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食單書中飲食文化
導讀:隨園食單是清朝詩人、散文家袁枚撰寫的一本食譜,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中國南北菜點。該書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有關清朝飲食的重要著作。
《隨園食單》是清代袁枚的一部烹飪著作;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漢民族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漢族飲食名著。《隨園食單》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是提高烹飪技術、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導性史籍。
隨園食單內容
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十四個部分,詳細論述了中國14至18世紀中葉流行的三百多種菜式。
隨園食單書中飲食文化
袁氏強調飲食烹飪必須重視原料的選擇,指出“大抵一席之肴,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他還強調烹飪必須講究食肴的色香味美,并強調原色原香。文中寫到“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文中還把烹調美食看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條件。除此之外,袁氏將中國傳統的道德觀融入到其飲食理論中,特設戒單。
隨園食單思想定位
倡導“性靈說”。主張寫詩要寫出自己的個性,認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主張直抒胸臆,寫出個人的“性情遭際”。主張“性靈”和“學識”結合起來,以性情、天分和學歷作為創作基本,以“真、新、活”為創作追求,這樣才能將先天條件和后天努力相結合,創作出佳品,認為“詩文之作意用筆,如美人之發膚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后天也”。主張文學應該進化,應有時代特色,反對宗唐宗宋。他譏諷神韻派是“貧賤驕人”,格調派是“木偶演戲”,肌理派是“開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兒搬家”。他也反對沈德潛的“溫柔敦厚”說,認為“孔子論詩可信者,‘興觀群怨’也;不可信者,‘溫柔敦厚’也”。主張駢文和散文并重,認為駢文與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與奇一樣不可偏廢,二者同源而異流,它們的關系是雙峰并峙,兩水分流。詩歌清新雋永,流轉自如。寫景詩飄逸玲瓏。
袁枚的文學思想有發展的觀點,對封建正統文學觀點及形式主義思潮有沖擊作用。另外,他強調駢文作為美文學的存在價值,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他的詩多敘寫身邊瑣事,多風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會內容,有些詩趨向艷俗,不免淺薄甚至浮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