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條英機的人物評價
東條英機(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畢業于陸軍士官學校,是第四十任日本首相,甲級戰犯、二戰和侵華的首要罪犯。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東條英機的人物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東條英機的人物評價
在青年時期,東條說過:“我并不聰明,除非我特別努力,我不會成為偉人。'在成為高級軍官后,他又這樣說過:”努力和勤奮工作是我終生的朋友,因為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不具備卓越的才能。“他的外號剃刀是指他具有輕劍一樣銳利的頭腦和個性。東條十分務實,不喜歡含糊的,難理解的或拐彎抹角的行為。他明確、果斷、直率、忠誠而單純。是一個好的行政官而不是天才或目光遠大的政治家。對他持批判態度的人說他偽善、急躁、不容忍、目光短淺、不老練、脾氣壞、愛虛榮、草率、愛激動、越來越專橫而自負。盡管如此、人們卻都認為他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人。在他的晚年,他變得不那么直率和單純,而是更加乖僻,更加傲慢。盡管他具有毋庸置疑的能力和驚人的記憶力。但他從來不是西方國家想象的那種獨裁者。甚至在戰爭時期也是如此。按照日本人的統治做法,他更像是一個委員會的主席。他能采取的制裁方法包括監視、強制以及對個人采取強征入伍、放逐和調動職務之類的報復行動。
一般認為東條是二戰三元兇之一,但東條的權利和希特勒根本沒法比,和墨索里尼相比,他也沒有后者的法西斯政黨和褐杉軍,墨索里尼當政20年,意大利國王解除墨索里尼的職務時還是搞政變的形式,東條是被天皇挑選當首相的,接受任命的前一刻他還以為自己要被要被解除職務外放,執政也不足3年,一旦失去天皇的信任,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誰也不認為一個下臺的首相有多大力量。主張昭和天皇負有戰爭責任者則認為,按照大日本帝國憲法,昭和天皇才是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導者,在東條英機任大臣之前,日本已經侵略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因此殺害平民、中國和美國軍方是事實,但東條并不是能決定發起侵略行動的人;東條英機是順應昭和天皇的意志執行命令,將東條英機列為頭號戰犯是盟軍無能審判日本天皇的情況下推出來頂罪的。
要知道,在大日本憲法下,首相根本管不到軍事(他之前的近衛文麿和他之后的小磯國昭都證明了這點),東條是因為兼任陸軍大臣才能參與大本營會議,也只是主管軍政,就是后勤人事這一塊。作戰時屬于軍令系統,是總參謀長管轄的范圍,而東條兼任總參謀長也只有幾個月,就決定了一件事,打通大陸交通線,然后就下臺了。 一般人都認為東條內閣 受歡迎,但是東條內閣能夠執政這麼久,是因為天皇相當信任東條,.東條本 就是個充滿尊皇之心的人物,而且在擔任首相時,都把政務,軍務的要點清楚明了的上奏給天皇,還會誠心誠意的回答天皇的問題,因此相對于三個月解決中國事變的總參謀長杉山元和擊沉幾次薩拉托加號的軍令部長永野修身,東條就顯得格外誠實,深的天皇歡心。雖然東條并不適合擔任首相這個職務,但導致他垮臺的卻是他不能予以糾正的兩大弊病,日本政體在制度上的弊病和日益惡化的戰局。政客、官僚、工業家相互競爭,而東條即使在權利最大的時候也對海軍插不上手。當然,即使他有天皇的權利也不能制止美國潛艇擊沉日本的運輸船,但仗打輸了,總不能讓天皇背這個責任,于是只有他辭職。
東條英機的人物生平
家庭環境
東條英機1884年12月30日出生于巖手縣的一個武士家庭。在其出生后不久,便舉家遷往東京。其父東條英教是日本陸軍大學第一期首席畢業生,德國梅克爾的得意門生。參加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著有兵法《戰術麓之塵》。因受軍隊的長州藩排擠,不得志而死。東條英機是家中的長男,但事實上,他是東條英教與妻子德永千歲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前面所生的兩個孩子都因為生病而夭折了,東條英機這樣才成了家中長子。東條英機的名字是祖父東條英俊取的,其中“英”字是按東條家譜排下來的,“英機”在日語讀音中是特殊的前訓讀后音讀的念法,據說這樣取名,能驅災避禍,使孩子健康成長。
少年時期
東條英機出生在一個軍人世家,受家庭氛圍熏陶,他很早就渴望當一個軍人,能為天皇效忠,馳騁疆場,飛黃騰達。少年時代的東條英機曾先后就讀過東京四谷小學、學習院小學部、城北中學、東京陸軍地方幼年學校和陸軍中央幼年學校。東條英教為了培養兒子的武士道精神,專門請人教東條英機學習“神刀流劍舞”。雖然東條英機對念書不用功,但對這種劍舞卻很熱衷,練習得很刻苦,進步很快。練了一些武術之后的東條英機更把學習拋到腦后,常在外邊打架,有“打架王”的綽號。如果打輸了,東條英機也倔強地不肯認輸。他小學院時期的老校長深井鑒一郎回憶起當時的東條英機時曾說:“東條君可真個是屬于好打架這一窩的。要論成績,是排不到前一二名的,可是論頑強和不服輸,那確實是屬第一的。”
