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墓在哪里
袁枚(1716-1797),漢族,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袁枚的墓在哪里,歡迎大家閱讀:
袁枚的墓在哪里
袁枚死后即葬于隨園。其墓位于小倉山南嶺隨家倉的百步倉上,原為省級文件保護單位。
墓原有石牌坊,上刻"清故袁隨園先生墓道"九字,并樹"皇清誥授奉政大夫顯考袁簡齋之墓"石碑一塊,碑文為古文家姚鼐所撰。"十年動亂"中均被全部毀壞。
1974年3月,因建五臺山體育館,經批準,由南京市文件保管委員會對該墓進行了清理。3月18日開始,歷時3天,共清理墓葬三座。皆為磚室,長2.5米左右,其寬度僅容木棺一具,除葬袁枚本人以外,其余兩座均為女墓,當屬袁枚妻、妾。隨葬物有金簪3枚,金耳環(huán)2副,玉帶片20塊。以及玉管、銅鏡、瓷罐等。
袁枚的人物評價
通天老狐,醉輒露尾。(洪亮吉在《北江詩話》的評價)
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靈為宗,專法香山、誠齋之病,誤以鄙俚淺滑為自然,尖酸佻巧為聰明,諧謔游戲為風趣,粗惡頹放為豪雄,輕薄卑靡為天真,淫穢浪蕩為艷情,倡魔道妖言,以潰詩教之防。(朱庭珍評述)
著名的清詩研究專家嚴迪昌先生在《清詩史》中提出"袁枚現(xiàn)象"一詞,認為袁枚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yè)詩人,在整個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詩人中找不出第二個。
關于袁枚的個性,嚴迪昌先生《清詩史》有極精到的概括,總之一言為"不耐"。他不耐學書,字寫得很糟;不耐作詞,嫌必依譜而填;不耐學滿語,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庶吉士散館,以習滿文不合格放任知縣;不耐仕宦,乞養(yǎng)時年僅三十三歲,后再銓選知縣,未及一年復歸。
袁枚欲做專業(yè)的詩人,理想近于明詩第一大家高啟,含毫伸牘,"但好覓詩句","與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爭騖于形勢之途"者絕異。做專業(yè)詩人是一種很高的人生理想,蘊含著不同流俗的價值追求。求仁得仁,袁枚成為清詩史上獨具個性的一代大家。(李圣華評價)
袁枚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他及時的抉擇,如果在官場上繼續(xù)混下去,把知縣當到老,又能怎樣?走仕途,混不到個省部級,都是芝麻官兒。說不定遇個變局,還有牢獄之災。袁枚的長壽,就在于他的自由和隨意,做人不必陽奉陰違,不必違背良心迎上欺下。不必用盡心機搞陰謀,一天到晚心里緊張。告別了官場上的袁縣令,才有了文壇上的袁才子。這是個人的選擇,是智慧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陳長吟于《西安晚報》)
袁枚稱得上是清代商業(yè)炒作第一高手,通過不斷炒作,賺了大筆銀子。袁枚對生意的策劃步步為營,思路極為清晰。首先,他花費許多錢重修隨園,修好了并不將其圈起來供自己一家人欣賞,而是故意拆掉圍墻,讓游客在園里隨意游玩,目的是使人知道江寧城里有這樣一個山美水秀境幽的地方。園子初具聲名、有了一定數量的游客,他立馬寫了一本《隨園食單》,極力渲染自家私園食物的精妙和家廚烹調的高水準,激發(fā)那些熱衷口腹之欲的人的興趣。袁枚對飲食氛圍也極有研究,每有客來,他都要叫人將餐桌擺到一些景致極美的亭榭,還安排自養(yǎng)的美女為之唱歌跳舞,隨園的飲食生意非常火爆。當隨園炒熱,個人知名度激劇上升,袁枚開始擴大經營范圍,在園子里售賣《隨園全集》、《隨園食單》等著作,他的書果然供不應求,屬國琉球都有人專程來購買。僅賣書一項,袁枚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兩白銀。中年以后,各方人士爭相請袁枚寫應酬文章,袁枚來者不拒,墓志碑記、壽序諛文,只要給足銀子,絕對服務三包,又大賺了一筆。(游宇明于《老年生活報》)
看了“袁枚的墓在哪里”還想看:
1.袁隨園君墓志銘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2.江蘇莫愁湖導游詞
3.11筆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