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的主要貢獻是什么
1935年,蔣經國在蘇聯與礦場女工芬娜結合,芬娜后來改名叫蔣方良。后隨蔣介石退守臺灣,蔣介石病逝以后,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就任臺灣第六任總統。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蔣經國的主要貢獻是什么,歡迎大家閱讀。
蔣經國的主要貢獻是什么
蔣經國在“行政院長”任內推動十大建設,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推行十大建設之前還在行政方面進行十項革新,使行政執行更為簡廉有效,此外也頒布“政治與社會革新”的八項要點,有人將這兩次革新統稱為“十八項革新”。
在其主政臺灣期間較重視本土人才,大量啟用臺灣本省籍官員,積極推行“本土化政策”。在其執政晚年逐步開始民主改革,即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和報禁,以及實行“民意機構改革”等,開啟了臺灣政治民主化之路。
蔣經國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反對“臺灣獨立”。1987年11月宣布開放部分人士赴大陸探親,結束了近40年兩岸同胞不相往來的局面。
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蔣經國主張改革臺灣人鋪張餐飲陋習,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湯),使餐飲奢侈風氣有所收斂。
較關心基層民眾的生活,據報道,其每年超過200次親自下鄉走訪,以了解地方實際需要。同時也很注重偏遠鄉村建設,落實水電及基礎醫療衛生建設,減少城鄉差距,使臺灣的鄉村建設程度較進步。由于其作風親民,深受臺灣民眾的好評。當他在臺灣逝世的消息傳出,不少臺灣民眾曾聞聲痛哭。迄今為止,在對以往幾位臺灣領導人的民調中,他仍是最受臺灣民眾肯定的一位。
蔣經國著有《我的生活》、《我的父親》、《負重致遠》、《蔣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匯編》等書。
蔣經國的兒子
蔣孝文:(1935年12月14日—1989年4月14日),生于蘇聯,是蔣經國和蔣方良的長子,有蔣孝武、蔣孝勇、蔣孝章等弟妹,是蔣家第三代的老大。
蔣孝武(1945——1991)浙江奉化人,蔣經國二子。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1969年德國慕尼黑政治學院畢業。1974年獲“中國文化學院中美關系研究所”法學碩士學位。曾任“行政院國軍退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參議、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專門委員、華欣文化事業中心主任。
蔣孝勇:出生于上海,蔣經國與蔣方良的第三個兒子。自小深得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的疼愛。長大后入讀軍校,后插班進入臺灣大學就讀。1973年7月23日與方智怡結婚。婚后,兩人育有3個兒子:蔣友柏、蔣友常和蔣友青。后將全家遷往加拿大定居。幾年后加入加拿大國籍,1996年,蔣孝勇因患癌癥在臺北榮民總醫院去世。
蔣孝嚴:男,1942年生,祖籍浙江寧波奉化人。原名章孝嚴,蔣介石之孫。蔣孝嚴與蔣孝慈是蔣經國與章亞若所生的孿生兄弟,他們于抗日戰爭期間在桂林出生。由于蔣經國已與蔣方良結婚,因此兩名私生子跟隨母親的章姓,但名字與蔣經國的其他兒女一樣是“孝”字輩。現在還擔任中國臺商發展協會理事長。
蔣孝慈:1942年3月1日-1996年2月24日,蔣經國三子,與蔣孝嚴為孿生兄弟。1949年赴臺。東吳大學中文系、法律系雙學士。美國杜蘭大學法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委員。1996年病逝。
看了“蔣經國的主要貢獻是什么”還想看:
1.蔣經國的簡介
2.廖承志簡介
3.國學大師南懷瑾的簡介
4.民國四大家族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