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四阿哥的結局
步步驚心里面的十四阿哥風流倜儻,英俊瀟灑,那么你知道歷史中的十四阿哥是怎樣的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清朝十四阿哥的故事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梓宮運往遵化景陵安葬后,雍正諭令胤禵留住景陵附近的湯泉,不許返回京師,并命馬蘭峪總兵范時繹監視他的行動。
兄弟倆的不睦和沖突,使處于極度悲痛中的孝恭仁皇后病情加重,不久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晉封胤禵為郡王,但未賜封號,注名黃冊仍稱固山貝子,致使胤禵“并無感恩之意,反有憤怒之色”。
隨著雍正統治地位的日漸穩固,雍正對胤禵也愈來愈嚴酷。二年(1724年)八月,雍正獲悉胤禵在家私造木塔,立即令納蘭峪總兵官范時繹進行搜查,強令交出。
胤禵氣憤難忍,當晚“在住處狂哭大叫,厲聲徑聞于外,半夜方止。”三年(1725年)十二月,在雍正的示意下,宗人府參劾胤禵在大任內,“違背圣祖仁皇帝訓示,任意妄為,哭累兵丁,侵擾地方,軍需帑銀,徇情糜費,請將胤禵革退多羅郡王,降為鎮國公”。
雍正當即革去胤禵王爵,降授固山貝子。接著,諸王大臣進一步參奏胤禵在任大期間,只圖利己營私。貪受銀兩,固結黨羽,心懷悖亂,請即正典刑,以彰國法。
雍正認為,胤禵當同胤禩、胤禟有別,將他繼續禁錮于景陵附近,嚴加看守。恰在這時,有一個自稱是滿洲正黃旗人的蔡懷璽來到景陵,求見胤禵。胤禵怕招惹是非,不肯接見。蔡便把寫有“二七便為主,貴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為太后等語”的字帖扔入胤禵住宅之內。
胤禵看后既不奏聞,又把字帖內的重要字句裁去,涂抹,然后交給馬蘭峪總兵范時繹,并派人向范說明:“因為此系小事,所以貝子不奏聞皇上,然又有些干系,故交把總送至總兵處完處。”雍正接到范時繹奏報,異常重視,立即派遣貝勒滿都護、內大臣馬爾賽和侍郎阿克敦等人至馬蘭峪,親自審訊蔡懷璽和胤禵。
胤禵不服,“辭色很怒”,對范時繹“憤欲吞噬”,說蔡懷璽投書猜系把總華過柱及總兵范十繹所指使,有說“把總容留此人吃飯、飲酒”、總兵“何將此人置之不問”,“大肆罵詈”。
雍正認為此事不是孤立的,社會上定有一股反對自己、企圖讓胤禵等人上臺的勢力在活動。于是他加緊了對胤禵等人的鎮壓,革去胤禵固山貝子,諭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壽皇殿內。六月,諸王大臣羅列胤禵的十四條罪狀,再次奏請即正典刑。雍正仍沒有同意。
同年九月,胤禩、胤禟被雍正相繼殺害之后,諸王大臣再次合詞奏議,要求將胤禵立即正法。雍正遣人威脅胤禵說:“阿其那在皇考之時,爾原欲與之同死,今伊身故,爾若欲往看。若欲同死,悉聽爾意。”胤禵回奏:“我向來為阿其那所愚,今伊既伏冥誅,我不愿往看。”于是,雍正下令“暫緩其誅,以徐觀其后,若竟不悛改,仍蹈罪愆,再行正法。”從此,胤禵銷聲匿跡,過了八、九年的囚徒生活。
十三年(1735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釋放胤禵和胤礻我,以圖緩和政治上的緊張氣氛。乾隆二年(1737年),胤禵被封為奉恩輔國公,十二年(1747年)封多羅貝勒,十三年(1748年)晉為多羅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總管正黃旗覺羅學。不過,這時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為。乾隆二十年卒。他死后,乾隆賞治喪銀一萬兩,賜謚“勤”。
