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竇漪房簡介
竇皇后(前3世紀-前135年),中國西漢時期皇族女性,為漢文帝皇后、漢景帝生母,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上的竇漪房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上的竇漪房簡介:
西漢竇太后,傳說名為竇漪房,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恒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其出身貧寒,后被選入宮中,呂后將一些宮女分給諸侯王的時,竇氏被分給了漢文帝。與漢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長子劉啟即后來的漢景帝,最寵愛的是小兒子劉武。
在電視劇《美人心計》中,竇太后由林心如飾演,并給其起名竇漪房。這是民間傳其名為竇漪之因,但《史記》和《漢書》中并沒有記載她的名字。唐代司馬貞所撰《史記索隱》稱:皇甫謐云名猗房。(古代女子閨名一般不流傳下來)
出身貧寒
竇猗房是清河郡觀津(今河北武邑縣)人,竇氏出身貧寒,她的父親為了逃避秦亂,隱居于觀津釣魚,卻不幸墜河而死,遺下三個孤兒,漢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宮女,竇氏年幼應召入宮。
漢宮侍女
漢惠帝時以家人子的身份應招入漢宮,侍奉呂后左右,成了第一女主呂皇后身邊的宮女。
稱后代宮
呂雉作為皇太后操縱國政。當時,呂皇后挑選一些宮女出宮賞賜給諸侯王,每個王五名,竇氏也在選中之列。竇氏因家在清河,離趙國近,希望能到趙國去。
她向主持派遣宮女的宦官請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趙國的花名冊里。這個宦官在分派宮女時卻把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誤放到去代國的花名冊里了。她于是去了代國。雖然這不是她的心愿,但抵代國后,深得代王劉恒的喜歡,寵愛并封為美人。
初入代宮代王劉恒已有王后,等代王王后病死后,代王獨幸的竇美人被封為王后,在代國期間先與代王劉恒生長女劉嫖,后來又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劉啟、次子劉武。
母儀天下
公元前180年呂皇后病逝,代王劉恒被擁為皇帝即位,竇美人以代國王后身份再入漢宮,文帝元年即公元前179年竇美人被冊封為皇后。
太后干政
文帝駕崩后,竇猗房開始了其左右朝政的生涯直到病逝。
把持朝政
在劉恒未稱帝前,他的結發妻子病逝,所生的四個兒子在劉恒君臨天下后也先后病死。公元前180年,代王劉恒即位為漢文帝,即位不久,群臣上書,奏請立皇太子。這時諸子中,只有竇氏之子劉啟年齡大,劉啟便被立為太子。三月,有司請立皇后。薄太后曰:“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后。”皇后姓竇氏。《史記·孝文本紀》次子劉武先被封為代王,兩年后改封為淮陽王,女兒劉嫖,被封為“館陶長公主”。
由于竇氏出身貧苦,同情百姓的悲苦,與文帝同節儉,減輕百姓的負擔,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漢書·文帝紀》)后來,竇氏的兄弟竇長君,竇廣國到長安認親,漢文帝見到兩位國舅,十分高興,分了不少田地和房屋給他們,并留他們住在長安,宰相灌嬰和周勃認為兩位國舅出身寒微,沒有很好讀書,應選擇有品德的教師對他倆加強教育,以免重蹈呂氏外戚作亂的覆轍,竇氏兄弟“由些退讓君子,不敢以富貴驕人。”(漢書·外戚傳》)
