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人物介紹
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炎帝人物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炎帝人物介紹
炎帝,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
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陜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動范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后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傳說炎帝部落后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
炎帝活動區域
炎帝部落作為早期華夏族的主干,在其從弱到強,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其遷移和活動空間也必然是從點到面不斷擴展擴大的,已有多處地方留下有關炎帝生平、發祥地及其活動區域的傳說與歷史遺跡。其中有陜西、湖北、湖南、山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就發祥地的說法而言:影響較大的有陜西寶雞說、湖南九嶷山說、湖北隨州說,,“黔中”(黔中即今湖南沅陵西,包括今會同)說。其中應以“寶雞說”較為確信。
其中,陜西寶雞的炎帝,是以粟作農業為主,因此他是北方粟作農業的代表和北方農業文明的奠基人,可稱為“北方炎帝”。由于炎帝時代沒有文字,更談不上史籍記載了。于是,中國各地農耕文明的奠基人。只有北方的炎帝依據傳說而名垂千古;由于各種各歷史原因,南方炎帝”(南方的農業奠基人)則因為華夏早期以北方為中心的文化傳播途徑所限,其影響范圍和知名度相對于“北方炎帝”應該是相對較少。炎帝在南方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其對華夏農耕文明的貢獻絕對不亞于北方炎帝”,因為湖南發現了早于炎帝數千年距今1.2萬年的人工栽培的稻谷。根據史籍記載和2009年5月一些專家在湖南會同的考察,可以初步斷定,湖南民俗學者陽國勝提出的“炎帝故里會同說”是有一定根據的,湖南會同就是“南方炎帝”發祥地。《晉書》卷92《文苑傳·伏滔》說炎帝生于“黔中之地”,炎帝又號“連山氏”。為炎帝出生地提供了史籍上的證據。再根據陽國勝提供的《“炎帝故里會同新說”證據材料》,參以2009年5月一些專家在湖南會同的實地考察,“炎帝故里會同說”的證據則更充分了。會同境內也有常羊山,它既是炎帝的出生地,也是炎帝的居住地,更是炎帝嘗百草、獲嘉谷之地。炎帝所嘗“斷腸草”,據陽國勝說,該草“據《本草綱目》記載即"鉤吻",鉤吻只適宜生長在長江以南部分地區。”陽國勝還根據自己對古籍和古地名的研究和考證,認為連山就是今會同的連山;炎帝所出生的華陽之常羊山,其“華陽”指巴蜀地區(會同在其地望內),“常羊山”則指會同連山境內的常羊山。與連山一山之隔的馬鞍鄉境內有“神農山”“神農廟”。相傳炎帝發明了“茶飲”,連山至今還完整地保存一個“茶亭庵”(遺跡在北方炎帝故里似未見到,會同保存的“茶亭庵”正好說明了炎帝在南方的特色)。炎帝“日中為市”的傳說廣為流傳,會同連山地區稱“日中為市”為“趕連山”。如此等等,這些都為炎帝研究打開了一條新思路。
看了“炎帝人物介紹”還想看:
1.炎帝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神農氏是炎帝嗎
3.炎帝被稱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