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忍辱寫《史記》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壁”。
今天學習啦小編將與大家講述的歷史人物故事是:司馬遷忍辱寫《史記》,以下內容僅供大家參考閱讀,快來看一下吧!
司馬遷忍辱寫《史記》
話說蘇武被匈奴單于扣留以后,漢武帝大為震怒,立刻派貳師李廣利帶兵征討匈奴。李廣利帶三萬漢軍在酒泉附近與匈奴右賢王的軍隊交戰,雙方互有勝負。
第二年,武帝又派騎都尉李陵率步軍五千深入匈奴的領土作戰。李陵是李廣的孫子,他年輕力大,箭法精熟,又十分愛護士兵,因此他帶領的軍隊戰斗力很強,漢武帝也極看重他。不幸的是,由于他孤軍深入,終于被匈奴抓住了弱點——匈奴王且侯單于召集左右賢王共七、八萬的騎兵將李陵的五千士兵團團圍住了。盡管戰士們英勇奮戰,以步戰殺死了數千敵人的騎兵,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只剩下了幾十人,李陵又讓戰士們將漢軍的旗幟及身上的貴重物品埋入地下,作最后一次拼殺。
眼看自己周圍只剩下十幾個戰士了,而且大家都已筋疲力竭,再也無力抵抗了,李陵才含著眼淚對僅存的幾個士兵說:“我們已經沒臉回去了,大家留條性命待以后尋機會報效大漢皇帝吧。”于是他便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的消息使漢武帝大怒。他在朝堂上讓官員們議論這件事。幾乎所有的大臣都譴責李陵貪生怕死、叛國投敵,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他說:“李陵面對十數倍于自己的敵軍,仍帶領兵士浴血奮戰,殺死的敵軍比自己軍隊的人數還多。他戰斗到彈盡援絕,不得已而降敵,也許日后他還會找機會報效朝廷的。”
不料司馬遷的這番話觸怒了武帝。因為他知道司馬遷與李陵是好友,因此認定司馬遷是在為李陵的叛國投敵辯解,說他是存心對抗朝廷。于是他一聲令下,將司馬遷下了監獄。
司馬遷忍辱寫《史記》
司馬遷是史官世家。他的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他們的祖上在周朝時就當過太史。司馬談是一個學識十分淵博的人,他曾掌管漢朝的天文、歷法和負責記錄歷史文獻。趁此機會,他收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計劃寫一部全面記述中國歷史的“史書”。但由于工作量巨大,他自己又年老多病,已經不可能全部完成這項工程了,因此,他在臨終前鄭重地囑咐兒子一定要完成自己的這個遺愿。
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從年輕時便開始博覽群書,積累資料,而且還不斷地到全國各地去游歷,通過訪人問古,考察各地的歷史名勝與古跡,從民間了解歷史人物和他們的事跡,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環境,獲得了歷史典籍上所沒有的大量翔實豐富的史料。他曾三次大規模出游,南至今天的江、淮、湘、浙,以至四川、云南,北至長城內外,東至今河南、山東直達濱海,西至隴西,足跡踏遍了整個長江和黃河流域。
正當司馬遷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知識積累,開始寫作這部歷史巨著的時候,李陵事件發生了。當時朝廷專管刑法的廷尉杜周,為了迎合和討好皇帝,竟給無辜的司馬遷判了“腐刑”(就是殘害人的生殖器官)。按照當時漢朝的法律,被判了刑的犯人是可以用錢來贖罪的。但是,司馬遷只是一個窮書生,他家雖世代為官,卻又十分清廉,根本拿不出贖金。因此,他只能屈辱地受刑。
遭受如此的酷刑,是人生的奇恥大辱。這對于一個正直清高的知識分子來說,他本來已經沒有勇氣再活下去了。但是,父親的遺志還沒有完成,自己用一生的精力所搜羅的材料,以及想要表達的觀點和思想,難道就這樣付之東流了嗎?他又不甘心。
經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痛苦煎熬,他終于想通了——周文王被紂王關在里,紂王還殘酷地殺害了文王的兒子,并且將他兒子的肉做成肉醬讓他吃,文王仍能忍受這么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寫下了《周易》這部書;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卻孜孜不倦地教育學生,并且寫下了《春秋》一書傳于后世;左丘明兩只眼睛全瞎了,還以巨大的毅力寫成了《國語》;屈原遭人排擠誣陷,楚王一點也不理解他的一片愛國之心,反而將他流放,他卻寫出了名著《離騷》;孫臏遭朋友龐涓陷害,被砍掉了兩腳的膝蓋骨,他還能忍辱負重,寫出了《孫子兵法》。
中國歷史上的這些偉人,都能不顧自己個人的不幸而發憤著述,完成自己的人生志愿,自己為什么不能呢?于是他決心拋棄個人的悲痛與屈辱,效法這些古人,去完成自己的宏愿。司馬遷出獄后,漢武帝讓他當了中書令。他以巨大的毅力忍受著從朝廷上下投來的鄙視與嘲諷的目光,又經過了十數年堅韌不拔的艱苦努力,終于以自己的生命與血汗,完成了這部空前偉大的歷史巨著。這部著作,當時稱做《太史公書》,后人便稱它為《史記》。
《史記》記述了從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開始直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的歷史。全書有五十多萬字,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歷史的記述,既翔實細致、嚴格地忠于歷史,又愛憎分明,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他鞭撻黑暗、表彰正義、反對貪暴、同情弱小。與此同時,《史記》里的人物描寫和情節敘述也形象鮮明、生動活潑,使它不但在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都具有重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