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人物評價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雨果的人物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雨果的人物評價
雨果是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活動長達60余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用法國著名哲學家薩特的話來說,雨果是法國“極少數的真正受到民眾歡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惟一的一位”。
在漫長的創作歲月里,雨果寫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他的作品描寫了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罪惡,反對貴族和教會的專制統治,歌頌人民群眾的斗爭精神,飽含著愛國主義的激情,在法國和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今仍是世界文壇的一份寶貴遺產。
雨果一生追隨時代步伐前進,是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的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和以愛制惡。
雨果是一位充滿戰斗精神的詩人,他曾以《處罰集》、《兇年論》等氣勢恢宏、感情奔放的動人詩篇,吹響了反對帝制、歌頌光明的斗爭號角;雨果曾經用自己的著作和朗誦詩歌的報酬買了兩門大炮,并捐獻給國家用以抗戰,表現雨果自身的崇高愛國精神。雨果繼承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來進步的思想傳統,是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卓越代表。
羅曼·羅蘭曾如此贊揚過雨果:“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
雨果的作品
雨果的詩歌
雨果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一共寫下了26部詩集。在世界詩歌史上,雨果應該占有著一個突出的席位,因為他的詩歌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人類基本感情的雄辯的和普通的形象”,他心中“擁有政治的和社會的神話”( 埃唐·皮孔《世界文學史》)。
1、基本主題:
對自由的向往;對民族解放運動的熱情支持;對暴政的揭露與反抗;對貧富分化的現實的關注;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嚴正態度;對人生、愛情、自然景色的感嘆與歌頌等。
2、藝術成就:
(1)開拓了詩歌領域,無論抒情、諷刺、寫景、詠史,還是哲理沉思,寫來都得心應手;
(2)富于激情,時而莊嚴凝重,時而氣度恢宏,風格豪放闊大,洋洋灑灑;
(3)將對比原則用于詩歌創作,如意象比照、用相反詞語、結句出人意料,對比強烈;
(4)善用同位語隱喻,如“心靈一牝狼”、“歐洲一巨人”,將抽象概念和具體意象相結合,產生新的含義,與象征手法一脈相通;
(5)想象力豐富,伊甸園的瑰麗、東方之夜的輝煌,都寫得五光十色,連無生命的東西也具有生命形態;
(6)語言豐富多采,韻律運用自如,能以牧歌寫情詩,以頌歌寫哲理沉思,與象征派和巴那斯派直接相通。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和雨果小說創作的里程碑。
流浪藝人愛絲梅哈達是一位美麗動人、心地純潔的吉卜賽少女。當她在巴黎圣母院前格雷弗廣場載歌載舞歡度“愚人節”時,圣母院副主教克羅德對她動了淫心,當即指使他的養子、圣母院畸形敲鐘人伽西莫多去劫持少女。少女被正在巡邏的國王衛隊長弗比斯救下,她隨即愛上了這個輕浮而又負心的軍官。伽西莫多被鞭打示眾,口渴如焚,少女出于同情,將水送到他的嘴邊。當愛絲梅哈達與弗比斯幽會時,克羅德扮作妖魔刺傷了弗比斯,并嫁禍于愛絲梅哈達。愛絲梅哈達因此被判絞刑。愛絲梅哈達寧死也不愿屈從于克羅德的淫威,拒絕了克羅德的以貞操換生存的無恥要挾。行刑之日,伽西莫多從法場少女搶入圣母院樓頂避難,日夜守護著她。當法庭無視圣地避難權決定逮捕少女時,乞丐王國的流浪漢們聞訊攻打圣母院,國王下令鎮壓。混戰之中,克羅德將少女劫出圣母院,再次逼迫她屈從自己的淫欲。遭到拒絕后,克羅德將少女交給了追捕的官兵,親眼看著少女被絞死。絕望的伽西莫多認清了克羅德的真面目,將他從樓頂上推下摔死,自己則抱著少女的遺體默默死去。故事離奇曲折,充滿懸念,感情充沛。情節經常中斷,小說中常夾雜大量非小說因素,插入大量議論。
