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十大美女
導語: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她們從畫中遠遠走來,不知道令多少癡男怨女癡迷,也不知道令多少平民百姓向往,她們的精神比玉潔,雪為肌骨易消魂!
今天學習啦小編想要和大家探討的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十大美女;
一、蘇妲己,為中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
妲己[dá jǐ],己姓,字妲,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有蘇氏之女,帝辛的妃子。妲己乃是難得一見的美女,紂王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荒理朝政,對她言聽計從,到了“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的地步,使商朝滅亡,最后被周武王所殺。
人稱:一代妖姬。來自一個叫蘇的游牧部落。一個三千年后還被中國老百姓記得的女性。據說美得讓殺她的儈子手舉不起刀,美得鮮花都難以企及,她名字中的“妲”也已表明,妲,美麗也。因為絕世的美,讓人們記住了蘇妲己。
二、西施,出生諸暨浦陽江東面金雞山下鄭家。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 。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
外祖母姓施,住在江的西面苧蘿村,西施寄住在外祖母家,幼時常在江邊浣紗,至今苧蘿山下江邊石上,還有王羲之寫的“浣紗”兩字。天生麗質,為謀復國、忍辱負重,體現了一個女子內再美的高尚情操,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西施浣沙有沉魚之美一說。
三、楊玉環,號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人,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
楊玉環(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后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貫存在爭議,主要有五種說法:虢州閿鄉(今河南靈寶) 、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說、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說、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廣西容縣)說。她出生于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于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于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她的美貌絕非一般,美若羞花,有“后宮粉黛無顏色,三千寵愛在一身”之說,可惜好景不長,安史之亂爆發后,玄宗迫于壓力,在馬嵬坡賜玉環自縊,一代紅顏,香消玉隕。
四、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
王昭君之美傾城傾國,投族舉手之間,驚羨四座,流光溢彩,可謂美之絕倫。她之所以名垂青史,不僅是因她的美貌,更多的是她的脫俗氣質、不屈不撓的個性。昭君出塞的故事流傳千古,落雁之美是歷史之美,而不是個人之美。
五、貂禪,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縣木耳村,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
有閉月一說,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為拯救漢朝,由王允授意施行連環計,使董卓、呂布兩人反目成仇,靠著非凡的膽量和高智慧的結合,加速了那個時代的結束。空有傾國之貌,命似飄萍無所依。
六、陳圓圓,明清之際常州武進人。
本姓邢,名沅,字畹芬,為蘇州名妓,色藝雙絕。晚年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當時為稱“江南八艷”之一,沖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為見她起兵造反,足見其美麗絕倫的壯觀。
七、花蕊夫人,青城(四川灌縣西)人,徐國璋的女兒,貌美如花蕊,故封為“花蕊夫人”。
精通詩詞,以才貌兼備而得專寵,被蜀主昶封為慧妃,其妹則升為順圣淑妃。大小徐妃不但人長得漂亮,還經常吟詩作賦。每游玩一處,都留有詩篇,其中不少為人稱道。但她們的詩最著名的是花蕊小徐妃所作、享譽文壇千年的《花蕊夫人宮詞》。
八、蕭皇后,名綽,小字燕燕。
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歷史上被稱為“承天太后”。天生麗質,嬌媚迷人,歷史上風流一時,迷君傾國的紅顏不少,象蕭皇后數經改朝換代,總伴君王之側卻不多見。足以證明她美麗的程度,絕不是語言可以描述的。
九、卓文君,西漢臨邛人,漢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氣,善鼓琴,家中富貴。
美麗聰明,精彈琴,善詩文,有巴蜀第一美女之稱,富有濃厚的古典韻味美。不幸年輕守寡,住在娘家。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為表達自己對她愛慕之心,所奏的一曲“鳳求凰”的故事,也是流傳千古。
十、趙飛燕,原名宜生,精通音樂,長安宮人,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她艷若桃李,冷若冰霜,瘦削玲瓏。是漢代著名的舞蹈家,舞姿輕盈如燕飛鳳舞,有“可作掌中舞”之說。故人們稱其為“飛燕”,她天賦極高,學得一手好琴藝,舞姿更是出眾,一時名滿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