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誰發明了麻藥
麻藥是有利于健康的藥,國家鼓勵銷售麻藥。那么它是誰發明的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中國古代麻醉術發明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許多燦爛輝煌的創造和發明,麻醉技術作為一種實用的臨床技術,屬我國古代外科領域重要發明之一。東漢時期,華佗最早應用全身麻醉技術開麻醉術的先河,成為世界麻醉第一人。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我國古代醫家都有應用與補充,使麻醉技術一度處于領先水平。古代文獻中有比較豐富的記載,對此系統總結,可以更好地認識中醫對于麻醉術的貢獻以及它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地位。
1 古代麻醉術發明于漢代
麻醉術最早源于我國,是中國古代醫藥在外科領域的一項重要發明。關于手術中使用麻醉的傳說和記載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目前發現最早的有關藥物麻醉術的文獻記載是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載有“令金傷毋痛”方,“己飲,有頃不痛。復痛,飲藥如數。不痛,毋飲藥’,說明當時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藥物可以產生止痛的效果,從而達到今天認為的麻醉作用。《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365種,其中不乏鎮痛麻醉的藥物,如羊躑躅、大麻、烏頭、附子、莨菪子等。《列子。湯問篇》和《史記。扁鵲列傳》中均載有春秋戰國時代進行外科手術的記錄。《列子。湯問篇》中記述戰國名醫扁鵲以毒酒”作麻藥.為病人“剖腹探心”。如“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腹探心……二人辭歸”。這里的毒酒當為麻醉酒,屬于史料中關于麻醉藥酒的最早記載,雖然有一些故事的渲染成分在內,但不大可能無中生有,據此可以推斷在戰國時期具有麻醉作用的藥酒就己出現。
東漢時期,偉大醫學家華佗最早發明有麻醉作用的藥物.華佗所在時代由于戰爭頻繁,受傷生病的人很多因此需要手術救治的病人占很大部分,病員不得不承受極大的痛苦。華佗積極探求更有效的方法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從(神農本草經》中關于烏頭、莨菪子、羊躑躅等藥共有的“麻醉作用”組成一方。首創了用于外科手術的中草藥麻醉劑“麻沸散”。并從飲酒能使人醉而不醒中得到啟示,創用酒服麻沸散,為患者開腹浣腸,這在《三國志.華佗傳》和《后漢書.華佗列傳》中都有生動描述。據《三國志》記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觸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后漢書.華佗列傳》中有“若疾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內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從這些記載可以認為華佗在當時可讓病人處于麻醉狀態下成功施行手術。
羊躑躅
正因為發明了麻醉劑華佗在公元二三世紀就可以作類似脾切除、腸胃吻合等高難度的手術,他的外科成就代表了漢代最高水平.被譽為“外科鼻祖”。在《三國志》等文獻中找到華佗施用麻醉后手術成功的病例記載。這一發明比西方國家的使用乙醚或笑氣進行麻醉早1600多年。據科學史記載,直到1842年,佐治亞的Crawford醫生第一次使用乙醚麻醉使病人手術當中解除了痛苦,1845年1月威爾士用笑氣作麻藥演示撥牙手術,但最后以失敗告終。1846年10月摩頓采用乙醚作麻醉藥為一患者切除了一個下頜包塊,標志著現代麻醉的開始,1847年英國化學家辛普遜用氯仿作麻醉藥以治病。這些麻醉方法在時間上都遠遠落后于華佗所用麻沸散。華佗發明的“麻沸散”被其他國家所采用,曾傳到日本、朝鮮、摩洛哥等國,廣泛用于解除手術病人的痛苦,使手術治療疾病時更為人道。美國拉瓦爾在《世界醫學史中提到華佗在發明麻醉術時說:一些阿拉伯權威提及吸入性麻醉術,這可能是從中國人那里演變來的,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是擅長此術的。
