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的人物評價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 --- 1564年2月18日)以人體作為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剛勁有力、氣魄宏大,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生氣勃勃的人文主義精神,以人物“健美”著稱。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米開朗基羅的人物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米開朗基羅的人物評價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筑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于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米開朗基羅作品
圣彼得大教堂——出自米開朗基羅的天才設計,巨大的圓形穹頂不僅氣勢恢弘,而且從細節到整體都是絕世精美的藝術,但可惜大師本人沒有看到作品的完成。教堂中陳列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是大師23歲時的作品,兩年后即告完成。但當時沒有人相信如此具有震撼力的作品出自一個青年之手,于是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帶上,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
鐐銬圣彼得教堂——雕像《摩西》最早設計是安置在高處的,作者也為此強調了它被仰視時的藝術效果;但后來由于教皇的干涉,不得不放置在陵墓的底層。即使如此,它仍然被西方藝術評論家認為是米開朗基羅最成功的雕像之一。
教皇宮的西斯廷禮拜堂——西斯廷本來只是羅馬教皇的一個私用經堂,但因為米開朗基羅的兩幅巨型畫作:面積達511平方米的穹頂畫《創世紀》和220平方米的壁畫《末日審判》而名揚天下。畫這兩幅畫,前后間隔24年,但都是大師獨自一人日以繼夜地工作,共耗費了10年的時光。難怪有人說:藝術是寂寞的。
羅馬國立博物館——其大回廊是米開朗基羅晚年的重要作品之一。
羅馬市政廳建筑群——其和諧完美堪稱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建筑的代表。
庇護門——條條大路通羅馬,庇護門即為通往羅馬的大門之一,這也是米開朗基羅生前的最后一項建筑作品。
米開朗基羅創世紀
《創世記》是米開朗琪羅在西斯廷禮拜堂大廳天頂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邊畫的連續9幅宗教題材的壁畫。
這幅巨型壁畫期間,歷時長達4年多。畫面面積達14x38.5平方米,畫題均取材于《圣經》的開頭部分中,有關開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見《創世記》)。分別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園》,《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畫面由以上9幅中心畫面和眾多裝飾畫部組成,共繪有343個人物。
看了“米開朗基羅的人物評價”還想看:
1.米開朗基羅人物簡介和作品
2.米開朗基羅的簡介
3.神圣的米開朗基羅閱讀答案
4.米開朗基羅摩西像的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