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的人物生平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1874年8月10日-1964年10月20日),出生于美國愛荷華州,畢業于斯坦福大學,是美國第31任總統,同時也是著名采礦工程師。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的人物生平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Herbert Clark Hoover) 1874年08月10日出生于艾奧瓦州的西布蘭奇。9歲時成為孤兒,由叔父撫養成人。1895年畢業于斯坦福大學。1896年起以工程師身份從事礦業、鐵路、冶金等業務,在世界各地活動并成為礦業界的富豪。曾在中國開灤煤礦任職。
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在1901年的一張清代股票上的親筆簽名在沈陽金融博物館展出。鮮為人知的是,100多年前,24歲的胡佛曾作為美國“白領”被派往中國河北唐山的煤礦“打工”。
這件清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的英商開平礦務有限公司(今位于河北省唐山的開灤煤礦)發出的臨時股份證明書上,書面標明股金總額為壹佰萬英鎊,每股為一英鎊,而該張股份證明書的面額為五股,編號從5126號到5130號。
位于股票右下角總經理一欄的親筆簽名為——HC.Hoover。
初出茅廬
胡佛在斯坦福大學是優等生,1895年畢業后成為采礦工程師。此后從1895年到1908年胡佛一直從事于商業。34歲那年,胡佛不僅獲得了財富與遍及全球的同行們的尊敬,而且已握有若干礦業公司的股權及主席職位。1908年,他創辦了一個工程咨詢公司,在紐約、倫敦、舊金山以及其他地方設辦事處。
1909年,胡佛在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講學,主講工程學。這些講稿后來匯編成一本書,名叫《礦業原理》,同年出版。由于他在采礦業方面的眼力和行政管理的卓越才能,他不僅當工程師、總工程師,而且當股東、經理。在中國、緬甸、朝鮮、澳大利亞和美國等處獨立開礦,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胡佛的工程師生涯中斷了。為了援助那些身無分文、而被困于歐洲的美國人,從1914-1915年,胡佛在倫敦擔任美國救濟委員會主席。這個委員會共幫助12萬名貧困的美僑返回祖國。
此后胡佛又對比利時和法國進行了救濟。1919年7月,這項救濟工作宣告結束,美國救濟委員會的工作,使胡佛成為社會風云人物。它給胡佛帶來了巨大的榮譽。由于胡佛在戰爭與饑餓救濟中的杰出領導,美國資產階級學者稱他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胡佛的國際聲譽日增,促成了他在美國參戰后被召回華盛頓,任命為美國糧食總署署長,授予管理美國糧食的大權。胡佛上任后,大力鼓勵糧食生產,并采用自愿的辦法,而不是實行定量供應的辦法,成功地削減了國內食品的消費量,杜絕浪費,穩定物價,為此他第一次提出了征收超額利潤稅,作為迫使物價降低的一項措施。并改善分配銷售方式,滿足了僑民的需要,保證了對協約國的供應。當時各家報紙都把這個署的工作稱為“胡佛化”,美國的家庭主婦都知道,所謂“胡佛化的管理”,意味著實施最經濟的家庭食品安排。
大戰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到處缺錢缺糧,饑民充斥城鄉。協約國首腦任胡佛為救濟與復興署署長,直接向他們負責,以解決戰后的食品短缺。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及戰后,在歐洲組織“救濟委員會”,并積極參加組織對蘇聯的武裝干涉。1917-1919年任美國糧食總署署長。巴黎和約簽訂后,官方救濟組織停止活動,胡佛又建立自愿組織,對歐洲一些國家的兒童及難民繼續施行救濟,募集救濟費2.5億美元。胡佛這一段履歷,使他作為一個“慈善事業家”而揚名于歐美。但是,胡佛在領導歐洲的救濟活動時,充分利用歐洲的饑饉,以糧食為手段,破壞歐洲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同時,大力組織對蘇俄的糧食封鎖和武裝干涉活動,援助外國武裝干涉者和蘇俄白匪軍,其動機可想而知。
從1919年10-1921年3月,即他入閣前的17個月期間,胡佛是處在極度緊張繁忙之中。據統計,這一時期胡佛寫了30篇時政評論在報刊發表,為編輯部寫了28篇專文,公開發表了46場演說,主持了15次大型會議。總之,這一時期,胡佛忙得不可開交,也贏得了榮譽,胡佛曾從國內外85所大學里取得了榮譽學位,從國內外一些團體組織獲得了468枚獎章、獎品、勛章。胡佛的聲望越來越高,報界稱他為“美國的一位領袖人物”,關于重操工礦舊業的事被擱置下來了。