約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文帝前元三年,竇氏大病后視力下降,逐漸失寵。對此,竇皇后自然也是無可奈何,只能暗自悲嘆而已。不過受寵的慎夫人也不敢怎樣,由于慎夫人是漢文帝的寵妾,在宮中常與皇后平起平坐,上林郎官按照慣例,把慎夫人的座位也安排在與皇后對等的上席。中郎將袁盎(此人最了解漢文帝夫婦,文帝讓弟弟犯殺審食其的罪,就是在故意讓他那樣犯錯,最后找借口貶弟弟去蜀地使得弟弟自殺,漪房能從與原代國王后的爭斗中出來,手段也一定不一般)見了,令內侍把慎夫人的座位撤至下席,慎夫人大怒,不肯入下席就坐。漢文帝也怒氣沖天,拉著慎夫人乘輦回宮。這次上林之行,乘興而來,掃興而歸。袁盎對文帝的解釋是不記得呂后的人彘事件嗎?袁盎為何這樣說文帝與袁盎說話一般都是有言外之意的,這說明了漪房確實不好惹,要不然在此種情況下怎么沒被廢。
約公元前174年(文帝六年)文帝前元六年薄姬薄太后為自己娘家人考慮學呂后搞劉薄配,想讓薄巧慧成為太子妃,聰明的漪房接受了薄家的聯姻,即穩住了啟兒的太子之位又穩住了自己的后位真是一箭雙雕。這也從側面說明此時漪房斗贏了慎夫人。但是好景不長文帝喜歡上了尹姬,尹姬也是無子的,她肯定會吸取慎夫人的教訓,與別的有子的嬪妃聯合。
公元前169年梁懷王劉揖墮馬身亡,劉武便在前168年改封為梁王,史稱:梁孝王。梁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從這可以說明文帝不想廢后了,也說明漪房又一次勝利了。至于他們的感情如何這就不好說了,從文帝沒有再寵信其他的妃子看來應該不錯。就這樣文帝的八個兒子中就只有景帝劉啟、梁孝王劉武、代王劉參長到成年。
公元前162年(文帝十八年)文帝后元二年,代孝王劉參薨,其子劉登襲位,史稱代恭王。至此文帝在世的兒子只有啟兒與武兒了,文帝不可能廢后了。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景帝劉啟即位,皇后竇氏成了皇太后,史稱:竇太后。
竇太后像鄭莊公的母親武姜過于溺愛幼子劉武,賞賜不可勝數,恨不得讓他登上皇位。最初,景帝對這位深得母親喜愛,且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皇弟,感情頗深,不僅同輦進出,且在一次家宴中夸下海口要將江山付托。初元三年(前154),當時還未立太子,在一次家宴上,景帝曾從容對劉武說:“我千秋萬歲后,把皇位傳給你。”劉武口上辭謝,內心卻很歡喜,竇太后更是喜不勝收,但其侄子竇嬰進諫道:“父子相傳,是漢代的祖制,怎可如此。”力阻才作罷此言得罪了太后,沒幾天竇太后便下令把竇嬰從皇戚的名冊中除名。竇太后一心想讓景帝立劉武為皇位繼承人。但景帝只酒后失言,并非真心,但不如此做又會違背母后的意愿,正左右為難之際,公卿大臣以古制、祖訓為由,堅決反對此事。景帝當機立長子劉榮為皇太子,但不到一年,劉榮含冤被廢,竇太后乘機再次進言,要立劉武為嗣,大臣袁盎等上書言此事不妥,景帝乘機立劉徹為太子,竇太后愿望再次落空,而梁王劉武聽說袁盎等從中作梗,派刺客殺戮了袁盎等數十大臣。景帝龍顏大怒,嚴令緝捕真兇,事情敗露,劉武無奈,刺客自殺。幸托得館陶公主向太后說情,在竇太后的干預下,此事不了了之,但從此景帝心已容不下梁王。
公元前144年,梁王劉武病死。竇太后聞訊整日涕泣,不吃不喝,經常大罵:“帝果殺吾子!”景帝孝順,聞之有些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姐姐館陶長公主給景帝出主意,讓景帝把梁國一分為五,劉武的五個兒子都封王,五個女兒都賜給湯沐邑,太后方轉悲為喜。
其侄大竇嬰,平七國亂,封魏其侯。文帝崩后,封竇氏一族侯:兄竇長君早死,其子竇彭祖封為南皮侯,其弟竇少君封為章武侯。這時,竇太后已失明,她喜歡黃老之術,景帝及竇氏兄弟也不得不讀《老子》而尊黃老之術。“黃老”是指黃帝和老子,道家也尊黃老為祖,主張無為而治,寬政待民,竇氏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史家將文帝、景帝在位的時期稱為“文景之治”。
