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遵憲的人物介紹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號人境廬主人,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黃遵憲的人物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黃遵憲的人物介紹
10歲時開始學寫詩。清同治六年(1867),考中秀才。同治十二年(1873)考取拔貢生,次年入京赴鄉試,未中。黃遵憲早年的詩作,已表現了一定的革新精神。他批判了文學創作中“古人棄糟粕,見之口流涎”的擬古傾向,宣言“我手寫吾口,古豈能拘牽”。還對客家山歌進行收集、加工成《山歌》多首,大都清新可喜。
光緒二年(1876),黃遵憲參加順天考試,中舉人,并以五品銜挑選知縣用。是年末,翰林院侍講何如璋被任命為首任出使日本大臣,舉薦黃遵憲為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在日本任職四年,積極倡導中日睦鄰友好,曾詩贈日本友人云:“同在亞細亞,自昔鄰封輯(自古以來就是友好的鄰國);……所恃各富強,乃能相輔弼。同類爭奮興,外侮日潛匿;解甲歌太平,傳之千萬億。”形象地表達了希望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繁榮富強的愿望。但對日本政府吞并琉球、侵略朝鮮的行徑,他則加以抵制,據理力爭。黃遵憲廣泛結交日本各界人士,他的詩作在日本人士中廣受歡迎,日人贊他為“裁云縫月之高手”。他又以日本歷史、政治、景物、風俗等為題材,作《日本雜事詩》200余首,開拓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新境界。
駐日期間,黃遵憲深入了解日本國情,搜集了200多種資料,光緒五年(1879)開始著述《日本國志》。他在日本讀到了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的著作,“心志為之一變,以為太平世必在民主”,領悟到“所當師四夷”,“中國必變從西法”。
光緒八年(1882)春,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當時美國排華事件日益頻繁,是年美國國會又通過《限禁華人例案》,華工備受-、破孩和殘殺。黃到任后,盡力保護華僑利益。其時,美國官員借口衛生原因,拘捕大批華僑,關在囚房里。黃遵憲親自到獄中調查,丈量囚房面積,然后提出質問:“此處衛生,顧右于僑居耶(難道優于華僑的居所嗎)?”美國官吏無詞以對,只得釋放被押華僑。光緒十年,美國總統選舉,他目擊其事,作《紀事》,揭露了美國政壇的黑暗,但由此得出“共和政體不可施于今日吾國”的結論,則是思想認識上的倒退。翌年,他又作長詩《馮歌》,用剛勁的筆法,勾劃出在中法戰爭挫敗強敵的老馮子材的英雄形象。同年八月,請假回國。光緒十二年,張蔭桓出任駐美大臣,請黃續任駐舊金山總領事。與此同時,兩廣總督張之洞亦欲命黃遵憲巡視南洋。黃辭謝了兩方面的邀請,集中精力完成《日本國志》,于光緒十三年成書,光緒二十一年刊行。全書共40卷,50余萬言,書中結合中國現實發表議論,明顯表現出以明治維新作為改革模式的觀念。該書對甲午戰后興起的維新熱潮有深刻的影響。
光緒十五年(1889),出任駐英國二等參贊。次年春,隨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大臣薛福成赴英。在英國期間,他整理詩稿,薈萃成編。光緒十七年夏,撰《人境廬詩草自序》,全面提出詩歌革新主張。他認為必須“不為古人所束縛”,“其述事也,舉今日之官書、會典、方言、俗諺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歷,皆筆而書之。”同時,也提倡繼承中國古代詩歌傳統。“取離騷、樂府之神理而不襲其貌”,“用古文家伸縮離合之法以入詩。”“不名一格,不專一物,要不失為我之詩。”
同年,改任駐新加坡總領事。到任后即巡視各島,了解華僑的狀況和要求,積極保護華僑正當權益。時華僑歸國經常受惡勢力欺凌,經黃遵憲一再力爭,清政府始頒布幾條保護歸僑的規定。此后,他又倡辦“護照”制度,頒發護照給華僑。
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黃陸續寫下了《悲平壤》、《東溝行》、《哀旅順》、《哭威海》、《降歌》、《度遼歌》、《馬關紀事》、《臺灣行》等一組詩篇,抒發了對民族災難的悲憤,歌頌了奮勇抗敵、壯烈犧牲的愛國將領左寶貴、鄧世昌,指斥和嘲諷了葉志超等只顧逃命的昏庸統帥。他在《臺灣行》中寫道:“亡秦者誰三戶楚,何況閩粵百萬戶!成敗利鈍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萬眾一心誰敢侮?”對眷戀祖國、誓死抗日的臺灣同胞表達了崇高的敬意。同年底,他由兩江總督張之洞奏調回國,任江寧洋務局總辦。
