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名人都再熟悉不過了吧,那么你知道中國古代歷史名人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1)
管仲 公私分明
管仲和鮑叔牙是生死之交。有一次齊桓公和管仲探討下任國相的問題,齊桓公問:假如你要是死了,誰接任你的.國相為好呢?管仲說出了一個人名,齊桓公又問:那么第二人選呢?管仲就又說了一個人的名字,齊桓公又問:那么第三人選呢?管仲就又說出了一個人名。齊桓公很不高興的再次問:那么第四人選呢?管仲說:那就是鮑叔牙了!齊桓公說:我真的很奇怪,鮑叔牙對你那么好,聽說以前你們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讓著你,你輔佐公子糾時,還射過我一箭,要不是鮑叔牙說情,我早就把你殺了,后來鮑叔牙又在我面前積極推薦你為國相,怎么現在請你推薦下任國相的人選時,你竟然把鮑叔牙放在第四人選的位置上呢?你對得起人家鮑叔牙嗎?管仲說:我們現在是在談論誰做下任國相最合適的問題,您并沒有問誰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們的私交很好,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2)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倍于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不可戰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在清點戰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了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后抱著信件去向曹操匯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著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于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的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眾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為增強,為此后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3)
南宋愛國將領岳飛,善書法,也精琴棋。每當他心中煩悶的時候,總要彈奏古琴,以抒發心中的憂憤。公元1141年,岳飛抗擊金兵,連連取勝,兵進至朱仙鎮,岳家軍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決心打到金兀術的老窩。
這天,岳飛正和部將們計議出兵的事,南宋的投降派丞相秦檜促使宋高宗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飛火速回京。他要把岳飛騙回京城加以殺害。
岳飛離京城臨安不遠了,突然對面來了幾個校尉攔住岳飛說:“圣上有旨,命你在城外安歇,沒有圣旨,不得進城。”
這天晚上,岳飛就住一座寺院里。想著勝利指日可待卻不得不放棄大好戰機,心中實在郁悶,夜不能寐,在院內踱步,望著滿天星斗,連連搖頭嘆息。回到屋里,岳飛見墻上掛有古琴一張,伸手摘下來,定了定音,伏案彈奏起來。
秦檜殺害岳飛計劃的第一招是行刺。秦檜讓人從監獄里提出一個身強力壯的死囚,告訴他去城外刺殺一個奸細,事成之后,不僅可赦死罪,還有嘉賞。
這個犯人聽說是刺殺奸細,又可免死得賞,高高興興地出了城。秦檜的陰謀是:叫死囚行事,免他死罪,他必然賣命去干;待岳飛一死,再把他抓起來滅口,神不知,鬼不覺,萬無一失。秦檜一想到這,心里就美滋滋的,靜等刺客的回音。
刺客來到那寺廟院內,藏在一棵老槐樹后面。他聽見岳飛在屋里嘆氣,就躡手躡腳來到了窗下,在岳飛轉身摘古琴時,立刻閃身進了屋內,躲在屏風后面,提著氣,踮著腳,向前移了幾步,正要行刺,這時琴聲響了,刺客馬上把刀縮了回去。
岳飛手中的牛角琴撥,在琴弦上彈撥,琴聲飛揚,或柔或剛,或緊或慢,時而高亢,時而低沉。高亢時,像千軍萬馬馳騁疆場,拼殺金兵;低沉時,像是感嘆壯志未酬,憂國憂民……
刺客心想:“這是誰呢?如果是金人奸細,怎么能彈出這樣好的琴呢?”他用一只眼睛從屏風的細縫中偷看:彈琴的人一身朝服,臉色白潤,分明是中原人呀!
“管他是誰,趁他一心一意彈琴之機,我一刀結果了他!”刺客心一橫,剛要下手,只聽琴聲突然停住了。刺客渾身的肉緊縮了一下,差一點把手里的刀落在地下。這時,只聽岳飛長嘆一聲:“唉!何時收復舊山河啊!”琴聲又陡然響起。刺客聽了聽,咦?這曲調為什么這樣熟悉呢?這不是我爹譜作的《送軍行》嗎?
