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皇后簡介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系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祖母。孝莊文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孝莊皇后的人物簡介
孝莊(1613—1687)清代太宗皇太極妃,姓博爾濟特氏,名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爾沁部,乃貝勒寨桑之女。十三歲時,嫁于后金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為妻。1636年皇太極改號大清稱帝,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后人根據(jù)其死后謚號稱之為孝莊。其子福臨即位后,是為順治帝,孝莊被尊為皇太后。再后,其孫玄燁又嗣帝位,是為康熙,又被尊為太皇太后。史稱“孝莊文皇后”。
孝莊皇后的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3月28日)出生。
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歲的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為其側福晉。其姑哲哲為大福晉。
后金天聰初,皇太極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為大妃,稱中宮大福晉;布木布泰被封為西側妃,稱西宮福晉。但當時沒有東宮福晉,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宮位居第二位,僅次于其姑哲哲。
天聰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圖(后封為固倫雍穆長公主)。
后金天聰六年二月,巴雅爾戴青之女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嫁皇太極為東側妃,稱東宮福晉。布木布泰在后宮地位仍然排第二位。
天聰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圖(后封為固倫淑慧長公主)。
天聰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皇七女(后封為固倫端獻公主)。
后金天聰八年八月,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竇土門福晉阿霸垓博爾濟吉特·巴特瑪·璪嫁皇太極為側妃后金天聰九年十月初七日,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以不遂汗意,被改嫁給大臣葉赫部德勒格爾臺吉之子南褚。
后金天聰八年十月,布木布泰的姐姐海蘭珠嫁皇太極,寵冠后宮。
后金天聰九年七月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囊囊大福晉阿霸垓博爾濟吉特·娜木鐘嫁皇太極。
布木布泰之姐海蘭珠、林丹汗遺孀陸續(xù)嫁與皇太極,使布木布泰在后宮的地位下降。
受封莊妃
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冊封崇德五宮后妃,也稱五大福晉:皇太極時,蒙古族女子幾乎壟斷后宮,僅科爾沁貝勒宰桑-布和一家就有三位。布木布泰從蒙古大草原來到盛京,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兒子福臨即后來的順治帝),受封為永福宮莊妃。
在皇太極生前,布木布泰在后宮的地位并不顯赫。在后宮中受到皇太極專寵,統(tǒng)攝一切的是她姐姐宸妃。
中宮-清寧宮皇后,稱國君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即孝端文皇后,是孝莊文皇后之姑),居首位。
東宮-關雎宮宸妃,稱東大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即敏惠恭和元妃,是孝莊文皇后之姐),居第二位。
西宮-麟趾宮貴妃,稱西大福晉,阿霸亥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鐘(即懿靖大貴妃),居第三位。
次東宮-衍慶宮淑妃,稱東側福晉,阿霸亥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璪(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次西宮-永福宮莊妃,稱西側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后),居第五位。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時(1638年03月15日)在盛京(今沈陽)皇宮的永福宮生皇九子福臨。
尊為太后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臨即位,改年號為“順治”,與孝端文皇后兩宮并尊,稱(圣母)皇太后。
順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今北京)。
順治八年二月,世祖親政,上徽號曰昭圣慈壽皇太后,簡稱昭圣皇太后;屢上徽號曰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后。
順治十八年世祖崩,皇三子玄燁即位為康熙帝,尊為太皇太后,稱昭圣太皇太后;屢上徽號,曰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莊太后生活儉樸,不事奢華,平定三藩時,把宮廷節(jié)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持孫子的事業(yè)。她的表率行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鰱魚、鯽魚脂封,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嘗鮮;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臺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
人物逝世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昭圣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并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shù)??滴踉谡b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養(yǎng)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愿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shù)年之壽。”然而自然規(guī)律是無法抗拒的,該月二十五日,孝莊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臨終前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康熙皇帝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謚號—一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圣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根據(jù)她的遺愿,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并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于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將其圈入東陵風水墻內,反而形成阻隔。
雍正、乾隆累加謚,曰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圣文皇后。
孝莊皇后的人物評價
清軍入關、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女性—孝莊皇太后。她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姓博爾濟特氏,名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爾沁部,是貝勒寨桑的女兒。十三歲時,嫁給后金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為妻。1636年皇太極改號大清稱帝,被封為永福宮莊妃。1643年,他的兒子福臨(當時只六歲)即位,是為順治帝,孝莊被尊為皇太后。順治帝親政后,很想有番作為,也頗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終因他周圍尚未形成一支以他為主導的強有力的政治勢力,致使他在與朝中反對漢化的勛舊大臣的較量中敗下陣來,英年早逝。孝莊皇太后用她超人的智慧和威望,使得政權平穩(wěn)過渡。1654年,她八歲的孫子玄燁又嗣帝位,為康熙帝,她被尊為太皇太后,史稱“孝莊文皇后”。在她的教導下。玄燁健康成長,一個未來杰出帝王的特質,在少年時代打下了根基。鰲拜集團鏟除后,孝莊放手讓玄燁理政,讓他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又一再提醒他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等。對于祖母的教誨玄燁非常尊重,重大事情無不先征求意見,然后施行。孝莊生活儉樸,不事奢華,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持孫子的事業(yè)。
在他們的攜手努力下,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wěn)定,經(jīng)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平定三藩、統(tǒng)一臺灣和邊疆用兵等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奠定了物質基礎。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其中包含了孝莊的一份功勞和心血。
孝莊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zhàn)中,她作為政治聯(lián)姻的紐帶出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卷入一場又一場政治斗爭的旋渦,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wěn)固的地位并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她一生經(jīng)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帝,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斗爭,對穩(wěn)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后世尊稱她為“清代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