竇太后信奉黃老之學。景帝和竇姓宗族不得不讀《老子》,并推尊其學說,因此她在世時“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史記·儒林傳》)。景帝時她曾召博士轅固生問他《老子》是怎樣的一部書,轅固生不識時務,猝然答道:“這不過是部平常人家讀的書,沒什么道理。”竇太后大怒道:“難道一定要司空城旦書嗎?”話中譏諷儒教苛刻,比諸司空獄官,城旦刑法。轅固生一聽想轉身就走,不料被太后喝住,要他到豬圈里去與豬搏斗。景帝知道太后發怒了而轅固直言并無罪過,就借給他鋒利的兵器。他下到獸圈內去刺殺野豬,正中其心,一刺,野豬便應手倒地。太后無語,沒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罷。因此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終未用儒生。
公元前141年,景帝駕崩,太子劉徹即位,尊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后,生母王氏為太后史稱:漢武帝。
劉徹即位后,太皇太后聞他好儒,大為不然,常出面干預朝政。武帝也不便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隨時向她請示。當時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迎魯耆儒申公來朝,并建議仿古制,設明堂辟雍,改歷易服,行巡狩封禪等禮儀,還建議今后政事“可不必事事請命東宮”。太皇太后聽罷,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趙綰、王臧官職。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見她在政治上的影響。
對于竇太后推行道家治國理念的前提,主要是西漢經歷白登之圍后,發現自己現行國力尚未強大到當時的北方匈奴政權進行對抗甚至滅掉對方的水平,國內剛剛經歷過戰爭,急需恢復國民經濟發展生產,因此,從曹參起,歷經呂后、文、景執政,西漢中央政府普遍在全國推行黃老治國的理念,全面實行輕徭賦墾荒地的國家經濟基本方針,后雖經過七國叛亂的干擾,但國家總體經濟形勢已經不可逆轉的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到了武帝時期,國家經濟實力已經空前強大,已經具備了和北方匈奴政權相抗衡的實力,但是此時,竇太后做出了一個判斷:如果此時開戰,不但無法取得勝利,反而可能將文景以來積累下來的成果毀于一旦。有大臣不解,太后接著進行了分析:國民經濟實力盡管大增,但是發展成果根基尚淺,很容易被大規模戰爭所動搖,而且當時的軍隊建設由于發展經濟為前提也有所懈怠,軍隊的訓練和將領的選拔有所松弛;況且此時匈奴的實力尚未削弱,其軍隊戰斗力非常強悍,而且如果北擊匈奴,沒有強大的騎兵部隊是無法剿滅的,而且當時西漢的養馬業更是比較松弛,馬也比不上匈奴的汗血寶馬,耐久力不行,更為重要的是,當時西漢尚未和西域取得聯系,一旦發兵必然是孤軍深入,而且對于匈奴內部的情報掌握也不穩定,綜合這些因素,盡管漢朝已經非常強悍,但是仍舊處于無法剿滅匈奴的階段上。漢武大帝幾次要求出兵均遭否決的原因也在這里。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舉兵圍東甌,東甌向漢廷告急。竇太后要求不用刀槍平定事端,武帝派中大夫嚴助征調會稽郡(治在蘇州)的水師救東甌。漢兵未至,閩越王郢即自動撤兵。東甌王因怕閩越軍再次騷擾,便主動向漢廷請求,舉國4萬多人遷移于廬江郡,此時竇太后知道武帝長大了并交出了景帝給她的兵符。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竇氏在漢之東宮長樂宮薨,與文帝合葬霸陵,時年七十一歲。
治國思想
繼承了高祖劉邦的意愿,奉行莊子的無為而治,并由此推動了“文景之治”。
人物評價:
竇太后是中華帝國最后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1]她謀傳膠東略承沛公,芳流觀津名留漢青。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啟漢武帝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