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的人物生平
拉斐爾(Raphael,1483年4月6日 --- 1520年4月6日),意大利杰出的畫家,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并稱文藝復興時期藝壇三杰。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拉斐爾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拉斐爾的人物生平
拉斐爾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烏爾比諾鎮。他的父親是宮廷的畫師,所以他從小就隨父學畫。7歲時,母親去世,11歲時,父親去世,他給一位畫家當助手。后來,他學習了15世紀佛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積極吸取各派畫家的優勢和長處。形成了自己和諧明朗、優美典雅的藝術風格,開始走上了獨創的道路。拉斐爾之母于1491年逝世,當時拉斐爾只有八歲,父親在1494年八月一日再婚。十一歲時成為孤兒,拉斐爾的正式監護人變成他唯一的叔叔。年幼時跟隨父親學習繪畫,后來轉為跟隨佩魯吉諾的畫室學習繪畫,在1500年出師。
1504年,21歲的拉斐爾繪畫了《圣母的婚禮》。此作品甚至超越了佩魯吉諾,不論是構圖或形象塑造也有創新。尤其是作品中圣母瑪利亞及其夫約瑟的端莊、文雅、畫面之平衡和背景描繪,均為罕見的作品。
1504年時,拉斐爾居留在佛羅倫薩,他受當地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所影響,同時亦學習列奧那多·達芬奇的構圖和米開朗基羅的人體表現和風格,使他的風格日漸成熟,從而迅速和兩人齊名。
他所繪畫的圣母畫像都以母性的溫柔以及青春健美,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安西帝圣母》《草地上的圣母》和《佛利諾的圣母》。
1513年-1514年。他繪畫的大型油畫《西斯廷圣母》,由圣母和圣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圣母和耶穌表現了母愛的偉大。另外,《椅上圣母子》《阿爾巴圣母》都是他完美無瑕的作品。
1509年,他被羅馬教皇尤利烏斯二世邀請繪畫梵蒂岡壁畫,其中位于簽字廳的壁畫最杰出。這些壁畫分別代表了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這四個人類精神活動,作品表現與建筑裝飾的充分和諧,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他在這段期間的重要作品還包括《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波爾申納的彌撒》《波爾戈大火》《加拉泰亞的凱旋》等。他在23歲時繪畫自畫像及《西斯廷圣母》。而代表作是描繪一位學者的《卡斯蒂廖內像》和描繪一位女郎的《披紗巾的少女》。
1520年的春天,已患重病的他仍在繪畫《基督變容》,最后因他逝世而未能完成。
拉斐爾作品
《圣瑪利亞的婚禮》
《圣瑪利亞的婚禮》是拉斐爾的成名之作,創作這幅大型祭祀畫時他還不滿21歲。這幅畫的構圖樣式、環境和人物配置皆模仿老師的佩魯基諾畫的《圣女的婚禮》,人物造型除帶有老師嫻靜優雅的風格特征外,開始顯露自己獨特的柔美風格。畫面取對稱式布局,背景是頂天立地的多邊形洗禮堂充滿天堂。大量使用水平線、垂直線和半圓形曲線,造成剛中有柔、簡潔明快、整體變化和諧的美感。畫家巧妙地運用透視使空間深遠。
畫面前景仍以對稱式布滿人物,視覺中心是代表神的意志的主教主持儀式,約瑟將訂婚戒指戴在瑪利亞的手上,左右兩邊分別兩組男女青年?,斃麃喓竺娴囊唤M女子是她的女友,而約瑟背后的男青年則是求婚者,他們手執求婚標志的棍棒,誰的棒頭開花,誰就是命中注定的瑪利亞的未婚夫,正是約瑟的棒頭開出一朵小花,這一神的意愿使其他求婚者陷入痛苦和不安,有的甚至激憤,前景中的青年就絕望地折斷了手中的求婚棒。這是一幕充滿戲劇性的場面。畫中無論男女,形象都塑造得俊美,作者大量使用變化多樣的曲線,人物的體態面貌、衣服的褶紋變化,都給人造成秀逸柔美之感。畫家自己對這幅畫很滿意,第一次在上面簽了自己的名字。
《圣喬治與龍》
1504年,英王亨利七世授予拉斐爾故鄉的烏爾比諾公爵以
“嘉德勛章”,公爵為了答謝英王,委托21歲的拉斐爾繪制一幅歌頌英國守護神圣喬治的小型圖畫,并要求他在畫中把圣喬治畫成殺死毒龍的嘉德騎士。這個題材拉斐爾畫過幾幅,這一幅最為杰出,顯示出拉斐爾自己的藝術個性。畫家以對角線安排形象,騰躍的白馬呈向上趨勢,圣喬治舉刀作欲砍之勢,動作十分英武優美。畫家更多關注繪畫的造型形式,而對人物的內在精神、生死搏斗的勇武氣質刻畫缺乏力度,達不到達芬奇所作《安加利之戰》中人物和馬的精神表現。
《雅典學派》
在雄偉莊麗的大廳里,匯聚著人類智慧的明星,他們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學派的杰出學者、思想家,古今同堂,自由熱烈地進行學術討論,可謂洋溢著百家爭鳴的氣氛,凝聚著人類天才智慧的精華。畫面構