教育這個不肖之子成為效忠天皇的“有用之材”,東條英機的父親也頗費了一番苦心,效果卻不甚了了,他學習仍不長進,但這種情況后來卻“一夕之間”發生了變化。1899年,東條英機進入東京地方陸軍幼年學校學習。他是該校第三期的學生,另一個侵華大戰犯土肥原賢二是他的同學。進入軍校,東條英機父親為榜樣,渴望成為“效忠于天皇的合格軍官”,為日本“征戰建立功勛”。他身材短小、行動敏捷,打架很厲害,但學習成績還是不好。
不過,在東條英機升入二年級時,卻突然開始拼命用功學習了。這個意外的轉變,據說是因為有一天,他一個人跟好幾個同學打架,自然被別人群起而攻之,打得遍體鱗傷。經過這次的慘敗,他想:“力氣再大,只能對付一個敵人,要戰勝眾敵,還得靠學問。”于是,他像換了個人似的,開始奮發用功起來。
在陸幼學習三年之后,1902年9月,19歲的東條英機進入陸軍中央幼年學校學習。由于當時正值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進一步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野心。東條英機在學習期間,就感受到日本國內對侵略中國得逞的“狂喜”。日俄戰爭爆發前后,日本國內更是舉國動員,日本政府積極加緊擴軍備戰,軍界則猖狂叫囂,對俄“復仇”,準備與沙俄大戰一場。培養軍官的各級軍事學校,為侵略戰爭服務,相應地實施“戰時教育方針”,一面縮短了學制并加緊教育和訓練,一面極力向學員灌輸軍國主義侵略思想。
初次出陣
1904年的日俄戰爭,對日本軍國主義政府而言是“命懸一線”的關鍵一戰。而恰恰在這時,東條英機由陸軍中央幼年學校升入陸軍士官學校。戰時體制下的陸軍士官學校自然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四平八穩地進行為期兩年的學習與訓練了。為了排遣心中郁積的蠢動,利用星期天午后的半天假,東條英機經常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到士官學校后面的市谷臺高談闊論。站在市谷臺的山坡上,他們迎風眺望遠方,在腦海中演繹著日俄戰爭的炮火烽煙;坐在石臺上,捧一杯苦茶,耳聽薩摩琵琶蒼涼的《川中島》、《城山》樂曲,他們似乎感受到了戰場上位于東京市谷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硝煙撲面而來……每到了此時,東條英機便會跳出來向大家展示他那套并不十分專業的“神刀流劍舞”。眾人的陣陣喝彩使東條英機忘乎了所以,極度的亢奮使他完全陷入對未來的狂想而不能自拔。
畢業前夕
畢業前夕,300多名身穿陸軍軍服、腰佩長劍的第17期陸軍士官生來到了日本皇宮,接受走上戰場前的最后一次軍國主義灌輸。在振天府前,這些死心塌地要為軍國主義效忠的年輕軍官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他們發誓要為天皇而死。同學中一個名叫安井的一席話道出了東條英機的心聲:“參觀了振天府,世上已再沒有什么可留戀的了,做天皇陛下的御盾,在滿洲的土地上粉身碎骨也心甘。”在畢業分配上,先被分到陸軍第3師團的東條英機被“幸運”地臨時抽調到了新編第15師團。這是一支即將開赴日俄戰爭前線的部隊。然而,東條英機盼望已久的這一“機會”卻來得太遲了。1905年4月,日俄戰爭已勝負分明,日軍在奪取了奉天會戰的勝利后,俄國已成強弩之末。東條英機只是作為一名守備隊員度過了他夢想已久的第一次出征。從日俄戰場返回日本后,東條英機重又回到陸軍第3師團。在那里,他娶妻、生子……不甘寂寞的東條英機只得在平平淡淡中打發著庸常的日子,這對于像他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軍國主義狂熱分子來講簡直是一種“煎熬”。1915年,東條英機從日本陸軍大學第27期畢業時,已經31歲,距離他走出陸軍士官學校整整10年。
歐洲之行
畢業后,作為精英分子的一部分,東條進入了陸軍省實習,接著外放任日本駐德國大使館武官,正好碰上裕仁皇太子游歷歐洲,接見駐歐洲各地日本武官,在閑院宮載仁親王等皇族前輩名將的引見下,以永田鐵山為首的青年軍官向皇太子宣誓效忠,發誓鏟除軍內長州閥元老勢力,清除政黨勢力對皇權的干涉。隨后巴登巴登三羽烏(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和岡村寧次)擬定了計劃大綱。作為在巴登巴登的第四個人,東條英機當時負責在門外放哨。1921年夏天,他到德國游覽,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長時間接觸非亞洲環境,年底在參觀完華盛頓會議后,他匆忙的乘火車穿越美國,返回日本,他對德國的印象比對美國深,這可能是因為他懂德語而不懂英語的緣故。
沉浮之間