雖然因歷史等諸多因素,華佗著作及其麻沸散方皆早亡佚,據李經緯考證麻沸散方可能有曼陀羅花烏頭之類這些意見均有其可信的依據,其麻醉效果也己為現代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所證明。從這點來看,也進一步證明了華佗的外科手術在當時確已有了比較理想的麻醉術。日本的外科學家華岡青洲認為麻沸散系曼陀羅花、生草烏、香白芷、全當歸、川芎、炒南星等所組成,于1805年使用以曼陀羅花、草烏頭為主藥的內服麻醉劑施行外科手術,實際上華岡青洲的麻醉藥方是發掘、篩選了我國歷代醫書中的麻醉藥方的結果。現代人薜開先對中醫麻醉藥的歷代記述做了探討后則說:華佗所用麻沸散組成的主藥據測有押不蘆、麻賁、鬧羊花、洋金花等。現代研究己證實曼陀羅花有麻醉作用,并早己應用于臨床。
2晉唐時期加以發展
晉代,麻醉藥較之以前有了發展,葛洪習用羊躑躅(即鬧洋花)、烏頭等作為麻醉藥物。葛洪是兩晉之交著名的道教學者醫學家,藥學家。他所撰《肘后方》在總結前人基礎上,將麻醉藥物用于臨床,并有所發揮與提高。葛洪長于煉丹術,將煉丹術應用于外用藥物的制作,《抱樸子.內篇》中的《金丹》、《仙藥)》、《黃白》3篇,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著,被認為是葛洪哲學和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葛洪的煉丹術是世界制藥化學的先驅。有人問及葛洪聰耳之法葛洪說:“以狼毒、治葛,或以附子蔥涕合內耳中,……皆愈也。”問登峻涉險、遠行不極之法葛洪說:“惟服食大藥則身輕力勁,勞而不疲矣。若初入山林,體未全實者,宜以云珠粉、百華醴、玄子湯洗腳,及虎膽丸、朱明酒、天雄鶴脂丸……不但涉遠不極乃更令人行疾,可三倍于常也。”大藥即天雄。道教認為天雄、附子有輕身的作用,實則為使用這些藥物之后產生的輕度麻醉作用,后世道家常以天雄、烏頭、附子等作為修煉服用的主藥,原因在于服用適量麻醉藥物后可以令人產生輕快感覺。
隋唐時代藥物麻醉發展迅速,全身麻醉法已經應用于臨床。巢元方等編撰的《諸病源候論》中還具體論述了腹部的外科手術方法和步驟,如“夫金瘡腸斷者……腸兩頭見者,可速續之,先以針縷如法,連續斷腸,便取雞血涂其際勿令氣泄,即推內之’,這種斷腸吻合術與華佗采用的吻合術大有相似之處說明巢重視該項治療技術也印證了在他之前有外科學家確曾成功地進行過腸吻合術同時為華佗進行過腹部諸種手術提供了佐證。公元863年,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內容廣泛,當中記載當時荊州的一位外科醫生,對一小腿骨折患者全身麻醉后施行切開復位手術治療。唐代孫思邈在使用麻醉藥上也有較豐富的經驗總結,發現大麻具有麻醉作用,把它作為麻醉藥物治療腕骨拆換。后來假托孫思邈編集的《華佗神方》,于1979年由香港中外出版社出版里面載有“麻沸散”配方。組方是:羊躑躅9克、茉莉花根5克、當歸5克、菖蒲0.9克,水煎服一碗。認為此方專治腹中病結或患圓形或長形腫塊,各藥不效必須割破小腹取出,或腦內有病,必須劈開頭腦,取出病邪之物則頭風自去。服此能令人麻醉,不知人事,任人劈破,說明麻醉作用很強。該書雖屬托名前賢之作,但態度較謹慎,大體按照古醫書的原貌從這段記錄進一步證實了在腦外科和普外科及麻醉學方面已經達到相當水平。唐代藺道人在《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有以麻醉藥為主組成的整骨藥,“用大烏頭……溫酒調下,如未覺再添二分藥”,書中把川草烏、馬錢子,木別子等作為麻醉劑使用,或與乳沒合用,增強藥力,并對麻醉深度、麻醉藥用量、麻醉藥中毒的解救方法都進行了研究。藺道人科學的方法周全的措施,前人幾無出其右。
唐代有了明確的針灸用于麻醉的記載.自公元前386年扁鵲用砭石鎮痛做切開癰腫術與搶救垂危病人起,即揭開了將針灸術用于麻醉的序幕,奠定了其雛型。但古代文獻中有關針灸用于麻醉的記載甚少,僅唐文學家薛用弱在其《集異記>>有狄梁公妙用針術麻醉取鼻中疣贅的記載“狄梁公性鬧醫藥,尤妙針術……有富室兒年可十四五鼻端生贅,大如拳石,根蒂綴鼻,觸之酸痛刻骨……痛楚危極,傾刻將絕……即于腦后下針寸許乃詢病者日:針氣己至病處乎?病人頜之。公邃出針,而疣贅應手而落……”。這是一次成功運用針灸鎮痛麻醉去除贅瘤的記載。該書雖為文學作品,所載的內容無從考證是否屬實,但這一記述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麻醉術的水平豐富了麻醉術的內容。伴隨著麻醉技術的發展,外科學方面也大有進步,在隋唐時代官方開設的太醫署置有專攻外科的‘瘡腫”部門就是一大體現。
3宋金元后的深入研究