原來,這個刺客是郾城人,父親是個有名的.彈琴藝人,能作曲彈琴,在民間賣藝糊口。那年,金兵占了郾城。金兀術設宴慶功,把他父親抓去彈琴助興,他父親不彈不奏,怒目而立,還在金兀術面前把琴弦全撥斷了。金兀術氣急敗壞,命人把老人家打得遍體鱗傷,關在營中。岳飛到了郾城,打跑了金兵,救出了老藝人。老人家一高興,就譜寫了這首《送軍行》的琴曲,到處彈奏,贊揚岳家軍抗金。一天,岳元帥親自來到家里,和老藝人一見如故。岳元帥請老藝人教他彈《送軍行》……
刺客想著想著就落淚了。他的心被琴聲卷走了,隨著琴聲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慷慨,忘了自己是來行刺的。“嘣”的一聲,琴弦斷了,岳飛默默站了起來,自言自語地說:“我岳飛抗金大志未酬,何以報答父老鄉親!”刺客聽到“岳飛”二字,鋼刀“當啷”一聲掉在地上,頭“轟”的一下脹得斗大,一下子從屏風后面鉆出來,叫了聲:“岳元帥!”撲通跪倒在地,淚水嘩地流了下來,涕泣著說:“岳元帥,我對不起您。”
岳飛被他嚇了一跳,看著前面跪倒的人,便問:“你是誰?”刺客把行刺的事細說了出來。岳飛怒火沖天,雙眉倒豎,大罵秦檜賣國投敵。他把刺客拉起來,安慰了一番,贈送了他一些銀兩,讓他逃走。
秦檜想暗殺岳飛的陰謀就這樣在岳飛的一曲琴聲中破滅了。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4)
沒有伯樂,只能懷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間,士人劉幾多次在國子監考試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詭譎險怪的文句迭出,學子們紛紛仿效,一時形成了怪異浮華的風氣。歐陽修很討厭這種文風,總想整肅一下。
這年,歐陽修主持進士考試,規定凡是寫艱澀險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個考生在文章中這樣寫:“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意思是:天地初分時,萬物始生長,偉人方問世。歐陽修想:“這個人一定就是劉幾!”于是戲謔地在其后續寫道:“秀才剌,試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違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還用大紅筆把文章從頭到尾橫涂一道,稱作“紅勒帛”,批上“大紕繆”三個字張榜公布。后來發現這個人果然就是劉幾。考場文風因此發生了改變,大家都學著寫內容充實、樸素的文章了。
過了幾年,歐陽修擔任廷試考官,發現劉幾又來參加考試。歐陽修說:“清除邪惡一定要徹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責這些個輕浮學子,以便鏟除文壇禍患。”他發現一個考生寫的`《堯舜性仁賦》,其中一句:“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意思是:所以能得寧靜就可以養生,可以比五帝還高壽;如果易沖動而莽撞,就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懲罰。歐陽修便將這個考生定為第一名。等到張榜公布時,發現考生叫劉輝。有人告訴歐陽修,劉輝就是劉幾,為了徹底改變文風,他連名字也改了。歐陽修很感動。
歐陽修通過大力改革文風,發現了許多人才,經過他的提拔,一個個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蘇軾和蘇轍。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5)
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十二歲就有了功名,少年時便名冠一時,很受當地人們的尊重。
有一天,鎮上一位老紳士病故,喪主特派家人去請少年湯顯祖寫祭文。可偏偏另一個村子里有位老農做壽,其子女也來請他去寫壽聯。顯祖一想,按理說,死者為大;可按情論,死者停靈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殯前寫畢就可,而做壽卻只能在當天宴賓客時使用,何況眼下壽星家生活艱難,拿不出什么潤筆費,我小小年紀,不可勢利。就回答那家喪主,他遲一天到,肯定誤不了事的。說完,湯顯祖先去了壽星家把壽聯寫完,這才連夜往鎮上趕。
再說鎮上那家,因為家產富有,來吊唁的親朋眾多。其中一位遠親狂生,自恃有些文才,聽說要等個什么湯顯祖來寫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區區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筆墨伺候,鋪開宣紙,洋洋灑灑,直寫到次日天明。