回國后東條又先后當過陸軍大學的教官、陸軍省軍務局參謀等職,在軍隊中秘密發展橫向聯絡。1929年8月任步兵第1聯隊聯隊長,1931年8月任參謀本部整備局動員課大佐課長,“九·一八”事變時,日本各政黨對軍部所持放任態度不滿,東條英機馬上對政黨發表的不利于軍部的言行進行了“調查”,指控這是“挑撥軍民關系”。
1933年3月,東條英機被任命為陸軍,同年11月任軍事調查。而當時的軍務局長正是永田鐵山。作為東條英機的學長,他以其對日本社會的洞察力,曾說過的一句影響東條一生的話:“東條是將來肩負日本陸軍的人物。”當時,在日本陸軍,永田鐵山以其聰慧被譽為軍中第一大腦,而且政治能力很強,是統制派公認的老大,是眾所周知的“肩負著日本陸軍未來的重頭人物”,能對東條這個報名三次才考上陸大的平凡人物作出如此高的評價,足以使東條英機感激終生。
然而,永田鐵山卻并沒有成為對東條英機后來的平步青云起決定性作用的人物。對于東條英機其人,日本陸軍內部對其的看法可謂毀譽參半。以永田鐵山為代表的一類人對其行動能力極為看重,但同時更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其思想能力提出過質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被譽為日本第一軍事家的石原莞爾。在石原莞爾的眼中,東條英機不僅無德無能,甚至連相貌都令他不能忍受。在背地里,石原說東條的壞話可謂司空見慣,什么東條只能保管十挺機槍,超過十挺就無能為力了。石原莞爾曾當面稱已經晉升為陸軍的東條英機為“東條上等兵”,引得聽到此話的人無不忍俊不禁。日本陸軍的元老級人物宇垣一成在日本戰敗投降后曾經回憶說:“提起東條,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一本正經的樣子,動不動就拿出筆記本不停地記這記那,根本就無法想象這樣一個人竟然也能當上一國的大臣。”看來,石原莞爾的“東條上等兵”并非沒有知音。
1934年3月,東條英機在軍事調查部長的位置只坐了四個月,便被調到陸軍士官學校,隨后又先后任職于步兵第24旅團和第12師團司令部。幾經異動后,東條英機最終只落了個閑職,特別是到了第12師團司令部后,他已經到了無人關心其上不上班的地步,甚至連辦公桌都未給他安排。1935年9月,陸軍部人事局長后宮淳,東條英機在陸軍幼年學校時代的校友力薦東條出任關東軍憲兵司令官,而東條英機正是以此為跳板開始了他向日本法西斯最高權力中心的沖擊。
關東軍憲兵司令官,盡管并不是什么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對于東條英機來說無疑是很重要的。“不鳴則已,一鳴必驚人!”51歲的年齡,對東條英機也對自己發出了警告,他必須讓陸軍高層注意到他的存在,讓天皇知道陸軍還有一個名叫東條英機的“實干家”。后來有個評論家說道:“被踢出東京到關東軍,對東條來說,就像一個人掉進陰溝而撿到一塊金表一樣。”
日本以武力強占我東北后,為了實現對偽滿洲國的所謂一元化統治,于1932年便出臺了所謂的《八八》決議,隨后又于1934年將日本駐偽滿洲國的機構進行重新整頓。自此時起,關東軍實際上掌控了偽滿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大權,關東軍司令官也就成了太上皇。東條英機所任憲兵司令官一職,按照規定同時兼任日本駐滿行政事務局長的要職。東條英機到任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扶植自己的黨羽。在此之前,關東軍憲兵隊僅僅是一個編制僅200人左右的隊伍。這點微不足道的力量,當然無法滿足東條英機的需要。于是他迅速從日本本土、臺灣以及朝鮮等地調集了一批得力干將,并為他們在憲兵隊里安排要職,在短時間內培植了對其忠心耿耿的親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關東軍憲兵隊便猛增到1000多人,并在東北各地下設了憲兵隊、分隊和派出所,編織了一張由他所控制的勢力網。
與此同時,東條英機還通過實施警憲統一,既擴大了憲兵隊的實力范圍,又解決了多年的棘手問題。在當時的偽滿洲國,實際上存在著三個系統的警察組織,即偽滿民政部的警察、日本領事館的警察和關東廳的警察。圍繞著廢除治外法權的問題,持反對觀點的關東廳警察和持促進觀點的領事館警察之間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面對這一局面,東條英機不容分說,斷然決定將兩部分警察統一置于憲兵司令部的指揮之下。東條英機的這一“剃刀”作風,使得關東軍內部許多對他持懷疑態度的人受到強烈的震動,他也通過此舉大大提高了在關東軍中的“威望”。為進一步樹立威信,加強對憲兵隊的控制,東條英機還向全體憲兵隊員發出“要忠于職守”的訓示,同時還特意將自己的肖像貼在印刷的訓示上。一時間,東條英機的肖像貼遍了偽滿憲兵各分駐所的墻壁。
步步侵華
1937年,日本蓄意挑起盧溝橋事變后,在軍部中央形成了強硬派與謹慎派兩大派別,前者以陸軍大臣杉山元、軍事課長田中新一及參謀本部第3課課長武藤章等為代表,后者則以參謀本部第1石原莞爾、陸軍省軍務課長柴山兼四郎等為代表。兩派對時局的分析迥異。強硬派認為,中國已是不堪一擊,只要日本一出兵,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將其征服,正是最好的時機。而謹慎派則堅持認為,時機尚不成熟,由于日本須全力準備對蘇作戰,如貿然發起對中國的大舉進攻,有可能泥足深陷,這樣不僅不會取得良好的作戰效果,同時也有可能使對蘇作戰處于被動地位。
