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 --- 1616年4月23日),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戲劇家,詩人。21歲時到倫敦劇院工作,很快就登臺演戲,并開始創作劇本和詩歌。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介紹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包括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四部喜劇。四大喜劇代表了莎士比亞喜劇藝術的最高成就。其基本主題是歌頌愛情和友誼。《仲夏夜之夢》是威廉·莎士比亞青春時代最后一部也是最為成熟的喜劇作品,同時也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喜劇之一。整部戲劇情調輕松,它所包含的,是純凈的快樂,仿佛是一部戲劇的狂歡,中間也掠過一絲愛情所固有的煩惱,但亦是加以歡樂化、喜劇化的。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通過安東尼奧的形象,贊美了友誼和仁愛精神,又通過巴薩尼奧和鮑西婭的愛情故事,說明真正愛情的純潔與樸實。《皆大歡喜》、《第十二夜》中那些追求愛情自由的年輕人歷經磨難,終成眷屬。作者無情地批判了封建門閥觀念、家長專制批判了中世紀以來的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并在對愛情自由和個性解放的贊美中,表現了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大約創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間,其詩作的結構技巧和語言技巧都很高,幾乎每首詩都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詩集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前126首,獻給一個年輕的貴族(Fair Lord),詩人的詩熱烈地歌頌了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們的友情;第二部分為第127首至最后,獻給一位“黑女士”(Dark Lady),描寫愛情。
該詩集于1609年在倫敦首次印刷出版。
莎士比亞的人物評價
17世紀,同時代人執劇壇牛耳的本·瓊生稱譽莎士比亞是“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千秋萬代”。17、18世紀的英國古典主義者德萊登認為“莎士比亞有一顆通天之心,能夠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興起后,莎士比亞風靡歐洲。雨果、司湯達等人在和古典主義斗爭中,都是高舉莎士比亞這面旗幟,鼓吹莎士比亞精神。雨果說“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他的光輝照耀著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德國的狂飆運動也是高唱著莎士比亞的贊歌,舉著他的旗幟前進的。歌德說:“我讀到他的第一頁.就使我一生都屬于他了。讀完第一部,我就像一個生下來的盲人,一只奇異的手在瞬間使我的雙眼看到了光明……感謝賜我智慧的神靈。”
巴爾扎克、迪更斯萊、普希金、屠格涅夫等都以莎士比亞作品為榜樣。普希金認為莎士比亞具有一種與人民接近的偉大品質。杜波羅留波夫把莎士比亞看作是“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說他“指出了人類發展的幾個新階段”,是“人類認識的最高階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現出道德的最充分的理想。”別林斯基對莎士比亞更是有著無限崇拜。他在《文學的幻想》中寫道:“莎士比亞——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亞——對地獄、人間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過了他的靈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脈搏的躍動。他的每一個劇本都是一個世界的縮影,包含著整個現在、過去及未來。”
德國的偉大詩人歌德在論莎士比亞時指出:“使莎士比亞偉大的心靈感到興趣的,是我們這世界內的事物:因為雖然像預言、瘋癲、夢魘、預感、異兆、仙女和精靈、鬼魂、妖異和魔法師等這種魔術的因素,在適當的時候也穿插在他的詩篇中。可是這些虛幻形象并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為這些著作的偉大基礎的是他生活的真實和精悍,因此,來自他手下的一切東西,都顯得那么純真和結實。”
莎士比亞在馬克思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也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與之相比。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僅以數量來說,引用或談到莎士比亞竟有三四百處之多。所以有人說,莎士比亞是馬克思科學研究過程中從始至終的最好伴侶。他為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提供例證、模型和歷史內容,提供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雛形和趨勢,也為革命理論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論據。甚至他對人類未來的美好理想,也與馬克思不謀而合,基本一致。
恩格斯在青年時代寫的《風景》一文中指出:“不管他劇本中的情節發生在什么地方——在意大利、法蘭西還是那伐爾,其實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永遠是他所描寫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聰明的教書先生、可愛然而古怪的婦女們的故鄉,merry England(快樂的英國)。總之,你會看到這些情節只有在英國的天空下才能發生。”
看了“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介紹”還想看:
1.歷史名人莎士比亞簡介
2.莎士比亞歷史劇你可能沒看過
3.莎士比亞喜劇集讀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