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的主要特點介紹
《魏書》,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魏書的主要特點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魏書的主要特點介紹
《魏書》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的史書是記載漢族的歷史。其實,這個看法并不是很妥帖的。自《史記》《漢書》開始,歷代"正史"中都有少數民族歷史記載的專篇。十六國時,出現了許多記述各個割據政權史事的專書,可惜大部分都失傳了?!段簳酚浭隽宋覈狈锦r卑族拓跋部從四世紀末葉至六世紀中葉(即北魏道武帝至東魏孝靜帝)的歷史,內容涉及到它的發展興盛、統一北方、實現封建化和門閥化的過程,以及北魏、東魏與南朝宋、齊、梁三朝關系的歷史;《魏書·序紀》還追敘拓跋氏的遠祖至二十余代的史事,雖未可盡信,但卻大致闡述了拓跋氏的歷史淵源。因此,研讀《魏書》,對于認識我國歷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這一客觀事實,必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魏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時代特點方面的自覺性。除了它的列傳具有比《宋書》更突出的家傳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魏書》的志,新增《官氏志》《釋老志》兩篇。魏收在《前上十志啟》中說,這兩篇志所記述的內容是"魏代之急"、"當今之重"?!豆偈现尽肥子浌僦?,后敘姓族,記載了鮮卑氏族的名稱及所改之姓、官制和制度的變化,為研究拓跋部落的發展擴大及漢化提供了完備的資料,是反映北魏統治封建化、門閥化的重要文獻?!夺尷现尽酚浄?、道二教,以記佛教為主。它敘述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詳細記載了它在北魏的興衰史。重姓族,崇佛教,這正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歷史特點。此志乃魏書首創,首次有史書記載佛道兩教的流傳及變革,尤其對于記載佛教發展十分詳實,可看作是一部中國佛教簡史。魏書首辟專篇記錄宗教,是其在歷史上的功勞。
這兩個特點,也可以看作是《魏書》的主要成就。
歷史上有不少人批評《魏書》,僅劉知幾《史通》一書,批評魏收及其《魏書》的地方,就有數十處之多。但歷史上也是有人肯定它的。唐初,許多史家認為《魏書》"已為詳備";李延壽更是稱贊它"追蹤班、馬,婉而有則,繁而不蕪,持論序言,鉤沉致遠"。隋唐時期,重撰魏史者甚多,但千載而下,諸家盡亡,《魏書》獨存,說明它是經得起歷史的選擇的。
以今天的眼光怎樣看待《魏書》所引起的這場風波呢?至少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在門閥地主居于統治地位的時代,死人的歷史地位直接關系到活人的現實利益,這比封建社會任何其他時期都更為突出。唯其如此,門閥地主對其家世、郡望、先人的職位才這樣敏感,這樣關心。《魏書》的風波,不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地主直接干預史書編撰工作的一個突出例子罷了。第二,不論是當時的人以《魏書》在記述門閥地主家世時的某些"不實"為理由。還是后人以《魏書》"黨齊毀魏"(維護北齊而詆毀東魏)為口實,把《魏書》稱作"穢史",都是不妥當的。曲筆,一向為正直的史家和讀者所唾棄,無疑是應當反對的;但也不能因為一部史書存在某些曲筆就全然否定它,以致謚為"穢史"。曲筆和穢史,既有聯系,又不可完全等同起來。否則,就會把許多存在曲筆的史書都視為"穢史",那是極不妥當的。《魏書》的風波所造成的影響,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消失。因此,澄清這些問題,是后人研讀《魏書》所必要的。
魏書向稱"穢史"有所謂"曲筆",其實關鍵在于魏收把個人恩怨感情放在了史書之上,他宣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凡是史官的祖先姻戚,"多列史傳","飾以美言",還有受賄行為。由於魏收在列傳人物的去取褒貶上觸犯了某些門閥地主,諸家子孫控訴"不平"的一百多人。可見魏收并不完全代表所謂"門閥地主"的干預,而更多的是他個人的"私欲"。
《隋唐嘉話》言:"梁常侍徐陵聘於齊,時魏收文學北朝之秀,收錄其文集以遺陵,令傳之江左。陵還,濟江而沈之,從者以問,陵曰:'吾為魏公藏拙。' "表明魏收當時就為人不齒。又魏書成書后眾口沸騰,當時遍罵為"穢史",被迫兩次重訂乃成。
早在北魏末年魏收就參加「國史」和起居注的編寫。他在東魏、北齊雖然官職步步高升,直做到尚書右仆射,但除起草詔令之外,修史長期是他的專職。這次設局纂修,高隆之只是掛名,魏收推薦的史官都是一向趨奉自己的人,凡事由收專主。