1921年3月4日,參議院批準了對胡佛的商務部長任命。胡佛擔任此職務長達7年之久,歷經兩任總統,在柯立芝政府中繼續留任,直到1928年當選為總統為止。
1929年至1933年出任總統??偨y任內,幫助恢復德國軍事工業的實力,縱容日本侵略;在國內推行保護大資本家的“放任政策”,1932年經濟大危機時命令武裝軍警鎮壓失業工人和失業退伍軍人, 造成美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星期四血腥大屠殺”。卸任后,一面從事“慈善救濟”活動,一面以元老身份參與制訂共和黨的各項政策,成為共和黨保守派的首領,以“孤立主義者”著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反對援助蘇聯對德國作戰。1947年任政府行政部門改組委員會(1947年設立,為直屬總統的獨立組織,亦稱“胡佛委員會”)主席。他還在杜魯門總統任內擔任過饑荒緊急委員會主席。
擔任總統
1927年8月2日,柯立芝總統宣布他將不再競選連任。許多政治人物要胡佛作為總統候選人。1928年6月,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胡佛經第一輪投票就以絕對優勢獲得提名,參加總統競選。
在1928年大選中,胡佛僅作了七次演講,鼓吹個人主義和機會均等,把社會各階層自愿合作的“美國制度”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在具體政策措施上,他強調特殊繁榮。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一段時間,資本主義處于“相對穩定”時期,美國憑借從大戰中牟取的暴利,經濟發展較快。這一階段又是共和黨當政,人們很容易把這一階段的“繁榮”與共和黨聯系起來。因此,作為共和黨候選人的胡佛在競選中沒有費什么力氣就勢如破竹,以很大優勢擊敗民主黨的候選人史密斯。投票結果,胡佛以444張對87張選舉人票戰勝對手而當選。
1929年3月4日是胡佛宣誓就任總統的日子。胡佛成為第一個出生于密西西比河西部地區的總統。胡佛是作為工業效率的代表而當選的,他認為自己具有引導國家走向特殊繁榮的條件。《華爾街日報》在慶祝胡佛就職時說:“政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商業打成一片。毫無疑問,胡佛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商業總統,他將是美國第一個商業總統。”由于美國正處于空前的“柯立芝繁榮”,加上共和黨人占據著國會的多數,胡佛是在歌舞升平的環境中入住白宮的。
在執政初期,胡佛得意忘形地談論美國的經濟制度如何如何“完美無缺”,吹噓“美國比以往任何國家的歷史上都更接近于最后戰勝貧困。”實際上,美國的經濟已經危機四伏,快要大難臨頭了。
晚年生活
胡佛雖然再次被共和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并精力充沛地與民主黨候選人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展開競選。結果,羅斯福以選舉人472票對59票戰勝了胡佛。胡佛下臺后,過著隱居生活。
1945年羅斯福去世后,胡佛再度活躍于政界。主要以元老身份參與制定共和黨的各項政策,成為共和黨保守派的首領,以“孤立主義者”著稱。
1955年6月30日,胡佛以80歲高齡正式退休。晚年的胡佛仍然不斷地著書立說,頻頻發表自己對于國際國內問題的觀點。
1958年寫了《伍德羅·威爾遜的功過》,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由一位總統編寫的、關于他曾服務過的另一位總統的著作。
1959-1964年完成四卷本的《美國史詩》,這是一部敘述他在國際救濟工作中經歷的大作。他的著作主要還有:《有關美國道路問題的答辯》(七卷,1938-1955年),《回憶錄》(三卷,1951-1952年)。當胡佛慶祝自己84歲生日時,他已打破了約翰·亞當斯所創的記錄,成為美國歷史上去職后的總統中最有成就的人。
1964年10月20日,剛剛度過90壽辰不久的胡佛在美國紐約去世。
胡佛水壩
胡佛水壩位于內華達州及亞利桑那州的西北部交界處,拉斯維加斯東南約40公里。始建于1931年,落成于1936年。1936年水壩落成時,共和黨領袖胡佛正在臺上,水壩遂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民主黨人對此耿耿于懷,很不服氣。一候胡佛下臺。他們便把胡佛水壩更名為鮑德水壩,鮑德是附近一個城市的名字。此后共和黨人重新得勢,鮑德水壩又變成了胡佛水壩。
看了“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歷史上文武雙全的十大名人
2.歷史名人馬丁路德金簡介
3.羅斯福的事跡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