拓展:十四阿哥的后人,為其守靈88年
恂勤郡王允禵康熙十四子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22歲時被封貝子,康熙五十七年被授予撫遠大。本來被康熙寄予厚望,卻加入了“皇八子黨”,被幽禁了十年之久。雍正即位后被拘禁,終年68歲。允禵的陵寢坐落在下營鎮,是黃花山下六座皇家陵寢中最西邊的一座。
從8歲來看陵,近九十年過去了,雖然兒女們搬到山下,住上了磚房,但劉福全始終住在十四阿哥陵寢旁。
軍閥、日軍、當地土匪,陵寢一次次遭到洗劫,“我也管不了,盜墓的都是很多人一起來,有的還帶著槍。”
孤獨的守陵人
午后的石頭營村寂靜安寧,農忙了一上午的村民大多在家里休息,村中的小路扶搖直上,劉福全的家在村落的上方。
拄著拐,95歲的劉福全在林間散步,他戴著草帽,一身淺色布衣,身形瘦削,但笑起來神采奕奕。劉福全老了,衣食住行全由三個孩子打理,每天,老人除了坐在院子里曬太陽,最喜歡在山間的小路散步。
老人的耳朵不好,努力聽明白記者是來采訪有關皇家陵寢的事情,劉福全加快腳步,山間小路的盡頭出現了兩座灰白色的石碑。
石碑雖然破舊,但仍透著不凡的氣度,大一點的石碑四面雕龍,龜趺托起石碑,上面的碑文依稀可見:多羅恂郡王(康熙十四子允禵)碑文,落款為乾隆二十七年七月初八日。
旁邊小點的石碑是多羅恂郡王的第二個兒子多羅貝勒弘明的,碑文落款時間為乾隆三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父子兩人的石碑相距只有十幾米,長久地佇立在一起。
“知道這兩個石碑的主人是誰嗎?”
幾乎大字不識的劉福全不太了解清史,他說只知道是兩個清朝的王爺,但作為守陵人,看守陵寢,是他的任務。這樣的使命感是劉福全的責任。
老人攀上石碑的基座,摸著龜趺的頭,抬著頭仰望石碑,笑起來一臉慈祥。
劉福全的家緊挨著石碑,一扇破舊的鐵柵欄門,院子里是兩三畝田地,種著玉米、大豆,近九十年中,擔任守陵人的劉福全從未有過一分錢收入,田里種些糧食、蔬菜,有吃的就足矣,老人幾乎一生沒有出過山,沒有離開過王爺的陵寢。
兩間土房是上世紀50年代蓋的,簡陋灰暗,已被歲月浸染得破敗不堪,一只燈泡掛在房梁上,18英寸的一臺電視是屋里唯一的電器,老人坐在炕邊上,念叨著:“墳頭都平了,只剩下了幾棵松樹了……”
順治選中的風水寶地
劉福全本是薊縣古強峪人,小時候家里窮,爺爺便帶著他來到相距五六公里遠的石頭營村。
“石碑旁有兩間房子,我就和爺爺住在房子里。”當時的劉福全還不清楚守陵的意義,在他的記憶中,兩間房子都不足10平方米,在石碑的兩側,房后有片空地,他和爺爺在空地里種玉米、大豆,爺倆相依為命,守著一片陵寢。
劉福全的家在一塊高地上,從院子里能看到蒼翠的花黃山。
當地仍流傳著一首打油詩:“燕山腳下黃花山,地理人情說一番,皇家風水是首選,王爺陵墓風燭殘;農家小院辦得歡,接納八方來游客,保您人人笑開顏。”
村民們對黃花山的風水一直引以為豪:“皇帝選陵址可是千挑萬選,要有山有水,黃花山可是塊風水寶地。”
當年的順治皇帝的確是看中了黃花山的風水,史料記載,一次,順治帶領群臣外出打獵的途中,一行人沿長城向東來到河北省遵化所轄的馬蘭峪鎮一帶時,順治見到高山連綿,崗巒起伏,隆起的山脊在藍天白云的掩映下若隱若現,猶如一條條天龍奔涌騰躍,呼嘯長空。順治在驚訝于這天造神賜的寶地后,大聲說道:“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