甲午戰后,維新運動勃興。光緒二十一年(1895)九月,黃參加了康有為組織的強學會上海分會,成為變法維新的積極倡導者。光緒二十二年他邀梁啟超任主筆,創辦了《時務報》。該報大受讀者歡迎,數月內印行萬余份,成為維新派重要宣傳陣地。九月,他被光緒帝破格召見。召見時,光緒帝問:“泰西政治何以勝中國?”黃遵憲答:“泰西之強,悉由變法。”光緒帝微笑點頭。十一月,清廷派以道員加卿銜為出使德國大臣,但德國借口他“官階尚小”,要挾清政府借地供其“泊船”作為交換條件,始肯接待。為維護國權,黃遵憲自請朝廷收回指派。
光緒二十三年(1897),黃被任命為湖南長寶鹽法道。抵湘后,即署理湖南巡按使。經他建議,湖南巡撫陳寶箴邀請梁啟超來湖南任時務學堂部教習,培養維新人才。黃遵憲親任時務學堂。所有辦學章程、授課科目,均由他參酌東西各國教育制度一手訂定。時務學堂成為維新派又一主要宣傳陣地。他又支持梁啟超組織強學會,并親任政教方面的主講,宣傳學習西人之政、西人之學,提倡地方自治。又代官府擬告示,明令禁止纏足。湖南因而成為當時全國維新思潮最活躍、推行新政最得力的省份。
翌年正月,光緒帝連續兩次索閱《日本國志》。同年四月,戊戌變法開始,光緒帝命陳寶箴將他送部引見,其后又兩次催促迅速來京;六月,任命黃以三品京堂銜充出使日本大臣。但黃遵憲適患痢疾,遲遲未能到京。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八月二十四日(10月7日),黃遵憲被扣留于上海洋務局。候命押解北上,準備嚴辦。由于英、日兩國政府出面援救,遂得旨放歸,回嘉應州隱居。次年,他效法龔自珍,回顧平生經歷,作《己亥雜詩》89首、《己亥續懷人詩》24首。
晚年與梁啟超保持通信聯系。他的部分信件在《新民叢報》上發表,內容涉及政治、文化、歷史人物評價等方面。他在通信中,仍支持君主立憲,反對暴力革命;堅持大開門戶,容納新學,反對康有為奉孔子為教主的“保教”主張,也不同意梁啟超“保國粹”、“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的提議;贊同梁啟超提倡的文學改良運動,并就新小說和新詩歌的創作發表了不少很有見地的見解。作為“詩界革命”的嘗試,他創作了一批充滿強烈愛國主義情緒和生活情趣,語言通俗,形式較自由的“新體詩”,如《軍歌》24首,《小學校學生相和歌》19首、《幼稚園上學歌》等,對“五四”時期的新詩運動,起了前驅的作用。
晚年的黃遵憲,將普及教育視為救中國的不二法門,自己也勤于閱讀各種近代自然科學書籍。光緒二十九年(1903),他邀集地方人士設立嘉應興學會議所,自任所長,以“人境廬”為會所,并籌辦東山初級師范學堂。次年,又創立嘉興猶興會,講習新學,培養自治精神,并派遣青年赴日本留學。
光緒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1905年3月28日),黃因肺病轉劇逝世。死前,致信梁啟超,表示他對清廷已絕望,雖“頗以革命不然者”,也只好“避其名而行其實”。生平著述,以詩歌為主,輯為《人境廬詩草》11卷,《日本雜事詩》2卷及《人境廬集外詩輯》。其詩長于鋪敘,刻劃人物生動,氣度恢宏,感情濃烈,有近代“詩史”之稱。他被公認為晚清成就最大的詩人。
黃遵憲人物評價
黃遵憲一生大部分時間活動于中國的政治舞臺,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動家和一位推動變法維新的干將,然而黃遵憲一生最大的成就,則在于他的詩歌在中國近代詩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黃遵憲的詩歌主張與他政治上的維新改革觀點一致。他思想一開始就代表中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要打開一條出路,為新事物的發展鳴鑼開道,表現新思想、新內容,就要改革舊形式。所以,做為政治改良運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詩歌改良運動,其倡導者雖為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人,但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 “詩界革命”開辟道路的是黃遵憲。
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評曰:“要之公度(黃遵憲字公度)之詩,獨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公論不容誣也。”
香港“黃學”專家怡然先生接受專訪時曾慷慨陳詞地說:“縱觀中國近代歷史,就開放意識而言,如果說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話,那么黃遵憲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了!多年來黃遵憲的歷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了,后人往往從文學或詩界革命的領域去理解他,而忽視其作為愛國者、思想家、變法維新者、政治家的本來面目,對黃遵憲歷史地位全面深刻認識,是直到近年來才開始出現的。”
看了“黃遵憲的人物介紹”還想看:
1.關于唐詩人介紹
2.有關梁啟超近代史人物論文
3.譚嗣同的簡介
4.黃姓的來源介紹
5.關于人物部官吏的詩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