正自鳴得意呢,湯顯祖來了。狂生沒料到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當地好事的就慫恿湯顯祖也寫一篇。湯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陳詞濫調,矯揉造作,全無真意,心中很不以為然。也是年輕氣盛,便不客氣,只見他略一思索,拿起筆來,幾乎是一氣呵成,驚得眾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見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風。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寫成的'東西,請湯顯祖評點。滿以為湯多少會夸贊幾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湯顯祖只是在結尾空白處寫了一句曲詞:“他去也,怎把心兒放。”狂生起先以為湯顯祖是補充去世人心態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細一琢磨,才悟出原來人家寫的是一字謎,這一字就是對他文章的評價,那臉刷地就紅了,心想,幸虧沒求人家說出來……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6)
選賢任能一定要堅持正直原則。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變了齊國的落后面貌,富國強兵,齊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由此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不過對于怎樣選拔人才,齊桓公并沒有不十分明確標準。
一天,齊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來到馬棚視察養馬的情況。他一見養馬人就關心地詢問:“你覺得哪一件事最難?”養馬人一時難以回答。其實,養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備料,飲馬溜馬,調鞍理轡,接駒釘掌,除糞清欄,哪一件事都不是輕松!管仲在一旁見養馬人尚在猶豫,便代養馬人回答說:“以前我也養過馬,依我看,編排用于拴馬的柵欄這件事最難。為什么呢?因為在編柵欄時備用的木料往往有彎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讓所選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顯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樁的時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樁時用了彎曲的木料,隨后你就得順勢將彎曲的木料用到底,像這樣彎曲的木料之后緊接著使用彎曲的木料,那些筆直的木料就難以派上用場。相反,如果一開始就選用筆直的木料,繼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場了。其實,選拔人才同編柵欄選料的道理是一樣的,國家在起初選拔肩負重任的人才時,必須慎重行事,從一開始就把握正直的標準,以便今后按這樣的標準選賢任能。”
聽了管仲的這一番高論,齊桓公深為佩服,確定了以正直作為國家選拔賢才的標準,世代相傳。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7)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齊襄公被手下將士殺死,他的弟弟公孫無知被立為齊王。沒幾個月,公孫無知又被手下大臣給殺掉了。流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魯國的公子糾得到消息后,都覺得自己繼承王位的機會來了,急忙打點行裝回國。
管仲是公子糾的軍師,他提醒公子糾說:“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國離齊國很近,如果他搶先一步回到齊國,我們就沒戲了。”于是,管仲先帶一隊快馬去攔截公子小白,讓魯國大將曹沫帶另一隊人馬趕往齊國。
管仲帶著人馬趕到莒國和齊國的交界處,正碰上鮑叔牙從莒國帶了一隊人馬,護送著公子小白而來。
管仲上前攔住去路,問道:“敢問公子要去哪里?”公子小白回答說:“我回國辦喪事去啊!”管仲撒謊說:“您的哥哥公子糾已回到齊國操辦此事了!”