在兩派的論戰中,一開始是謹慎派略占上風。但是,由于當時的近衛文麿內閣在大政方針上搖擺不定,因此軍部很難達成協調一致。在近衛看來,兩派的說法都有道理,他既想接受陸軍內部的強硬論,趁勢向華北增派兵力,又不想擴大事態,希望通過和平交涉解決問題。就近衛的本意來看,他的如意算盤是既想伺機進攻中國,又不想使事態過分擴大,更不愿因此而影響到對蘇作戰,最好是魚和熊掌能夠兼得。武藤章及陸軍省軍事課長田中新一等中堅軍官正是看透了近衛的這一心理,遂反復向其灌輸主戰理由,聲稱進攻中國不僅不會使事態擴大,相反還會有利于日本鞏固在滿蒙的權益,從而使日本更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蘇作戰當中去。
察哈爾作戰計劃從8月份正式執行。這次的作戰計劃由關東軍作戰參謀綾部桔樹制訂,東條英機親自帶領察哈爾兵團執行。由于東條英機擔任指揮,所以這個兵團也被叫做“東條兵團”。該兵團是關東軍本多旅團、筱原旅團、酒井旅團和堤支隊分別抽出部分兵力組成的混成旅團。8月19日,東條英機在張北設立了混成旅團司令部,便于臨近指揮。東條英機采取慣用的“閃電戰術”,沿平綏線依次進攻南口、居庸關、懷來和張家口等軍事要地。這一地區的中國國民黨軍隊約3萬余人,而東條兵團則只有幾千人。但由于中國國民黨軍隊抵抗決心不足、守備虛弱。日軍憑恃機械化武器裝備瘋狂進攻,中國國民黨軍隊不得不節節退卻。8月22日,張北守軍國民黨軍劉汝明部被擊潰。29日,張家口失守。張家口的失守,使得在南口一線抗擊日軍的中國國民黨軍隊湯恩伯部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危險。于是,只得收縮防線,隨著張家口和南口阻擊戰的失敗,察南地區再無屏障,日軍輕輕松松地將察哈爾全省納入其控制之下。
1938年5月,鼓吹三個月結束中國事變的陸相杉山元被趕出中央,由板垣征四郎取而代之,東條英機也取代梅津美治郎擔任陸軍次官。1938年11月初,近衛文麿首相提出了“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口號,這實際就是日軍獨霸東亞的宣言。升任陸軍省次官的東條英機“廢寢忘食”地為日本對外侵略出謀劃策,甚至連假日都不肯休息。隨著日本侵略中國的戰局進入相持階段。此時大本營的高層就結盟問題發生了分歧。在7月份召開的五相會議上,陸相板垣力主與德國保持步調一致,締結德意日三國同盟,而海相米內光政和外相則反對。兩派斗的天昏地暗,此后不久,關東軍在張鼓峰挑釁蘇聯,結果大敗,昭和天皇大怒之下,將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罵得狗血噴頭。然而,天皇真是罵錯了人。事實上,更加頑固主張要“對蘇支兩國同時正面作戰”的卻是陸軍次官東條英機(當時普遍認為石原莞爾和東條英機是板垣征四郎的左右手),而這一念頭,東條英機早在關東軍時期就已經開始醞釀了。他心中的想法是,若想徹底解決中國問題,實現日本長期霸占中國的野心,就必須先掃清道路。而蘇聯正是日本的心腹之患,它使日本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戰場,同時又會對中國提供強有力的支援。因此,兩線作戰是即便“明知不可為也必須為之”的選擇。東條英機的野心真是昭然若揭。1938年11月28日上午9點30分,在軍人會館召開的“陸軍管理事業主懇談會”上他大放厥詞,宣稱日本要“對蘇、中兩國同時作戰,同時也準備同英、美、法開戰”。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日本國內巨大震動。不僅對日本經濟界產生了強烈沖擊,致使東京的股票市場狂瀉,同時也令戰爭狂人云集的軍部感到無法接受,紛紛指責其過于“輕率”。陸相板垣征四郎聲稱東條英機目的只是想鼓勵日本軍需生產,這只是一種宣傳的手段而已。壓力之下,這個上任剛剛半年的陸軍次官只好灰溜溜地下了臺,改任航空總監去了。
但東條英機的野心并未因此而有半點收斂。1939年5月,諾門坎戰役爆發,又見東條英機上躥下跳。在此次戰役中,蘇聯紅軍和日軍都動用了大批現代化武器裝備,特別是飛機、坦克和裝甲車。然而,戰役的結果卻讓東條英機顏面全無:在蘇聯紅軍的強大攻勢下,日軍再次遭到重創,參戰的主力部隊第23師團幾乎全軍覆沒,關東軍出動的兵力,死傷近1/3,重武器損失高達87%。就此,關東軍妄圖北進的野心只得放棄。但東條英機卻并不吃虧,他將此役中陸軍航空兵的戰績無限夸大,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1939年8月,希特勒為了專心征服歐洲大陸而與斯大林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的“友好”加之蘇聯紅軍的威力,日本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北進”的野心。1940年7月17日,經歷了平沼騏一郎、阿部信行、米內光政幾任走馬燈似的內閣更迭之后,近衛文麿再次出山組閣。在近衛的這次組閣中,強硬派軍國主義分子東條英機被起用為陸相。