圖宏大,視覺中心人 物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圍繞這兩位大哲學家畫了 50多個學者名人,各具身份和個性特征。他們代表著古代文明中七種自由學術:即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等。畫家借以表彰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對過去文明的贊頌,對未來發展的向往。我們欣賞這幅巨作,如同進入人類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這個思想領域是由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爭論展開的。他們兩人從遙遠的歷史走來,邊走邊進行激烈的爭論。
從一上一下對立的手勢,明顯地表達了他們在思想上的原則分歧。兩邊的人物成眾星捧月分列兩旁,表情動勢向著兩位爭論學者,有的注目傾聽,有的用手勢欲表達自己的看法,強化了畫面的中心。畫幅左面一組的中心人物,是身著長袍,面向右轉,打著手勢在闡述自己的哲學觀點的蘇格拉底;下面身披白色斗篷,側轉頭冷眼看著這個世界的青年人,是畫家故鄉烏爾比諾大公弗朗西斯柯;大公身后坐在臺階上專心寫作的禿頂老者,是大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身邊的少年在木板上寫著“和諧”和數學比例圖;身后上了年紀的老人,聚精會神地注視畢達哥拉斯的論證,準備隨時記錄下來;那個身子前傾伸首觀看,扎著白頭巾的人,據說是回教學者阿維洛依;畫面左下角趴在柱墩上、戴著桂冠正在專心書寫的人,有人定為語法大師伊壁鳩魯;畫中前景側坐臺階、左手托面、邊沉思邊寫作的人,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他身后站著一位轉首向著畢達哥拉斯的人,他一手指著書本,好像在證明什么,他就是修辭學家圣諾克利特斯。畫面中心顯眼處的臺階上橫躺著一位半裸老人,他是犬儒學派的哲學家狄奧根尼,這個學派主張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一切都是無足輕重的,所以這位學者平時只穿一點破衣遮體,住在一只破木箱里。畫的右半部分又分幾組。前景主體一組的中心人物是一位老者,他是幾何學家歐幾里德,他正彎腰用圓規在一塊石板上作幾何圖,引來幾位年輕學者的興趣;歐幾里德后面那個背向觀眾手持天文儀的人,是天文學家托勒密:對面的長胡子老人是梵蒂岡教廷藝術總監、拉斐爾的同鄉勃拉曼特;那個身穿白袍頭戴小帽的是畫家索多瑪,在索多瑪后面的只微露半個頭頸,側面看著我們的就是畫家拉斐爾本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最善于在畫中描繪自己崇敬或詛咒的人,也愛將自己畫到畫中,借以表明自己對畫中事件的態度,或代表簽名。這幅壁畫畫家巧妙地利用拱形作為畫面的自然畫框,背景是以勃拉曼特設計的圣彼得教堂作裝飾,兩邊作對稱呼應,畫中人物好像是從長長的、高大過道廊走出來,透視又使畫面呈現高大深遠。建筑物的廊柱直線和人物動態的曲線相交融,產生畫面情境柔中有剛,加之神像立兩旁,使畫中充滿深層的古典文化氣息。
畫家極善利用臺階,使眾多人物組合主次前后有序、真實、生動、活潑,畫面將觀賞者帶進先哲們的行列。這宏大的場面,眾多的人物,生動的姿態表情,具有肖像性人物個性刻畫,布局的和諧、變化且統一的節奏,可謂把繪畫創作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頂峰。
《椅中圣母》
畫家特別著意于圣母的目光,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通過一雙
眼睛可以窺視到畫中人的靈魂。拉斐爾畫中的圣母情深意長,關于這雙動人的目光,有個傳說:有一次畫家從梵蒂岡出來,在門口廊柱下見到一位抱著嬰兒的少女,酷似他的心上人芙納蕾娜,看到她的目光令他神魂顛倒,他滿懷激情地拾起一塊木炭,想把這動人的瞬間永駐在畫布上,他環顧四周,見到旁邊有一只朝天的空桶,畫家沒加考慮,就跑過去把桶翻過來,在桶底上急速地畫下這位多情而美麗的少婦,有人認為《椅中圣母》的創作靈感源于此。拉斐爾極善運用曲線塑造形象,這幅畫從畫幅圓形外框到人物的組合、體態、衣著、褶紋都以長短不等的各種曲線構成,整個畫面形象給觀賞者以豐滿、柔潤與高度和諧的完美之感。畫家造型的色彩配置,基本仍遵循__的觀念,以紅、藍兩色為基調。因為在基督__紅色是象征天主的圣愛,藍色是象征天主的真理。所以在宗教畫中,圣母的衣著一般以紅藍兩色相配搭。在這幅畫中,圣母上衣為紅色,斗篷為藍色,小耶穌的黃色上衣,與圣母衣著的紅、藍色構成了調和的三原色,從而強化了艷麗的色彩和畫面的華貴。
在拉斐爾所處的年代,流行一種新柏拉圖主義的哲學思潮,既主張美是不生不滅的永恒,也在藝術中追求理想美的創造。而在人文主義大師們的藝術創造中,更為重視的是對生活美的發現,他們在藝術描繪的一切美中都具有現實美感。
看了“拉斐爾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亞里士多德人物介紹
2.莎士比亞的生平事跡
3.畫家布格羅的簡介
4.達芬奇成功的歷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