舉世聞名的清東陵從康熙二年開始修建,如今已成了世界文化遺產,占地80平方公里的十五座陵寢中,長眠著161位帝、后、妃及皇子公主。
黃花山與清東陵同依燕山山脈。
“在中國古代陵寢制度中,皇帝的墳墓稱為‘陵’,而王公、皇子、大臣的墳墓則稱為‘寢’。”薊縣文保所蔡所長解釋。
黃花山皇家陵寢大部分分布于薊縣的孫各莊滿族鄉、下營鎮、穿芳峪鄉、馬伸橋鎮,最東邊的和碩榮親王陵寢距離清東陵只有3000米遠。
一座黃花山,六座王爺陵,牽扯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有順治和最寵愛的董鄂妃所生之子,順治心中“第一子”的和碩榮親王;有康熙兩立兩廢,死于幽所的康熙二子廢太子理親王允礽;有帶兵反擊噶爾丹,和康熙感情極深的順治第二子裕親王福全;有順治最小的兒子純靖親王隆禧;有力大無比,傳說打過蟒蛇,被幽禁了二十六年的康熙長子直郡王允褆;有本來被康熙寄予厚望,卻加入了“皇八子黨”,被幽禁了十年之久的康熙十四子、被授予撫遠大的恂勤郡王允禵。
皇子皇孫生前都是錦衣玉食,聲威赫赫,離世后,被埋入美麗的黃花山,和皇帝、皇妃的陵墓咫尺相望。
盜陵的不孝子孫
有了皇陵陵寢,來了一批守陵人,黃花山的滿族人越來越多。
“當年的守陵人一般都是皇家的仆人,被內務府派來守陵,朝廷給俸祿和住房。”薊縣文保所蔡所長介紹。
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李寅接受記者采訪時證實,當初確實有7000名官兵駐守陵寢,薊縣與河北省遵化都歸屬馬蘭口,薊縣黃花山和遵化都在陵寢的保護范疇之內,后來受行政區劃影響,才將薊縣黃花山皇家陵寢與河北省遵化清東陵分隔開來。
孫各莊鄉村民楊芳告訴記者,黃花山老百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當年的守陵人都是滿族八旗子弟,一旦生了孩子,孩子呱呱落地,便有三兩銀子四斛米,守陵人除了當差,還要學習、練武。
劉福全不是滿族人,也不是朝廷派來的守陵人,他不清楚爺爺為什么想到來黃花山守陵,也不清楚爺爺當初怎么和滿族守陵人“協議”的,他只記得,陵寢旁的配房里本來有守陵人,他和爺爺來了,原來的看陵人就離開了,把看陵的任務轉交給爺倆,但他們已經拿不到皇糧,兩三畝田地便是看陵的報酬。
民國后,這些守陵人也拿不到皇糧了,“清朝沒落了,吃朝廷飯的人沒飯吃了,有些皇家的不孝后代和外來的盜墓者便打起老祖宗墓葬的主意,陵寢里肯定有寶貝,他們就來盜墓,把陵寢能賣的都賣了。”村民楊芳也是滿族后裔,對清史頗有興趣。
劉福全和爺爺來到石頭營村不久,果然有人把他爺倆看守的十四王允禵的陵寢破壞了。
“來了好多人,把我和爺爺關在配房里,他們就把大殿和寶頂都拆了。”劉福全記得,當年拆出來的大理石、木材賣了800多大洋,拉了三四天才拉光。
劉福全和爺爺住的兩間配房也被拆了,爺倆撿些拆陵剩下的磚,蓋了間窩棚,不久,爺爺死了,劉福全依然留下來,孤零零地守著陵寢的殘骸。
地面上的建筑被拆光了,盜墓賊把目光鎖定了地宮。“我一個人怕得慌呀!”劉福全瞇起眼睛比劃著。他還記得那些猖狂的盜墓賊,“都是半夜來的,好幾百人,幾個人看著我,我在屋里不能出去,也不敢睡。”
到了清晨,盜墓賊離開,劉福全才敢走出屋門,走到陵寢的地宮口,一個1米多高的洞伸向地宮,被盜了什么,劉福全無從知曉,他只能把洞一點點埋好,滿懷遺憾和無奈。
上世紀50年代,劉福全娶了媳婦,蓋起兩間土房,土房的位置本應是陵寢的大殿,但早已被夷為平地,土房后面是一塊空地,雜草叢生,劉福全指給記者看,“這塊空地就是十四王的地宮,里面有五個棺材,陵寢周圍本來有圍墻,是紅色的,還有寶頂,可氣派了。”
向遠看,空地中有一個土包,當地的村民說,那是幾年前十四王的世孫填的土包,清明節的時候,還會有后人來祭拜祖先。