鮑叔牙喝斥管仲:“如果公子糾真的回到齊國,你干嘛還帶人來攔截我的主公呢?”命令部隊火速前進。
管仲見狀,搭弓取箭,朝公子小白射去。小白大叫一聲,栽倒在車上。管仲帶著人馬飛逃而去。
沒想到,管仲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帶鉤上,沒傷到人,公子小白是裝死。這個公子小白,史稱齊桓公,春秋時期五位霸主之首。
管仲自以為射死了公子小白,回到公子糾身邊,與曹沫一起護送公子糾繼續向齊國進發。到齊魯邊界時,齊國使者攔住了他們的車馬,說:“齊國新君公子小白已登基,請你們離開齊國。”
管仲一聽,才知自己沒把事情辦好。他殺了齊國使者,公子糾命令大將曹沫攻打齊國,結果大敗,公子糾和管仲又逃回了魯國。
公子小白命鮑叔牙領兵30萬攻打魯國,魯國連連敗北,魯莊公派人與齊國講和。公子糾與齊桓公本是一母同胞,齊桓公不便親自殺掉公子糾,就請魯國代為執行。公子糾的輔臣管仲和召忽是齊桓公的仇人,要帶回齊國處置。魯國于是殺掉了公子糾,將管仲、召忽二人交給鮑叔牙。召忽不愿返齊受罪,自殺身亡。管仲作為囚犯隨鮑叔牙返齊。
到達齊魯邊境時,鮑叔牙放了管仲。回國后,鮑叔牙對齊桓公說:“管仲乃天下奇才,您不可不得,我可以助您治理齊國,然而管仲可助您稱霸天下。”齊桓公不計前仇,親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為相國,從此齊國走上了稱霸之路。
管仲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二人的友情,為千古稱頌,而這其中又與鮑叔牙知人善諫、齊桓公胸懷大度是分不開的。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8)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七十歲了,想學習(音樂),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為什么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么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原文: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9)
蘇秦(前?—前317年),字季子,戰國時期的洛陽(周王室直屬)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蘇秦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堪稱辭令之精彩者。
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合縱(聯合其他國家對付秦國)。
蘇秦從鬼谷子學成之后,出游數載,一無所成,搞得“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感嘆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蘇秦苦讀太公《陰符》之時,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錐自刺其股。這是成語“懸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來。寫成兩部書,一部為《揣》,一部為《摩》,戰國策中有所記載。蘇秦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堪稱辭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五國(當時楚國并未加入合縱)相印,進軍秦國,奈何形勢逆轉,加之聯盟內部分歧,還未交戰便散逃而去。
與趙秦陽君共謀,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地,至樂毅破齊前夕,遭車裂而死。《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使。帛書《戰國策》殘卷中,存有其游說辭及書信十六篇,與《史記》所載有出入。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10)
解縉
解縉(1369-1415),明朝內閣首輔、著名學者。字大紳,縉紳,號春雨、喜易,謚文毅,漢族,江西吉水人,解綸之弟。洪武十二年進士。與楊慎、徐渭并稱“明代三大解縉彩圖才子”(也有人稱他“大明第一才子”)、對聯大師、《永樂大典》總纂修。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 解縉出生在吉水鑒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進士,授安福州判宮,遷太史院校書郎,除承務部、東莞縣尹,在元末戰亂中死于亂兵;父親解開,二魁胃監,五知貢舉,以父死節贈官參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從事著述、辦學,培養人才;母親高妙瑩,不但賢良淑慧,而且通書史、善小楷、曉音律。解縉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有“神童”之稱。其母畫地為字,于腿蓋中教之,一見不忘。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述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數誦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次年,會試第七,廷試與兄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選為庶吉士,讀中秘書。解縉有治國安邦之才。初入仕時,深受朱元璋寵愛,常侍奉左右。一日,太祖在大庖西室對縉說:“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日上萬言書,剖切陳詞。他建議:政令要穩定,刑罰要簡省,要整理經史,制定禮樂,表彰賢士,崇祀先哲,禁絕娼優,易置寺閹,薄賦斂,減德役,焚經咒,絕鬼巫,裁冗員,節流開源,以蘇民困。他又指出朝廷用人當擇賢者,授職當最德才;應改革時弊,鼓勵農耕,實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義倉之舉,免去苛捐雜稅,使民休養生息;要尚武以固邊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連妻子,捶楚不加于屬官。奏疏呈上,太祖連連稱贊解縉有安邦濟世之奇才,治國平天下之大略。不久,縉又獻《太平十策》,再次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亦得太祖贊許。洪武二十一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建文四年十一月至永樂五年二月任內閣首輔(1402年-1407年)。