開戰先鋒
1940年7月19日,近衛召集陸相東條、外相松岡洋右等,確立了新內閣執政方針,包括:強化日、德、意三國軸心;日、蘇締結互不侵犯條約;要將“東亞新秩序”擴展到英、法、葡、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即準備“南進”;盡全力排除美國的實力干涉。27日,大本營與政府聯席會議通過了軍部的《適應世界形勢演變處理時局綱要》,該綱要規定,“關于對南方的施策,應利用形勢的轉變,抓住良機努力推進之”;“如果內外形勢的發展特別有利,也可以使用武力”。29日,日本迫使法國維希政府駐印度支那殖民當局簽訂了《日法共同防衛印度支那協定》。
日本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展開“南進”第一步,這極大地損害了英、美等國在東南亞的既得利益,美國開始向日本施壓,凍結日方在美資產和要求日本放棄對中國和太平洋領土的野心。
而日本暫時不想與美國起正面沖突,并且由于深陷中國戰場,不敢貿然起事,因而選擇了與美國進行談判。但實際上,“談判”只是像東條這樣狂熱鼓吹“南進”擴大侵略的好戰分子們拖延時局、進行備戰的幌子而已。談判桌上的日方根本沒有“誠意”,他們要求美國承認“滿洲國”,同意日本可以從東南亞獲取資源。雙方各不相讓,矛盾分歧越來越大。8月1日,外相松岡洋右公開宣稱“我們當前外交政策的直接宗旨是,根據皇道的崇高精神,建設以日、“滿”、華集團為鏈環之一的‘大東亞共榮圈’”。此時日本的侵略野心已不局限于中國,而是要建立一個更大范圍的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了。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法西斯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訂。
為了配合不斷升級的侵略戰爭,日本政府極力在國內煽動戰爭狂熱。首相近衛文組織起“大政翼贊運動”,而陸相東條英機則大肆鼓吹武士道精神。1941年初,東條英機以陸相身份簽發了《戰陣訓》,鼓吹全軍和全體“皇國臣民”應向天皇效忠,每個人都要有“獻身奉公”的精神,以實現“大東亞新秩序”。1941年6月22日,德國偷襲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與美談判不成的日本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7月2日,東條英機參加御前會議,在其鼓動之下,最終商討確定了《適應形勢變化的帝國國策綱要》,準備為“南進”不惜與英美開戰。因為東條英機認為“在中國駐軍對陸軍是生死攸關的問題”,絕對“不能妥協”;“如果完全屈從于美國的主張,中國事變的成果就將毀于一旦,滿洲也將難保,朝鮮的統治也將陷于危機”。
此時,首相近衛文麿仍沒有勇氣直接與美國沖突,而要求陸相東條對重大決策應“謹慎”行事。東條英機則頗為不屑地說:“有些時候,我們也要有勇氣去做點非凡的事情——像從清水寺的平臺上往下跳一樣,兩眼一閉就行了。”東條英機還叫囂:“關于撤軍,我半點讓步也不做!”如果撤軍就意味著“美國把日本打敗了——這是日本帝國歷史上的恥辱”!近衛文麿這個貴族臨陣退縮,于1941年10月16日宣布內閣總辭職。近衛內閣總辭職的第二天,經重臣會議提名東條組閣獲得通過。選中他不是因為他孚重望(他是不孚重望的),或者他是個侵略主義者(他是個侵略主義者),而是他對軍事紀律具有獻身精神,人們認為他在危難時機能控制魯莽的軍隊,并且忠于皇室,精力充沛。1941年11月17日下午,天皇召見東條英機,晉升其為大將,誥命他以現役軍官身份擔任首相出面組閣,并身兼陸相。這使他的地位比前幾任鞏固的多,當時處在戰爭邊緣的日本需要一個趟地雷的傻瓜作招牌,日本人選擇了東條英機,東條也自覺的踏上了這一步。1941年11月18日,東條內閣正式成立,這是一個發動戰爭的集權“內閣”,東條英機一人身兼陸相、內相,以后又兼任文部相、商工相、軍需相等職,集各種大權于一身。在就職聲明中,這個戰爭狂人叫囂“完成支那事變,確立‘大東亞共榮圈’”是帝國之國策,要在“皇威之下,舉國一致,為完成圣業而邁進”。
急轉直下
日本1942年已被戰爭耗空的國家內部的形勢變化也使東條英機處于政治破產邊緣。剛上臺時,東條英機身兼首相、陸相和內相三職,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為了鉗制人民思想,東條英機實行了恐怖的憲兵政治,1943年在軍事參議官任上的西尾壽造去關西視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隨口說了句:“這個事情我不知道,你去問那個每天早上翻垃圾箱的家伙吧,他知道。”這實際上說的就是東條英機。因為東條的愛好之一便是去檢查垃圾箱里的垃圾,看看有沒有人吃大魚大肉,在國家困難的時候奢侈浪費。這可觸怒了心胸狹窄的東條,立馬下令把前輩西尾大將編入了預備役。這種肆意鎮壓、獨裁使他的政治名聲日益敗壞。他的親信被人冠以三奸四愚稱號(三奸”是指甲級戰犯鈴木貞一,北支那憲兵司令加藤泊治郎,東京憲兵隊長四方諒二;“四愚”是指甲級戰犯木村兵太郎大將,佐藤賢了,陸軍省軍務局長真田鑲一郎,陸軍省軍務科科長赤松真雄大佐)。同時,如此大規模的戰爭使資源本來就十分貧乏的日本雪上加霜,人民日益不滿,上層勢力也開始紛紛倒戈,拋棄東條英機。
