書出使南越,在詔書中漢文帝表示“愿與王棄前患。終今以來,通使如故”。漢文帝的態度,使趙佗十分感動,為維護祖國統一,防止0,他再次受封南越王,奉漢稱臣。趙佗再次稱臣,對于穩定漢王朝在嶺南的政權,促進嶺南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趙佗在統治南越地區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當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在統治過程中,他非常注意利用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來改變當地少數民族風俗,他還利用行政手段推行漢語、漢字。他還在當地積極推廣先進耕作技術,打井灌溉技術,冶金紡織技術,并把牛耕技術鐵制農具引到嶺南地區,并且他還重視和發展造船業和海洋捕撈業。
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從他率兵攻越到他去世,共經歷81年,為祖國統一,民族融合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是把中原先進生產力傳播到嶺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先驅者。
南越王趙佗總體評價
趙佗從公元前219年作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萬大軍的副帥,一直到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劉徹建元四年)去世,一共參與治理嶺南81年。其間由于他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在越南陳朝時,追封他為開天體道圣武神哲皇帝。
看了“南越王趙佗人物介紹”還想看:
1.秦攻百越之戰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