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聞一多簡介
聞一多,本名聞家驊,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名人聞一多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名人聞一多簡介:
聞一多,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和學者。新月派代表詩人,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1922年畢業于清華學校后赴美留學。先入芝加哥美術學院,次年轉入科羅拉多大學美術系。1925年回國后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1927年,任南京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后改為中央大學,49年又更名南京大學)外文系主任。
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云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一二一慘案發生后,他更是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的李公樸的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講》,當天下午在西倉坡宿舍門口即被國民黨昆明警備司令部下級軍官湯時亮和李文山槍殺,聞一多之子聞立鶴也身受重傷。聞一多先生一生的道路是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是英勇閃亮而又坎坷的一生。
詩歌作品:
聞一多的詩具有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他的全部詩作,成為他詩歌創作的基調。早在清華學生時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紅荷之魂》等詩中,成功地運用中國傳統的詩歌題材和形象詞匯歌唱他心中的理想與愛情。
留美時期寫下的《太陽吟》《洗衣歌》《孤雁》《憶菊》等名篇,表現了他對帝國主義“文明”的鄙視和對祖國的思念。回國初期的詩作《祈禱》《愛國心》《一句話》《我是中國人》《七子之歌》等,用熾熱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諧的音律,表現了詩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時期的詩較之往昔之作題材更廣泛,思想更深沉,進一步接觸到了中國社會現實。《春光》《荒村》等詩充滿了對處于軍閥混戰中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唁詞——紀念三月十八日的慘劇》《天安門》《欺負著了》等詩則直接把筆鋒指向了北洋軍閥的暴行。在《發現》這首詩中,詩人面對著軍閥混戰,列強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現實感到困惑與不安,他“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但“總問不出消息”。聞一多的這些詩篇發展了屈原、杜甫創作中愛國主義傳統,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以及社會批判的性質。
詩歌主張:
在創建格律體時,聞一多提出了具體的主張,就是著名的“三美”:“詩的實力不獨包括著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并且還有建筑的美。”
音樂美是指詩歌從聽覺方面來說表現的美,包括節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諧,符合詩人的情緒,流暢而不拗口——這一點不包括為特殊效果而運用聲音。
繪畫美是指詩歌的詞匯應該盡力去表現顏色,表現一幅幅色彩濃郁的畫面。
建筑美是指針對自由體提出來的,指詩歌每節之間應該勻稱,各行詩句應該一樣長——這一樣長不是指字數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數應一樣多,這樣格律詩就有一種外形的勻稱均齊。
人物評價:
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委馬悅然認為:“聞一多,1946年被暗殺了。他的《死水》和《紅燭》很好,非常好。他的《死水》我認為是非常偉大的作品——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死水》是聞一多在詩歌構建方面最成功的實驗,是五四運動期間詩歌中最悲哀的一首詩,是現代中國文學中韻律最完美的挽歌式的詩歌。他的詩有一種建筑的美,他是個詩歌建筑家,他的詩歌都有一個美麗的形式,非常好。他有一些短詩詩意很像唐朝時代的絕句。聞一多不光是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學者,他是五四運動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他還有一首詩《聞先生的書桌》,寫得非常好,寫他書桌上的筆墨、紙硯,他看著那些東西就開始發牢騷。他的詩歌都是用民間語言寫出來的,像《飛毛腿》,完全是用北京的拉車夫的語言寫的——“我說飛毛腿那小子也真夠別扭,管保是拉了半天車半天歇著”,這首詩非常好。”
聞一多名言:
1.對奴隸,我們只當同情,對有反抗性的奴隸,尤當尊敬。
2.個人之于社會等于身體的細胞,要一個人身體健全,不用說必須每個細胞都健全。
3.盡可能多創造快樂去填滿時間,哪可活活縛著時間來陪著快樂?
4.我愛中國固因它是我的祖國,而尤因它是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
5.書要讀懂,先求不懂。
6.友間固不妨誠實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也要避開標榜的嫌疑。
7.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8.詩人最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