兩宋時期,對麻醉技術的研究更加深入,如南宋初針灸醫家竇材在《扁鵲心書》記載了以藥方“睡圣散”內服作為全身麻醉的方劑,臨床使用方法是“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則昏不如痛,亦不傷人,山茄花(即曼陀羅花)、火麻花,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一服后即昏睡”。這是中藥全身麻醉藥方在醫學文獻中的最早記載,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遼夏金元時期,對麻醉劑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對麻醉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用藥量同麻醉深度間關系的認識和運用,同時還強調了個體不同耐量之差異、病情輕重、出血多少的差異。金元時代因時代與環境的特殊性,由于騎兵的大量發展,蒙古民族善騎的習慣等,骨傷科疾病出現較多,急需理想的麻醉劑。1337年,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主張骨折在手法復位困難時.行切開復位法,并吸收了唐宋兩代的麻醉經驗,制“草烏散”,用之做整骨麻醉,“服后若麻不得,可加曼陀羅花及草烏五錢,用好酒少些與服。”“……用此麻之,任從用鉗拽或鑿開取出……”,麻醉方法及劑量按照年齡、體力及出血情況而定,再按照病人的麻醉程度逐漸增加或減少。這種麻醉的原則,與現代外科學手術中使用的麻醉原則相似。書中描述非常詳細,“先用麻藥服,待其不識痛處,方可下手。或服后麻不倒,可加曼陀羅花及草烏五錢,用好酒調些少與服,若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藥。被傷者有老、有幼、有無力、有血出甚者,此藥逐時相度入用,不可過多。亦有重者,若見麻不倒者,又旋添些更未倒。又添酒調服少許己倒,便住藥.切不可過多。”并總結出“用鹽湯或鹽水與服立醒”,較之前代這是非常重要的創見,對藥量有比較嚴格的控制,防止深度麻醉產生意外,對麻醉技術的認識有明顯提高。
明代李時珍對麻醉術給予高度的重視對古代麻醉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本草綱目》中詳細介紹了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書中記載的麻醉藥如烏頭、莨菪、坐絮草、曼陀羅花、無名異、茉莉根等還提及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押不蘆”草也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認為在華佗的麻沸散中,包括有押不蘆的成分。明代在局部麻醉術方面有顯著進步,明代醫學家王肯堂在《證治準繩,外科》中首次論及局部麻醉藥,其成分是川烏、草烏、南星、半夏、川椒,為末調搽。將局麻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減輕患者的痛苦,王肯堂的唇裂修補術及耳落再植術等就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的。如“缺耳,先用麻藥涂之.卻用剪刀剪去外些皮.即以絹線縫合.缺耳作二截縫合”,反映了在麻醉術的幫助下用外科手術治療損傷的先進水平。明代外科大家陳實功著有《外科正宗》,該書有“列癥最詳論治最精”之譽。他首創和改革了許多外治手術方法,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對我國外科學作出了貢獻。毫無疑問,這些復雜的外科手術方法大都應建立在良好的麻醉效果基礎上,尤其是局部麻醉為一些精細的外科手術奠定了基礎。書中記載的鼻息肉摘除術等都運用了局部麻醉法。陳實功認為鼻息肉結如石榴子漸大下垂塞孔竅,使氣不得通,藥物不效時宜手術摘除。方法是:“先用香草散(麻藥)連吹二次用細銅著二根,箸頭鉆一小孔用絲線穿孔內,二箸相離五分許以二箸頭直入鼻痔根上.將箸線絞緊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置水中觀其大小,預用胎發燒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內,其血自止。戒口不發”。
清代趙學敏于1743年在其著作《串雅內編》中介紹過一種開刀藥方,便是由草烏、川烏、天南星等組成的麻醉莼并且提出了復方催醒劑的應用。用人參、生甘草、陳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組成的復方作為內服麻藥的催醒齊這是催醒方法的一次發展和提高。清《醫宗金鑒》中有以蟾酥、蓽拔半夏,鬧羊花胡椒、川椒、川烏組成的瓊酥散,用黃酒調服可起麻醉作用。
由此可見麻醉技術是中國古代醫藥在外科領域的重要發明,從華佗發明麻沸散開始,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歷史越來越適合臨床需要。隨著醫學將越往深層次的領域進行探索,將對麻醉技術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回顧歷史了解麻醉術的發明史及其發展,整理、繼承并挖掘這項古代醫療技術發前人奧旨補先人之不足,學習和借鑒前人的臨床思維,從中吸取一定的經驗與借鑒有益的研究方法,探求更先進實用的麻醉技術以滿足病人的需要,將對今天的外科臨床工作有所裨益,有助于推動中醫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