《巴黎圣母院》通過以15世紀巴黎社會生活為背景的歷史陳跡的再現和三個主要人物的悲劇,暴露了邪惡的宗教勢力的黑暗、封建專制司法制度的殘酷,揭示了禁欲主 義壓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墮落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宣揚了博愛、仁慈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原名《苦難的人們》)
作者宣稱力圖“把一切史詩融合在一部高級的、終極的史詩中”,這部史詩表現“從惡到善、從非正義到正義、從假到真、從渴望到覺醒、從腐朽到生命、從獸性到責任、從地獄到上天、從虛無到天主。”
小說共分五部,分別是:“芳汀”、“珂賽特”、“馬呂斯”、“卜呂梅街的兒女情與圣安東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讓”。小說故事發生在1815到1833年間。全書110多萬字,中心人物是冉阿讓。
貧苦的失業者冉阿讓本是一個修樹枝的工人,一直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幫助姐姐養活七個孩子。失業后,為了七個孩子,他偷了一塊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四次越獄未遂,被加重處罰,總共在監獄中度過了十九個年頭。冉阿讓終于出獄后徒步來到狄涅城,人們對待他“連狗都不如”,只有該城的主教米里哀熱情地款待了他。但多年來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激起冉阿讓對社會的仇恨心理,使他偷走了主教的銀餐具。被抓住后,主教又解救了他,并把自己最心愛的一對銀燭臺也送到他手上。冉阿讓受到感化,從此立志行善。
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在蒙特漪市大辦福利事業,使該城迅速繁榮起來。在他的工廠里,有一個名叫芳汀的女工,受騙失身又遭遺棄,把私生女珂賽特寄養在巴黎附近一個酒店主德納第家里。為了按時給自己的女兒寄去撫養費,她拼命工作,但不幸身世暴露,被工廠開除。芳汀只好淪為妓女,飽受侮辱。馬德蘭在芳汀病死前答應把她的女兒撫養成人。但不久他自己又因前案,被警官沙威逮捕。
1823年,被判終身苦役的冉阿讓再次伺機逃出監獄,出重金從德納第夫婦手中接走了珂賽特。他們來到巴黎,先隱居在貧民區,后為躲避沙威的追捕,冉阿讓到修道院里當了工人,一直在此撫養珂賽特長大成人。
八年后,珂賽特和信仰共和主義的青年馬呂斯發生了愛情,但遭到馬呂斯祖父的堅決反對,馬呂斯深感悲觀失望。 1832年6月5日 ,巴黎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人民起義,出于對共和主義的信仰,也因為愛情上的失望,馬呂斯參加了街壘戰。冉阿讓前來參加街壘戰的救護工作,不巧遇上了混入起義者行列的密探沙威。冉阿讓請求起義者讓自己處決沙威,但他私下里卻把沙威放走了。街壘戰失敗后,冉阿讓通過下水道救出了昏迷中的馬呂斯。在下水道出口,沙威發現了冉阿讓,打算在冉阿讓把馬呂斯送回家后再將他逮捕。但是,冉阿讓多年從善的人格力量,使沙威陷入極度的矛盾之中,最后,沙威投入塞納河自殺了。
1833年初春,冉阿讓成全了馬呂斯和珂賽特的婚事。但當他主動向新婚夫婦說出自己的身世后,卻遭到了他們的誤解和疏遠。冉阿讓在孤獨中日漸衰弱。最后馬呂斯夫婦認識到了冉阿讓德行的崇高和偉大,并前來看望他,但冉阿讓此時已經衰老不堪了。在馬呂斯和珂賽特的哭泣和擁抱中,冉阿讓離開了這個悲慘的世界。
在《悲慘世界》中,雨果以酣暢淋漓的濃墨重彩描繪了共和黨人起義,塑造了一系列共和黨人的英雄形象。他們雖然都英勇地犧牲了,但是他們身上為人民而戰的精神卻永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總之,雨果在《悲慘世界》里,以極大的藝術力量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下層人民受苦受難的悲慘遭遇以及資產階級法律與人民為敵的本質。但作家又把“仁慈”、“博愛”當作一種醫治社會弊端的靈丹妙藥,充分表明了雨果人道主義的內在矛盾。
看了“雨果的人物評價”還想看:
1.莎士比亞的人物評價
2.雨果影評3篇
3.莎士比亞人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