明成祖時,解縉與黃淮、楊士奇等人入直文淵閣,進翰林學士,參與機務,奉詔主修《永樂大典》,永樂五年(1407)告成,晉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一時詔令制作,皆出其手。因立太子事,為漢王高煦所惡讒,永樂五年(1407)以“洩禁中語”,“廷試讀卷不公”,貶為廣西布政使司參議,又為李至剛所構陷,改貶交趾。解縉之所以被貶廣西,有這樣的說法;明成祖有三個兒子,都是皇后所生,但立誰為太子,一直定不下來。次子高煦,為人專橫,因打仗有功,暗中運動爭立為太子。成祖寵愛高煦,征求解縉的意見,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成祖默然不語。解縉又加一句“好圣孫!”成祖若有所悟。原來皇長子高熾之子深得成祖喜愛。事隔不久,成祖出示一張虎彪圖,命廷臣應制作詩。解縉見圖,立即寫了一首呈上。詩寫道:“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成祖見詩,知解縉借端諷諫,心中感悟,群臣也主張立皇長子高熾為太子,此事終于定了下來。太子雖立,仍不為成祖所喜。解縉進諫說:“這樣做會引起爭端,不好。”成祖不悅,認為他是有意離間,加以高煦挑撥,成祖一怒之下,便將解縉貶到廣西。
永樂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謁見太子。事被高煦發覺,說他私覲東宮,必有隱謀。明成祖非常生氣,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下獄五年。永樂十三年(1415)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帝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稍露憐惜之意。朱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縉,于是買通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密令用酒將其灌醉,而后拖到積雪中活活凍死。時為永樂十三年冬,年僅四十七歲。
解縉妻子宗族徙遼東。仁宗即位后詔歸其妻子宗族。后謚文毅。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復其官贈朝議大夫。
解縉善書法,尤善狂草,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明吳寬《匏翁家藏集》稱:“永樂時,人多能書,當以學士解公為首,下筆圓滑純熟。”著有《文毅集》。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11)
范鎮(1007年—1088年),字景仁,華陽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翰林學士。范鎮著述甚豐,曾參與修編《新唐書》,中國史學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話。三范指范鎮、范祖禹、范沖,均為成都華陽縣(今雙流縣)人。
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哲宗元祐二年,年八十一歲。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舉進士第一。仁宗時,知諫院,以直言敢諫聞名,生平不信佛事。嘗請立太子,面陳懇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須發為白。后為翰林學士,與歐陽修、宋祁共修《新唐書》。在政治上,范鎮支持司馬光論新法,與王安石不合,劾青苗法擾民,直言變法是殘民之術,后職官致仕。哲宗即位,起為端明殿學士,固辭不拜。累封蜀郡公。鎮少時嘗賦長嘯卻胡騎;晚使遼,遼人目為長嘯公。卒,謚忠文,贈右金紫光祿大夫。鎮著有文集及《東齋記事》,凡百馀卷,《宋史本傳》及《四庫總目》傳于世。同鄉好友蘇軾在《范景仁墓志銘》一文說:“其文清麗簡遠,學者以為師法。”、“臨大節,決大議,色和而語壯,常欲繼之以死,雖在萬乘前,無所屈……”。
《東齋記事》是范鎮寫的有關時事見聞的筆記,所記內容涉及北宋典章制度、士人逸事,以及蜀地風土人情等。參與編修的有:《新唐書》、《仁宗實錄》、《玉牒》、《日歷》、《類篇》。
自撰:《文集》一百卷、《諫垣集》十卷、《內制集》三十卷、《外制集》十卷、《正言》三卷、 《樂書》三卷、《國朝韻對》三卷、《國朝事始》一卷、《東齋記事》十卷、《刀筆》八卷。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12)
張騫(約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等。
漢武帝建元年(前140年)為郎。漢武帝想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單于讓張騫娶妻生子,但張騫始終不忘出使西域的使命。后逃脫,西行至大宛,大宛王盛情款待張騫一行人,經康居,抵達大月氏,聯合計劃遭到拒絕,大月氏已不想與匈奴抵抗。后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13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于公元前119年。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后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并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后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后來終于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于《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13)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他精通韜略,也精于騎射,并長于詩詞、書法。他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