無可奈何的東條英機秘密訪問了老對頭石原莞爾退役,尋求解決之道。石原早就對天皇的密使高松宮宣仁親王說過:“現代戰爭在沒有制空權的地方不可能得到制海權,制空權既然已經落到對方之手,我軍應該立即放棄所羅門群島,裨斯麥群島和新幾內亞。這樣我軍可以確保補給線,西面從緬甸邊境開始,中部放棄菲律賓,堅固以新加坡,蘇門答臘為中心的資源地帶,并且把本土周圍的塞班島,特尼安島和關島建成難攻不落的要塞”。天皇都沒敢下決心這樣做,表面上的大人物東條更是沒有魄力和威信去實行的,東條承認,在日本軍隊中,沒有那一個人敢違背天皇的意志,失去了天皇的信任就意味著失去政治生命。大臣權利再大,也不過是月亮反射太陽的光輝。所以知道實情的石原莞爾根本不想和東條廢話。直截了當地說:“從一開始就知道你不具備指導戰爭的能力,這樣下去日本會亡國的,所以請盡早辭去內閣的位置”。
最后一跳
東條不甘心失敗,想要最后掙扎一下,向天皇提出兼任總參謀長的職務,自己在海軍的朋友海相島田繁太郎兼任軍令部長,實施海陸軍一元化領導,彌補政略和戰略,海軍和陸軍脫節的現象。在天皇同意下,他成了明治憲法下權利最大的一個人,被政敵稱為幕府東條,但他保持這個地位也僅僅不到5個月。為了擺脫被動,東條英機于1944年1月孤注一擲地開始“一號作戰”計劃,命令在華日軍打通縱貫大陸的平漢、粵漢和湘桂鐵路交通線,企圖擺脫美國海軍的封鎖,使困于南洋的日軍獲得補給。豫湘桂戰役自4月打響歷時8個月,國民黨的正規部隊50多萬被日軍擊潰,140多座城市失陷。這是日本法西斯潰亡之前的最后一搏,雖然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日軍已無力鞏固這條線路。東條沒有看到這次戰役的結果就下臺了,因為美軍6月16日開始攻擊馬里亞納群島。開始攻擊東條規定的絕對國防圈。在馬里亞納海戰中,小澤治三郎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再次遭到慘敗,陸軍飛機損失殆盡。絕望的日本中太平洋艦隊司令南云忠一在陸上剖腹。7月9日,美軍占領軍事要地塞班島。B-29轟炸機群開始直接空襲日本本土。戰場上的連續失敗,加劇了國內反對勢力的倒閣風潮。7月18日,失去了天皇信任的的東條英機召開了最后一次內閣會議后,向木戶幸一大臣遞交了首相辭職書。同日,他辭去參謀總長之職(梅津美治郎大將同日接任),并陸續辭去陸軍大臣、內務大臣、軍需大臣之職,轉入預備役。22日,他向全國正式宣布辭去首相的職務。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11日,被美英等國列入日本頭號戰犯,被排在第一批甲級戰犯通緝名單最上面中的東條英機看到院子外面的盟軍警察(M·P)進入住所,便用當年希特勒贈送給他的瓦爾特自動手槍向心臟開槍(幾天前,東條英機曾讓自己的私人醫生用炭筆在自己胸口的心臟部位畫了一個酒杯大小的圓圈),但由于是左撇子且心臟畸形的原因,子彈打偏了,洞穿了肺部。美國大兵沖入室內時,東條已經瀕臨死亡,輸血救活了東條后,東條說自己朝心臟開槍自殺是為了“讓別人能夠看清楚自己的臉,從而知道他已經死了”。對他這種自殺未遂事件,美國《__科學箴言報》評論是“只是已經失去了信用,被拋棄了的家伙的最后恥辱”而已。三個月后,傷愈出院的東條被直接送入了日本東京巢鴨監獄。
法庭之上
由于日本的大量戰爭罪行都是由東條英機授權的,因此東條英機被普遍認為是對在亞洲戰爭死亡的千萬平民、被虐待的上萬戰俘盟軍、以及研究使用生化武器負有最高責任。1946年11月9日A級戰犯前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左圖左)在東京法庭的一個房間內,埋頭閱讀有關其戰爭罪行的起訴書。戰爭期間,東條氣焰囂張,但是在接受審判的過程中,東條卻較其他的戰犯表現得怯懦、畏死。
1946~1948年受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在獄中,其他甲級戰犯都不和他說話,東條只能一個人專心寫自己的口供和辯護詞。他被囚在獄中期間,引用孟子的話“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顯示了他當時的心境,臨死時仍覺得“自己所相信的東西都是一場夢”。
在法庭上,在全部的55項罪行中,東條是最多的,占了54條之多,當數首惡。1948年11月12日,東條英機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犯有發動戰爭,侵略別國等罪行判處死刑;1948年12月23日被執行絞刑。焚尸后美國大兵將骨灰拋入大海,但負責焚尸的三文字、飛田和市川并未將骨灰全部裝入箱子,讓美軍帶走。三文字、飛田和市川來到松井石根修建的興亞觀音寺,并交給伊丹夫婦剩余部分骨灰,伊丹夫婦將其秘密保管起來。10年后建起了堂堂正正的“七士之碑”,由首相吉田茂題寫碑名。東條英機靈位被供奉在日本靖國神社內。
