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突厥介紹
突厥是中亞和西亞等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上的突厥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上的突厥介紹
突厥是中亞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現在全球約有1.3億操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遍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突厥的源流并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由葉尼塞河遷居至阿爾泰山。由阿爾泰山遷居至蒙古。由蒙古前往中亞。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來源請求] 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于柔然。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唐又滅西突厥,余部西遷中亞(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是在武后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后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后亡于回紇。
突厥人主要講突厥語。突厥語屬阿爾泰語系,跟蒙古語是兄弟語言。
歷史上的突厥發展歷史
源流
突厥大致可以確定他們應該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土耳其人,認為是突厥后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于柔然。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唐又滅西突厥,余部西遷中亞。但是在武后(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后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后亡于回紇。
興起
柔然多次被北魏太武帝領兵擊敗,尤其是在公元429年,很多敕勒高車等各部落紛紛脫離柔然統治,投向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一方,人數達30萬余眾。而隨著柔然軍事上的慘痛失利,其他尚未投靠北魏的草原部落都開始不斷進行逃亡和反抗。(參考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戰)從五世紀后葉起,柔然被奴役的部落不斷進行逃亡和反抗,敕勒各部最為激烈。突厥人也逐步擺脫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南北朝后期,北方的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和合并了高車各部五萬余落,開始發展壯大起來。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整個蒙古高原。這時華北北齊與北周政權并立,雙方均懾于新興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互相為了消滅對方,均采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持,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則借機以和平或戰爭手段,獲得大量經濟利益。
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穩,從甘肅一帶向隋朝發起大舉進攻,隋文帝不得不發兵抵御,并修筑長城。
隋滅陳完成南北統一后,與突厥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改變。隋利用軍事與政治手段開始反擊突厥勢力。同隋朝時的東突厥和西突厥時,突厥汗國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各自內部斗爭激化,隋的反擊取得了相當成果。599年(隋開皇十九年十月),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顯著標志了隋強突弱的形勢。
但隋朝二世而亡,這一局面沒有維持多久。隋末群雄并起,其中多數都曾經依附過突厥。一時形勢誠如《通典》卷197所謂“及隋末離亂,中國人歸之者甚眾,又更強盛,勢凌中夏,迎蕭皇后,置于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稱尊號,俱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李淵在晉陽初起時,也曾經迫于形勢,結好突厥。李樹桐在《唐書考辨》中綜合分析了古代史料,證明李淵、李世民、唐朝都沒有稱臣于突厥,證明了是許敬宗偽造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又被部分書收錄了。李淵稱臣突厥的說法是來源于許敬宗的偽造。
李淵與突厥用“敵國禮”,沒有稱臣。《資治通鑒》:“先是,上與突厥書用敵國禮”。《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見李淵時,突厥柱國康鞘利等人“愈加敬畏,不失蕃臣之禮”。突厥多次毀盟南下,后來唐軍打敗突厥。
這時的突厥仍像北朝時代一樣,試圖對中原各勢力恩威并施,抑強扶弱,不時直接出手,借以保持、提高自己的優勢地位。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統一全國。突厥統治者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從群雄割據中獲利了,因此將主要對手確定為唐,試圖扶植其他勢力與唐相抗。失敗之后,便趁此時唐朝國力還不十分強大,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東突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并州,擄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騎兵10余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更于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之時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里,京師震動。唐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頡利既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與之結盟,乃領兵而退。(“渭水之盟”)