此外魏書多取不可信之言論,李延壽截取魏書大部分入北史也為司馬光譏誚。魏書之價值在于沒有更多的史書留存。魏收以前和同時代人曾經編寫過魏史和其他資料,隋、唐時期也有人另寫過幾種魏書,這些書都沒有傳下來。唐代李延壽的北史,其中北魏部分基本上是魏書的節錄。因此,魏書是現存敘述北魏歷史的最原始和比較完備的資料。
魏書十志內容疏略,楊守敬批評地形志"貌似高古,然有詳所不當詳,略所不當略者"。詳略失當,不僅地形一志,其他各志也是一樣。例如食貨志不記徭役;官氏志不記官府部門,官吏職司;天象志四卷、靈徵志二卷,全是宣揚災變祥瑞。
不管紀傳和志,魏書都載入大量無關重要的詔令、奏議,以致篇幅臃腫。但卻也保存了一些有價值的資料,例如李安世傳載請均田疏,張普惠傳載論長尺大斗和賦稅疏等,有助於對北魏均田制和殘酷剝削的瞭解。書中所載文章詩歌是后人搜輯北魏詩文的主要來源。
曲筆之言,修魏史者如崔浩因修史被誅,所以史官多不敢直書拓跋之"隱惡",固可以諒解,評為"穢史"主要還是因為魏收的不良人品直接作用于修史的過程及考證引用之不精確治學不嚴謹的緣故。
舊本魏書目錄敘
《魏書》,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十志,凡一百一十四篇,舊分為一百三十一卷,北齊尚書右仆射魏收撰。
初,魏史官鄧淵、崔浩、高允皆作編年書,遺落時事,三不存一。太和中,李彪、崔光始分紀、傳、表、志之目。宣武時,邢巒撰《高祖起居注》,崔鴻、王遵業補續,下逮明帝。其后,溫子升作《莊帝紀》三卷,濟陰王暉業撰《辨宗室錄》三十卷。魏末山偉以代人謅附元天穆、爾朱世隆,與綦雋更主國書,二十余年,事跡蕩然,萬不記一。
北齊文宣天保二年,詔魏收修魏史。博訪百家譜狀,搜采遺軼,包舉一代始終,頗為詳悉。收所取史官,本欲才不逮己,故房延佑、辛元植、眭仲讓、(校注:原作(睦仲),據《北齊書》改。說見《北齊書》卷三十七、卷四十五校記。)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皆不工纂述,其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后二表、一啟,咸出于收。五年,表上之。悉焚崔、李舊書。收黨齊毀魏,褒貶肆情,時論以為不平。文宣命收于尚書省與諸家子孫訴訟者百余人評論。收始亦辯答,后不能抗。范陽盧斐、頓丘李庶、太原王松年,并坐謗史,受鞭配甲坊,有致死者。眾口沸騰,號為《穢史》。時仆射楊愔、高德正用事,收皆為其家作傳,二人深黨助之,抑塞訴辭,不復重論,亦未頒行。孝昭皇建中,命收更加審核。收請寫二本,一送并省,一付鄴下,欲傳錄者,聽之。群臣競攻其失。武成復敕收更易刊正。收既以魏史招眾怨咎,齊亡之歲,盜發其冢,棄骨于外。
隋文帝以收書不實,平繪《中興書》敘事不倫,命魏澹、顏之推、辛德源更撰《魏書》九十二卷,以西魏為正,東魏為偽,義例簡要,大矯收、繪之失,文帝善之。煬帝以澹書猶未盡善,更敕楊素及潘徽、褚亮、歐陽詢別修《魏書》。未成而素卒。唐高祖武德五年,詔侍中陳叔達等十七人分撰后魏、北齊、周、隋、梁、陳六代史,歷年不成。太宗初,從秘書奏,罷修《魏書》,止撰五代史。高宗時,魏澹孫同州刺史克己續十志十五卷,魏之本系附焉。《唐書藝文志》又有張大素《后魏書》一百卷、裴安時《元魏書》三十卷,今皆不傳。稱魏史者,惟以魏收書為主焉。
孔子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三代文章,莫盛于周。東周、秦、漢雖戰爭喪亂,前古遺風余烈,流而未絕。賢君忠臣蹈道之徒,功業行誼,彰灼顯布。高才秀士,詞章論議,諫諍辯說,嘉謀奇策,皆可以驚聽動俗,為后世輕范。而左丘明、司馬遷、班固,以良史之才,博學善敘事,不虛美隱惡,故傳之簡牘,千余年而不磨滅。東漢、魏、晉,去圣人稍遠,史官才益淺薄。永興失政,戎狄亂華,先王之澤掃地盡矣。
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蠶食并、冀,暴師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國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鎮皆故部落酋大,雖參用趙魏舊族,往往以猜忌夷滅。爵而無祿,故吏多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殘賊;不貴禮義,故士無風節;貨賂大行,故俗尚傾奪。遷洛之后,稍用夏禮。宣武柔弱,孝明沖幼,政刑弛緩,風俗偷惡,上下相蒙,紀綱大壞。母后亂于內,群盜撓其外,禍始于六鎮,釁成于爾朱,國分為二而亡矣。雖享國百余年,典章制度,內外風俗,大抵與劉、石、慕容、苻、姚略同。道武、太武暴戾甚于聰、虎。孝文之強,不及苻堅。其文章儒學之流,既無足紀述,謀臣辯士將帥功名,又不可希望前世。而修史者言詞質俚,取舍失衷,其文不直,其事不核,終篇累卷,皆官爵州郡名號,雜以冗委瑣曲之事,覽之厭而遺忘,學者陋而不習,故數百年間,其書亡逸不完者,無慮三十卷。今各疏于逐篇之末。然上繼魏、晉,下傳周、齊、隋、唐,百六十年廢興大略,不可闕也。臣攽、臣恕、臣燾、臣祖禹,謹敘目錄,昧死上。
看了“魏書的主要特點介紹”還想看:
1.三國志的特點和疑點
2.中國道教史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