主要罪行
剿義勇軍
頭三腳踢過后,東條英機對自己感到還算滿意,但要想實現他更大的野心,他還必須進一步實施第四步計劃:抓實權。在東條英機上任前的一個月,即1935年8月,關東軍為了討伐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曾制定了一份《治安肅正計劃》,以偽奉天、安東、吉林、間島和濱江五省區為重點,企圖將我抗日力量一舉扼殺。東條英機走馬上任時,正值關東軍實施這一計劃的關鍵時刻。看準了時機,東條英機決定以討伐我抗日武裝力量為突破口,為憲兵隊打開一個新的局面。于是,他向關東軍司令部匯報了他上任后的第一個施政綱領:1.在日滿警務機關中建立“思想對策”專門機構,借以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鎮壓。這一專門機構應由關東軍憲兵隊司令官指揮,賦予其監督“滿洲國”警務機關的權力,改變以往由特高課和司法課分頭負責管肅和拘捕的“兩張皮”現象,以堵塞在這方面的漏洞,化解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2.以濱江、三江、吉林、間島、安東和奉天六省及哈爾濱、齊齊哈爾、新京、奉天和大連五大城市為重點,將配置在各地的臨時憲兵機構建制化,充分發揮憲兵的作用,打擊反滿抗日力量。3.日滿各機關從事“思想對策”所需經費由關東軍憲兵司令官統一管理和支配。這一“施政綱領”充分暴露了東條英機急欲獨攬關東軍“治安肅正”大權的野心。借此機會,他輕而易舉地將監督、執行和財務三權統統把持于一手之間。大權在握后,東條英機更加躊躇滿志。他找來時任偽滿軍政部最高顧問的佐佐木到一,開始秘密籌劃“剿匪”事宜。1936年10月1日,佐佐木到一親率日本軍事顧問團數十人,總計出動偽滿11個旅,約25000人。對東邊道實施大討伐,1937年3月26日,在通化、輯安、臨江交界處的老虎頂子上,王鳳閣率領抗日救國軍與敵人展開了15個小時的激戰,最后終因寡不敵眾,被敵軍俘虜。東邊道的“獨立大討伐”使東條英機一夜成名。踩著成千上萬抗日將士和無辜百姓的累累白骨,走上關東軍參謀長位置的東條英機,已經再也抑制不住其勃勃野心了。
二二六事變
1936年2月26日清晨,“皇道派”近1500名少壯派軍人在東京發動了軍事政變。他們占領了首相府、陸軍省、內務省和參謀本部等重要機構,還控制了《朝日新聞》社。內務大臣齋藤實、陸軍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大藏相高橋是清等人被政變軍人殺死。政變者以“尊皇討奸”、“昭和維新”為口號,支持荒木貞夫等“皇道派”首領掌權組閣,建立法西斯體制,立即“北進”,討伐蘇聯。政變使東京陷入一片混亂。政變的消息很快傳到“滿洲”,作為“統制派”骨干的東條英機不禁暗暗吃驚,因為關東軍內部也有不少“皇道派”的同情者,他自己可能也成為“皇道派”分子刺殺的目標之一。不久,情勢更加危急——駐哈爾濱的第十一特混旅團真川發出通電,聲稱支持國內的“兵諫”;駐“東滿”的一六師團已自行出動,趕往“新京”;佳木斯守備營發生暴動,已占領東站、攔截火車……東條英機面對危機情勢,拿出一貫作風,根據關東軍鎮壓命令的指示展開大搜捕,指示手下憲兵搜捕中可不與所屬部隊長官商量而直接行事。他向各師、旅團及分散于各地的憲警長官發出密電和密令,命令立即處決叛國亂軍者。根據“黑名單”,長春的憲兵迅速行動,逮捕斃殺了長春的全部“皇道派”高級軍官。另一方面,東條英機不失時機地向天皇和軍部發出通電,表明立場,宣稱關東軍反對“兵諫”,堅決支持天皇。通電中說:“‘皇道派’逆徒戮帝國重臣,以武力逼宮,辱我皇威亂我政綱,致舉世駭怒。今全體關東軍聲明矢忠于萬世一系之皇統,不惜以武力殲滅任何反叛,以靖神國。今至誓師討逆。敦請軍部立即通令拘捕敗類并整肅全國。‘皇道派’叛軍如盡早舉械以降,可免重刑。如頑抗不冥,關東軍必振武奮擊,代行天懲!”東條英機的果斷強力行動,穩定了關東軍的局勢,使“統制派”牢牢控制住這個“皇軍之花”,遙呼東京的“平叛”行動。28日,東京戒嚴司令部發布“奉敕命令”,出動軍隊,鎮壓“叛軍”。次日,叛軍紛紛投降。后來,為首的17名“皇道派”軍官和法西斯主義理論家北一輝等被處決,其他主要“皇道派”軍官被解職、降職,“皇道派”勢力在軍部遭到大清洗。隨著“二·二六”兵變的失敗結局,“統制派”獲得了壓倒“皇道派”的優勢地位。東條英機鎮壓中國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恢復“滿洲治安”的“戰果”,以及在“二·二六事件”中支持天皇的忠心表現,為他贏得了軍部中央的支持和賞識。1936年12月1日,東條英機被晉升為陸軍。1937年3月,東條英機接替板垣征四郎登上關東軍參謀長的寶座。
蓄謀侵華
以東條英機為參謀長的關東軍態度鮮明地支持強硬派的立場,他們以中國軍隊進入察哈爾將對滿洲國構成威脅為借口,強烈要求參謀本部準予其向華北發動攻勢。關東軍的這一態度,對強硬派來說自然是求之不得的。摸清了強硬派底數的東條英機,再次發揮其“剃刀”風格,來了個先斬后奏——他在未經參謀本部許可的情況下,就預先派出了一支部隊向察哈爾方向挺進,并不斷制造虛假事件。到了8月中旬,中蘇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這使得東條英機更加找到了強硬論的根據。于是,在關東軍連日召開的會議上,東條英機公然為進攻察哈爾尋找理論依據,聲稱:“此次進攻的主要目的,可歸結為三點:第一,可以改變中國的排日政策;第二,防止共產勢力的進一步壯大;第三,有助于開發華北的經濟。如不能達到此三點目的,帝國安全即無保障。”
