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四大家歐陽修生平
編者按: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
北宋四大家歐陽修生平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天圣八年進士。以翰林學士修《新唐書》。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文忠。有《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篇》。汲古閣本有《六一詞》,略同《近體樂府》。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子不必擔憂家貧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僅可以創業光宗耀祖,他日必然聞名天下。”歐陽修的散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無論是議論,還是敘事,都是有為而作,有感而發。
歐陽修是宋代文學最杰出的代表,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__新運動,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引領宋朝文學走向高峰,對整個宋朝文化的繁榮居功至偉,對后世也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他的散文是宋代散文中成就最高的,其散文創作的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極高的成就。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歐陽修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當時他父親任綿州推官,已經56歲了。3年后,父親去世。歐陽修是家里的獨子,與母親鄭氏相依為命,孤兒寡母只得到湖北隨州去投奔歐陽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親鄭氏是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用荻稈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讀書寫字。歐陽修的叔叔也不時關懷,總算沒有讓童年的歐陽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子不必擔憂家貧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僅可以創業光宗耀祖,他日必然聞名天下。”十歲時,歐陽修從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這為日后北宋詩__新運動播下了種子。
歐陽修的科舉之路可謂坎坷。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兩次參加科舉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舉,歐陽修就試開封府最高學府國子監。同年秋天,歐陽修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歐陽修在國子學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也算是“連中三元”。歐陽修覺得,在即將到來的殿試中,自己肯定也能奪得狀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準備到時候穿。歐陽修在廣文館有個同學,叫王拱辰,才19歲,也獲得了殿試資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調皮地穿上歐陽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說:“我穿狀元袍子啦!”沒想到,殿試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狀元。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趙禎主持的殿試在崇政殿舉行。殿試放榜后,歐陽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據歐陽修同鄉時任主考官晏殊后來對人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于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