貞觀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世績、柴紹、薛萬徹,統兵10萬,分道出擊突厥。李靖出奇制勝,在定襄大敗突厥,頡利逃竄,李在白道截擊,降其部眾五萬余人。兩將又督兵疾進,大破敵軍,頡利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時值當年三月,東突厥滅亡。懾于大唐天威,“西北諸蕃,咸請上(太宗)尊號為天可汗”。唐軍打敗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資治通鑒》:“……靖斬首萬馀級,俘男女十馀萬……頡利帥萬馀人欲度磧,李世勣軍于磧口,頡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長皆帥眾降,世勣虜五萬馀口而還……”突厥臣服于唐朝,突厥碑文記載突厥“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奴婢……遂服從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皆為唐皇出力也。”
復興
自公元630年(貞觀四年)突厥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亡國以后,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期內,唐朝統治下唐朝時經常南下的突厥騎兵的東突厥各部基本上穩定。但由于朝廷常征調他們東征西討,漸漸引起突厥群眾不滿,特別是一些民族上層人物滋生了復國思想。
679年(調露元年)冬十月,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長響應他們,部眾共達數十萬人。
第二年(永隆元年)春三月,唐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大破突厥軍于黑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北),擒酋長奉職。泥熟匐可汗為其部下所殺。突厥叛軍余眾退守狼山(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后旗西北)。
溫傅部又從夏州(治所在今陜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迎頡利可汗族侄伏念,北渡黃河,立為可汗。
681年(開耀元年),伏念與溫傅連兵進攻原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慶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慶陽縣)。這年秋季,伏念在唐軍兵臨帳前的形勢逼迫下,逮捕溫傅,向裴行儉投降。裴行儉答應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后裴炎妒忌裴行儉功大,唆使唐高宗殺死伏念。裴行儉慨嘆朝廷殺死降者,以后不會再有人投降,從此稱病,閉門不出。唐高宗對降者不予寬容,反加殺害,為突厥上層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禍根。
682年(永淳元年),頡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陸又叛。他的祖父本是唐朝單于都護府云中都督舍利元英屬部的酋長,世襲吐屯之職。伏念死后,他率17人出走,逐漸聚眾至700人,并占領黑沙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北)。他通過招集伏念亡散殘部的辦法,使部眾增至5000人,并抄掠九姓鐵勒大批羊馬,從而勢力逐漸強盛,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他任命其弟默啜為殺(即設,官名),咄悉匐為葉護。從此開始了后突厥時期。
其時,單于都護府檢校降戶部落(官名)阿史德元珍因犯法被長史王本立囚禁。當骨咄祿入侵時,元珍請求由他去勸諭突厥諸部撤退,以贖自己的罪過。當他到達敵營后即向對方投降。骨咄祿任命他為阿波達干,統率全部兵馬。于是骨咄祿、元珍寇并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及單于都護府(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北境,殺嵐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嵐縣北嵐城)刺史王德茂。后被唐將薛仁貴擊潰。
683年(弘道元年)春二月,后突厥先后寇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媯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西南);三月,圍單于都護府,殺司馬張行師;夏五月寇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靈丘縣),殺刺史李思儉;684年(光宅元年)秋七月寇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
由于后突厥頻繁入侵,這年九月唐朝任命左武衛大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以防御突厥侵擾。但同年冬十二月,程務挺因代被囚待斬的內史裴炎申辯,違反武則天的旨意,竟蒙冤被殺。后突厥統治者得此消息后,因大敵已亡,特設宴歡慶,但又為程務挺立祠,每次出兵前都前往祭禱。
685年(垂拱元年)春夏間,后突厥寇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縣);第二年春二月寇昌平(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南),被唐左鷹揚大黑齒常之擊退;同年八月又攻朔州,黑齒常之等在黃花堆(今山西省山陰縣黃花梁)大破其軍;冬十月,右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貪功冒進,孤軍深入磧北追擊后突厥,全軍覆沒。武則天大怒,稱骨咄祿為“不卒祿”。
骨咄祿自立為可汗后,東征西討,頻繁出擊。據突厥文《闕特勤碑》記載,他先后進攻過唐朝北部、九姓鐵勒、三十姓韃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其中親自參加戰斗20次,奠定了后突厥汗國的基業。693年(長壽二年)冬十一月,骨咄祿病卒。其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為可汗。
后突厥
默啜成為后突厥可汗之初,曾于693年(長壽二年)臘月進攻靈州,殺掠當地官吏和人民。在這以后,他為了鞏固其篡奪的汗位,改變策略,討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支持。
695年(天冊萬歲元年)冬十月,默啜遣使請降。這時早已稱為周朝皇帝的武則天非常高興,冊授他為左衛大、歸國公。
第二年夏五月,營州(治所在今遼寧省朝陽市)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等反叛。是年九月,默啜請求當武則天突厥人的兒子,并為他的女兒向皇室求婚,又要求歸還河西的突厥降戶,聲稱他愿意率領部眾“為國討契丹”。武則天晉封他為遷善可汗。冬十月,契丹李盡忠死,孫萬榮繼領其眾。默啜乘機突襲松漠都督府(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南),俘虜了李、孫二人的家屬,契丹部眾潰敗。武則天進一步冊立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
697年(萬歲通天二年)春三月,默啜向唐朝求豐、勝、靈、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戶及單于都護府之地,以及谷種、繒帛、農器、鐵等物。武則天聽了廷臣不同意見的爭論以后,最后還是將六州降戶數千帳(戶)送交默啜,并給他谷種4萬斛、雜彩5萬段、農具3千件、鐵4萬斤。后突厥得到這一大批人力和物資以后,國力大為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