公元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岳飛誕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戶家庭。傳說岳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少年岳飛,為人沉厚寡言,常負氣節。喜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之書,常手不釋卷。拜周同(《說岳全傳》等改為“周侗”)為師,學習騎射,不逾月盡悉其術,能左右射。之后又拜陳廣為師,學習刀槍之法,“一縣無敵”。岳飛生有神力,能挽弓三百宋斤,腰弩八石,“時人奇之”。
1122年(宣和四年),童貫、蔡攸兵敗于契丹,河北宣撫司官員劉韐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招募“敢戰士”以御遼(一說是為征遼)。岳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20歲的岳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賊寇陶俊、賈進在相州作亂,飛請命前去除害。飛表現突出,帶領百騎騎兵,用伏兵之計,生擒二賊以歸。
這年岳飛的父親岳和病故,飛辭別劉韐,離開軍隊,趕回湯陰為父親守孝。宣和六年,河北等路發生水災,岳家生計艱難,飛為了謀生,又到河東路平定軍投戎,被擢為偏校。
1125年(宣和七年),金滅遼之后,便大舉南侵攻宋。宋徽宗禪位于長子趙桓,即欽宗,次年改元靖康。東路金軍渡過黃河包圍開封,欽宗用李綱守衛京城,但最終還是答應議和,供奉了大批金銀,許割太原等三鎮與金。
1126年(靖康元年),欽宗反悔割地,兩路金軍于攻破太原后會合,二次南下圍困開封。欽宗在求和的同時使人送蠟書命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征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
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劉浩負責招募義士,收編潰兵。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的岳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狀,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她決不愿意拖累兒子,而是積極勉勵岳飛“從戎報國”,還為飛后背刺上“盡忠報國(后世演義為‘精忠報國’)”四字為訓(刺字者是否岳母尚存疑)。飛牢記母親教誨,忍痛別過親人,投身抗金前線。
他堅主抗金,十余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他揮師北伐,先后于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為朝廷殺害。岳飛是南宋最杰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14)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子京,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后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天圣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祁著有文集一百卷,大樂圖二卷,均《宋史本傳》及益部方物略、筆記等,并行于世。
宋祁幼年與兄隨父在外地讀書,日子艱辛,稍長離父還鄉,與兄宋庠于天圣二年(1024)參加科考。宋祁本是殿試時的狀元,宋庠為探花,但章獻太后劉娥不同意,謂弟不可以先兄,將宋庠定為狀元,而置宋祁為第十名。世人稱譽兄弟倆為“雙狀元”,分別稱為“大宋”、“小宋”。
宋祁初任復州軍事推官。經皇帝召試,授直史館。歷官龍圖閣學士、史館修撰、知制誥。曾上疏認為國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費”,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費是道場齋醮、多建寺觀、靡費公用,主張裁減官員,節省經費。并與歐陽修同修《唐書》,《新唐書》大部份為宋祁所作,前后長達十余年。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嘉祐六年卒,年六十四,謚景文。與兄宋庠并有文名,時稱“二宋”。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介紹(篇15)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受一位摯友之托,寫了一篇題為《晝錦堂記》的文章。歐陽修字斟句酌,反復推敲,把文章寫好后,便命一差官騎馬給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歐陽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馬上命令一個仆人道:“你趕快騎快馬去追那送文章的差官,讓他把文章帶回來!”
“老爺,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現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說道。
“無論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經送到,也得設法取回來!”
看見主人態度如此堅決,仆人就急忙騎上馬,走捷徑,抄小道,拼命追趕,最后總算追上差官,把文章帶了回來。
歐陽修為何一定要把文章追回呢?原來是為了添上兩個“而”字。
《晝錦堂記》開頭有這樣兩句:“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原稿中沒有這兩個“而”字,歐陽修將文章追回,就是為了把它添上去。
為了添兩個字,竟如此勞神費力,是小題大作嗎?不是。雖然不添這兩個字,文章開頭也并無語病,但添上后,文章的語氣便與原文大有區別,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緩,表現出歐陽修文章曲折舒緩的`藝術風格。
歐陽修嚴謹的創作態度堪稱我們學習的楷模。文學家尚能如此,作為小學生,我們更要從小養成認真修改作文的好習慣,努力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