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萊明發明了什么
亞歷山大·弗萊明,蘇格蘭生物學家、藥學家、植物學家。知道弗萊明發明了什么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兩項發現
1921年,患重感冒的弗萊明堅持工作,在一培養基中發現溶菌現象,細究之下原來是鼻涕所致,由此發現了溶菌酶。
1928年7月下旬,弗萊明將眾多培養基未經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試驗臺陽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了。9月1號,在工作22年后,他因溶菌酶的發現等多項成就,獲得教授職位。9月3號,度假歸來的弗萊明,剛進實驗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來串門,寒暄中問弗萊明這段時間在做什么,于是弗萊明順手拿起頂層第一個培養基,準備給他解釋時,發現培養基邊緣有一塊因溶菌而顯示的慘白色,因此發現青霉素,并于次年6月發表,最終使其獲諾貝爾獎的論文。
成就背景
弗萊明要遇到青霉菌所致的溶菌現象,究竟需要多少偶然因素之間的相互配合才能出現。有人曾為此專門著文闡述。首先,青霉菌適合在較低溫度下生長,葡萄球菌則在37度下生長最好。其次,在長滿了細菌的培養基上,青霉菌無法生長。最后,青霉菌大約在5天后成熟并產生孢子,這時青霉素才會出現,而青霉素也只對快速生長中的葡萄球菌有溶菌作用。
成就保障
因此,弗萊明的發現,至少需有下述三方面的條件作保障。
1、來源不明的青霉菌孢子落入葡萄球菌培養基中。
2、弗萊明未將培養基放在37攝氏度的溫箱中,也未清洗,而是放置在室溫下。
3、天氣的配合。當年的氣溫記錄顯示,恰好在7月28至8月10,倫敦有一段十分難得的涼爽天氣,極其適合青霉菌先行生長成熟,并產生了青霉素。而8月10號以后,氣溫則明顯升高有利于葡萄球菌快速生長,以至于發生了溶菌現象。
4、或許還要加上,在弗萊明剛進實驗室,尚未著手清洗培養皿時,其前任助手恰好到來敘舊。
弗萊明簡介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8.6 - 1955.3.11),英國微生物學家。1881年8月6日出生于蘇格蘭基馬爾諾克附近的洛克菲爾德。
13歲時隨其兄(開業醫師)去倫敦做工,由于意外地得到姑父的一筆遺產,進入倫敦大學圣瑪麗醫學院學習,1906年畢業后留在母校的研究室,幫助其師賴特博士進行免疫學研究。
1918年弗萊明返回圣瑪麗醫學院,加緊進行細菌的研究工作。1922年他發現了一種叫“溶菌酶”的物質,發表了《皮膚組織和分泌物中所發現的奇特細菌》的報告。
1929年弗萊明在《不列顛實驗病理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霉菌培養的殺菌作用》的研究論文,但未被人們引起注意。弗萊明指出,青霉素將會有重要的用途,但他自己無法發明一種提純青霉素的技術,致使此藥十幾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1939年,在英國的澳大利亞人瓦爾特·弗洛里(1898—1968)和德國出生的鮑利斯·錢恩(1906—1979),重復了弗萊明的工作,證實了他的結果,然后提純了青霉素,1941年給病人使用成功。在英美政府的鼓勵下,很快找到大規模生產青霉素的方法,1944年英美公開在醫療中使用,1945年以后,青霉素遍及全世界。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1943年弗萊明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44年被賜于爵士。1915年弗萊明結婚,兒子是個普通的醫生,夫人于1949年去世。1953年再次結婚。1955年3月11日與世長逝,安葬在圣保羅大教堂。匈牙利1981年發行了弗萊明誕生100周年的紀念郵票。
擴展:
有人指出,弗萊明雖然發現了青霉素,卻只發表了兩篇論文,而有關青霉素在醫學上可能存在的價值,只在其第二篇論文中明確提到過一次,“青霉素或者性質與之類似的化學物質有可能用于膿毒性創傷的治療”,這就是他對青霉素功用所作出的唯一預言。
有人甚至在紀念弗萊明貢獻的一次演講中指出,弗萊明1929年那篇劃時代論文中,沒有引用,在1928年法國出版,一本專門闡述霉菌和其它細菌,在抑菌觀察方面的有關文獻的專著,以此說明弗萊明并不真的明白青霉素的價值。而其后,弗萊明即未積極分離純化青霉素,也未積極推動青霉素的研究,以使它成為一種治療用的藥物(這些事務均是牛津小組——弗洛里和錢恩為主要人員——所作)。甚至沒有妥善保存他所發現的青霉菌菌種,而是一位有遠見的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教授Raistrcik將之保存,后來交給牛津研究小組。
還有人認為,青霉素之所以能迅速在臨床大面積推廣使用,得益于殘酷的二戰以及日本偷襲珍珠港,促使美國加入戰局,否則錢恩恐怕很難成功游說美國投入到青霉素的研發中。因為,青霉素的分離純化極其困難,其水溶液極不穩定,很容易分解失效。而且其粗提物口服情況下對天竺鼠的致死性很高,若按現 在的情況看,沒有人會認為這個藥物值得開發。而弗萊明當初發現的菌株,產量極低。高產量菌株是在美國發現的,而一系列關鍵性技術和臨床研究都是在美國實現的。
也有人指責,初期的媒體宣傳,完全是弗萊明的個人舞臺。而牛津小組所作的諸多實際而艱辛的工作,要么被忽略要么被一筆帶過,總之牛津小組被人遺忘了。而沒有牛津小組,就算弗萊明要做,也造不出藥物來。對此,1999年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中,對1945年同獲諾貝爾獎的三個人配發了耐人尋味的說明文字。弗萊明——他對攝影師來者不拒;弗洛里——對新聞界冷如冰霜;錢恩——年輕的生化學家,分析并提純了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