與此同時,關東軍獨自擬定了《對時局處理綱要》,提出全面發動武力進攻以膺懲南京政府,殲滅北上的中央軍等五條方針,并寫明:“建立地方政權,以謀求與滿洲接壤地區的明朗化,為了準備對蘇作戰,確保正前方的安全至關重要,為此,“至少要使察哈爾、河北、山東各省徹底獨立。”其用心十分明確,即利用此次中日沖突,一舉在華北地區建立傀儡政權,借以分割中國,防止風起云涌的抗日力量結成統一戰線,對日本構成威脅,從而影響其對蘇作戰的準備。在此情況之下,日本參謀本部同意了關東軍提出的對察哈爾作戰的請求。不過,隨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在內閣會議上,外相廣田弘毅提出不擴大事態的主張,藏相賀屋興宣則從財政方面陳述了擴大事態后日本將可能面臨的財政上的種種困難。但實際情況是,關東軍已如脫韁野馬,除順從時局的發展外別無他法。
此時,東條英機急不可耐。他不顧“中央的指示”,立即著手網羅漢奸,祭出了察南自治政權的牌子。日軍的“宣撫”工作也做得十分“及時到位”。在張家口戰役結束后,他們迅速編寫出了一首為東條英機歌功頌德的軍歌:熱河狂風卷塵砂,蒙古高原牧草芳,揮師進軍下張北,夜襲長城無阻擋,塹壕凋零夜來香。八角臺下水魁旁,湯淺十川兩旅團,披荊斬棘直向前,神速攻占張家口。木犀郁香葡萄甜,察南自治已建立。
蒙疆兵團
此后,東條英機一發而不可收,他率領著基礎改編而成的“蒙疆兵團”,繼續向中國進。1937年9月13日,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旅團攻占大同;24日,攻占集寧;包頭。東條英機在察哈爾地區指揮的這一系列戰役,作為“關東軍閃擊戰”的典型戰例,東條英機的沙漠作戰路線,神速推進,以及綿延數百里的后方聯絡補給線,乃至日本陸軍作戰史上的開先河之作。就連東條的對頭石原莞爾都不得不對其表現給予了有限度地認可,陸軍省次官梅津美治郎也說:“關東軍的功勛,得力于東條參謀長。”察哈爾之戰帶給東條英機的不僅僅是聲名,而是對其能力的肯定,日本大本營向東條頒發了“七七”事變后日本侵華戰爭中的第一枚二級“金鵄勛章”。從此以后,東條英機便在日本法西斯軍閥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向著頂峰沖擊。
擴大戰爭
1941年12月7日,在東條的旨意發布后和派野村吉三郎進行假談判的同時,日軍聯合艦隊山本五十六派南云忠一率領艦隊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次日,美英荷等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幾乎與此同時,日軍開始向泰國、馬來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以及太平洋諸島發動進攻,全面實施蓄謀已久的“南進”計劃。不久,新加坡、馬來西亞先后陷于日軍之手,菲律賓也全境淪陷。次年3月,日軍已侵占荷屬東印度,控制了當地石油及其他礦藏物產,荷軍雖然人多,但是由于兵力分布在印尼的幾百個島上,導致被日軍逐個圍攻并擊破;美、英、荷等國駐守東南亞各地的軍隊節節敗退。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日本侵占了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近380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土地,淪陷地區的人口達1.5億之眾。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日軍大敗。由于海軍的有意隱瞞,做為首相的東條居然被蒙在鼓里,全然不知,1943年初,侵入瓜島的日軍再遭重創。緊接著海軍先后兩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和古賀峰一戰死,美軍航母機動部隊突入中太平洋,潛艇像狼群一樣四處亂竄,到處擊沉日本的商船,日本的戰爭機器大量失血而無法補充。日軍從此進入不可遏止的敗退頹勢之中,東條英機的戰爭內閣也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戰后東條認為日本失敗的三大要素是美軍的狼群戰術,快速航母機動群和跳島戰術)。
看了“東條英機的人物評價”還想看:
1.東條英機的歷史
2.東條英機怎么死的
3.抗日戰爭雙方指揮官將領是誰
4.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將領有誰
5.軍事家希特勒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